巴黎时期的五首奏鸣曲具体分析
1五首奏鸣曲符号系统解读
在音乐活动中作为研究、演奏和传授、欣赏的根据,是乐谱。乐谱传达着作曲家的乐思,通过两方面:音符的组合样式和音乐术语。前者是由节奏、节拍、织体、和声等形成的音符组合;后者是把音符所不能说明的,而他自己希望用某种表情速度、音色、力度来表演这首乐曲的想法,用文字写在乐谱上。通常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说明,着眼点包括各个要素一一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等。这些要素中,曲式结构是支撑音乐作品的骨骼,同时和声功能和调性布局与曲式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属于宏观分析的重要环节,力度术语和表情术语、ฒ音色等要素属于微观分析的范畴。
结合本次研究的莫扎特在巴黎时期创作的五首奏鸣曲,是他在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所受到的深刻印象而反映出来的作品。1778年7月,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指出:你知道我是如何地沉浸于音乐之中,从朝至暮,无时或息。我一心一意构思作品,钻研作曲,学习,思索。正是这样沉醉在音乐中,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里莫扎特连续完成了四首钢琴奏鸣曲(K. 310K. 330K. 331K. 332K. 333。以下是笔者围绕五首奏鸣曲的曲谱所记载的书面文本和音乐符号作进一步具体的分析。
2五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的分析
曲式是作曲家情感与思维运动过程的一种音乐的逻辑概括。对乐谱✯曲式的认识是直接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与思考方式。此时期的五首奏鸣曲中,莫扎特遵循着奏鸣曲曲式的严格规范化,例如K. 310K. 330K. 332K. 333中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其结构为:呈示部中的第一主题在主调上,随后的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或者在同主音或同名关系调上,形成性格上的对比。展开部将音乐材料引申展开,随后将呈示部再现。但在再现部中两个主题都在主调上,因而乐曲结束在开始的调上。又如:在第二乐章中,这四首奏鸣曲的曲式用了歌谣形式,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注释:歌谣体通常用于器乐曲的慢板乐章。在第三乐章多采用的是回旋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式。
这五首奏鸣曲中,结构迥异的是K. 331,它的结构是一首组曲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是一套主题与六首变奏曲的曲式,第二乐章用小步舞曲代替通常的行着重节奏♪的配合。第三乐章是异国情调的土耳其进行曲,节奏上模仿鼓、三角铁等打击乐。经过整理此图表标明五首奏鸣曲的曲式和调性布局。旋律是音高不同的一连串音符的连续进行,音高即音的高、低走向。如果用一条线把高低不同的音连接起来就会成为一条起伏的曲线,形成旋律线。旋律是一种音与音之间横向进行的关系。莫扎特擅长写旋律,被称为旋律大师,这源于他的歌剧才能。他奏鸣曲中的旋律优美动人,精致轻巧。旋律线条的走ญ向与长短细腻生动,一方面富有弹性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与优美歌唱的线条形成高低快慢的对比,同时又对称均衡。例如谱例5中右手是旋律线条,左手是织体为阿尔贝蒂型的十六分音符群的组合。在音乐作品中时间上的结构形成曲式,在空间上形成的结构就是织体。织体在乐谱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听觉上能感受到的。反映在听觉上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听到的音响有多少个层次,这些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比如音乐的播放时,就能分辨出此时的音响是单一的旋律线条,还是在旋律下方添加了和声背景的支撑,或是有好几条不同的旋律交错、重叠等关系。 18世纪中叶,钢琴音乐风格的总体演变是从多声部的复调对位形式转入以旋律为主的主调和声体系,从纵向的多声部对位转变到为横向同一声部的乐句,乐段划分。
因此钢琴音乐的织体多以高声部的旋律配低声部的和弦,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成为当时新的钢琴语汇,在古典时期广泛运用。总的说来,莫扎特的音乐以主调音乐为主。莫扎特巴黎时期的五首奏鸣曲中,高声部低声部都有旋律线条的走向与分布,作为伴奏的织体大量为阿尔贝蒂伴奏音型的音符群和三、六、四、五、八度和弦构成的组合。
3结语
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装饰音,犹如建筑上的精雕细刻,哲学家赵鑫珊曾考察了古罗马建筑、哥特式教堂建筑、罗可可建筑以及它们对莫扎特音乐的影响,得出结论是:用完美的建筑来形容他的音乐是恰到好处的。当然也有形容莫扎特的装饰音犹如宫廷服饰上的优美花边,为音乐色彩增强了华丽性,也使节奏的韵律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