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
从产权经济学看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
产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探讨不同的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这一理论不但为研究我国经济体制及企业制度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而且与会计学研究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会计学的发展是与产权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会计信息处理过程就是对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和计量的过程。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会计界的严重问题,其症结在于缺少有效的监督,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又可归结为建立有效的产权制度和激励一监督机制。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法律上对产权有一个简短的定义:“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力。”这里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而经济学中的产权定义外延要宽得多,著名产权经济学家登姆塞茨认为产权“就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因而企业的任何一个利害关系人都有可能成为企业的产权关系人。产权不明晰是我国企业制度变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产权不明晰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产权缺少明确归属。产权归属明确是确定会计监督权的前提条件,产权归属明确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产权必须归属于一定的产权主体,二是共有产权必须有有效的代理。
从第一方面看,只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人才会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付出成本,因而才有动力去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并愿意为此承担一定的代价。所以只有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才能明确谁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拥有监督权。我国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受害对象不明确,因而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从历史上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产权归属是明确的(尽管缺少效率),国家是企业唯一的产权主体,企业原材料统一采购,产品统一销售,利润上交国家,企业本身没有任何剩余索取权,因而国家对企业拥有完全监督权,国家通过银行、财政、计划、企业的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产权行使监督权,这一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相对不突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放权让利到承包。租赁经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才凸现出来,究其原因在于产权主体从一元向多元转变过程中,产权归属不明确,突出表现在企业经营权的归属问题。由于这种权利归属的模糊现象,导致一方面在强调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原有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也未能建立,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从第二方面来看,共有产权由于属多人所有,在产权主体内无法避免个人成果被集体分享,加之交易费用过高,各产权人之间几乎不可能就每一问题达成共同协议,因而必须选出代表以代理他人产权。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以共有产权的代理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目前所说的国有企业产权虚置也正是指产权缺少有效代理。近年来,我们强调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大大削弱,而新的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又尚未完全建立,产权虚置问题自然显得比较突出,企业的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会计信息失真ร也就不足为怪了。
产权归属不明导致企业会计监督权的缺位,厂长(经理)把持企业,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内部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往往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背道而驰,而扭曲会计信息正是内部人追求自身效用的手段。
第二,产权界定不明确。产权界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产权明确界定的条件下,产权主体拥有的权利明确,当其产权受到侵害时,产权主体之间便可通过交易行为达成协议,以确定损害方应为此付出的代价,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例如承包经营,产权界定是基于短期利润指标,承包人就倾向于通过少提或不提折;已将费用资本化等手段追逐短期利润,不顾企业ว的长远发展。二是产权界定是确定会计信息监督权限的前提,产权与监督权如不对等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
2.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原因。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会计监督的前提,如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信息对等,监督也就没有必要了。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逆向选择,一是道德风险。所谓逆向选择通常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收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方的愿望。逆向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供给市场的逆向选择会降低企业聘用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经理人员和会计的低素质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合同达成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益而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在我国,国家是委托者,企业的厂长(经理)是代理人,双方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家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企业经理人员追求的是诸如工资、升迁、休闲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企业经理人员具有信息优势,这样,就存在扭曲会计信息,追求自身利益的条件。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也存在道德风险,会计人员更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挪用公款、贪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相应的产权监督系统。以公司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公司制的产权结构比传统企业要复杂得多。西方现代公司制中的产权结构一般为股东会代表出资者所有权、董事会代表法人财产权、经理人员经授权成为法人代理权的主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的产权结构要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者,需代表社会的利益,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国家不仅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对企业拥有产权,而且作为社会管理者,也有监督企业会计信息的权力。二是企业职工不仅与企业利害相关,并且其所具备的专业化技能就是一种人力资本,离开这种人力资本,股东所拥有的实物资本就无法增值,所以企业职工也理应构成企业产权制度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群众监督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企业改革而削弱工会、职代会在监督会计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2.建立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合同安排与政府规章。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有效的合同安排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或促使代理人主动提供信息。二是通过政府规章强制市场交易者提供信息。
合同安排是指委托人设计最优的激励合同促使代理人不会因委托人不能观察到隐蔽行动而损害委托人ญ的利益。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对企业经理的报酬以分成代替固定薪金不失为有效办法。具体作法是将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作为企业经理人员薪金的一部分,并规定其最低持有年限,通过证券市场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来调节经理人员的利益,使其行为与股东目标一致。
政府规章是指政府利用强制手段直接命令市场交易方必须披露某些重要信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规章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应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政府规章应包括以下几点:
① ﭢ规定经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
②制定会计法规,对违法者予以惩罚。③强制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并规定其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作者: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周峰、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