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4-12-26 04:49:0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来,着力于人才的操作应用性能力的培养,逐渐为地方本科高校所重视。因而,各高校、各专业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势在必然。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师范教育专业的汉语言文学该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冲破招生就业方面的“失语”地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呢?经调研,我们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学生“听说读写教”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性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

一、构建博客辅助《写作》的教学平台,锻炼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中文系的学生培养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文科专业比较有什么更‘强项’的地方?我看就是‘语言文学’的能力,包括文学感受力和评判力,而这一切还要落实到写作的综合能力训练上。”[1]温教授的这段话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从当今就职岗位看来,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都需要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的人才。因此,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能力,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认识到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然而,学生写作水平整体不高,甚至有不少篇章是摘抄他人的,缺乏独创性、新颖性。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心态的浮躁与无所谓、教学方法单一等。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正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网络以其“交流超时空”、“互动无限制”等优点,成为人们交流沟通、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内涵。构建博客写作教学平台,利用博客辅助写作教学,是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创新《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博客,它为学生创设了“有话就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的自主读写时空,这不仅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富于创新及表现欲的特点,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但是,博客自由宽松的虚拟空间,容易滋生粗制滥作的作品以及恶意中伤的评论等。

为此,建立班级博客,把它作为发布、评改作业的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真实的写作训练,激发写作兴趣与欲望。然而,当虚拟空间的自由在心中唱响时,落笔之ღ前却有重重雾霭的遮拦。利用博客的分享评论功能,建立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平台,可以减轻学生心中的顾虑与胆怯。

博客中,师生共同遴选作文素材,提供话题;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展开作文互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对每一篇博文撰写感受、心得或进行鉴赏性写作。这既可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可以体现他们的鉴赏水平,还是写作经验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撰写的文章和评论进行评选,评选出“最佳人气文章”与“精华评论”等,这些奖励可以嵌进个人平时与期末成绩考评。

随着网络媒介的不断发展,博客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种互动性更强、操作更为简便的新形式———微博———成为网络写作新趋势。可以说,博客与微博平台的构建,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是一场写作教学与写作方式的深刻革命。此外,通过微信、QQ、E-mail等方式跟学生进行网上在线交流,共同遴选素材,并为学生释疑解难,提出建议,也是一些有益的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学生也可在个人或班级BBS上自由进行创作、评论、回贴等;教师通过评论的方式与学生展开相关的评价与探讨,为学生的学习与写作提供帮助与引导。

教师在网络上与学生共同遴选素材、评改作品等过程中,体现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平等”,指的是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因而,教师在要求学生积极创作的同时,自己也经常在网上写“下水”作品。根据师生共同遴选出来的素材,教师率先创作出作品并谈谈自己的创作手法与思路及作品的优缺点;接着让学生一起点评,重视学✈生的意见,采纳好的建议并做相应的修改。

一个经常“下水”写作并不断根据学生的“指导”修改作品的老师,其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兴趣自然会更高。进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构建“阅读—赏析—话语实践ช”的审美感知力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复合型人才。”[2]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掌握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现专业性;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能将所学知识“用得上”,把所学知识转化为一定技能的操作应用性能力。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必须冲破传统学者的“言志”“载道”的宏大使命的桎梏,教学中将重心置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由语言、文学和写作三大知识系列构成。

作为主干之一的文学类课程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大致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这些文学类课程的知识系统主要是由理论知识与作品构建的。理论知识与作品“焦不离孟”,相生相成,共同架构起了文学知识系统。然而,很多学生以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找不到原著等借口,不去阅读文本。

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学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就在文本阅读的漠视和淡出中大大地被削弱了。构建“阅读—赏析—话语实践”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也有助于提高审美感知力和欣赏能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课堂内外充分调动教师“教”的指导与学生“学”的主体性,师生共同品读、欣赏文本。教学中,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兴趣阅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题材和体裁提出不同的阅读视角与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一定的审美判断。

例如,诗歌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力与审美感知力。“诗缘情而绮靡”,阐释了诗歌的美在于所蕴含的“情”,以情带声的朗读恰能形象地刻画和传递出作品中的情感,学生在这种声音艺术中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也获得了感知力。仅具有知识和感知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与素质。

“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这是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3]这说明学习知识要结合思考、实践,才能将学习所得升华为自身的能力。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将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灵感悟和情趣等通过话语实践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堂上,开展“话题式”讨论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文本阅读、资料查找、思考、发言、师生点评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将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如审美欣赏、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这种话题讨论活动也可延伸至课外,借助“博客”、“微信”、QQ等网络平台在线进行。✡在网络上,横亘于师生之间那道无形的庄严约束的屏障被拆除了,学生在轻松愉快、随意自由的氛围里学习、谈论问题、发表见解等,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能力;另外,话题实践和教学课时的冲突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构筑“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的竞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化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与文学表达能力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比较注重第二课堂教学,如,文学作品的阅读,课前预习、话题实践等,但总体而言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不完善,没有构建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体系。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平台开展“导-练”的第二课堂教学,可以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单一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言:“学而时习之”,告诉人们学习知识要与实践紧密相连,要经常练习并实践所学过的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着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由于主体课堂教学的学时有限,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还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大多会走上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岗位,肩负着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重担,因而,在主体课堂教学中需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针对专业特性和就业导向,第二课堂教学也需充分利用,可以举行师范技能大赛、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写作大赛等。“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进取、消除懈怠,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4]汉语言文学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各类竞赛的宗旨。

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比赛项目,展示自己的优点,从而成就自我。师范技能,即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为了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高尚师德、先进教学理念、扎实教学技能的优秀教师后备力量,全国师范院校,包括地方本科院系,纷纷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花朵的重任,因而,提升教学技能势在必然。

课件制作大赛是师范技能大赛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多媒体课件的研究与制作比赛。素材的选取、正确而又精辟独到的分析理解、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与熟练运用等环节缺一不可。为了将完美的自我呈现出来,竞赛之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取素材、掌握竞赛技巧。

教师在每一个环节中尽心尽责,因人选材,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耐心教导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操作与实践。教师的“导”要充分运用在学生的“练”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未来语文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知识的化用能力以及理解感受力。挖掘参赛师范生的优秀课件成果,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经验和体会,更好地展现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促进实践操作能力。经过了素材的选取、资料的查找、师生的评改等流程,学生身历亲受、大胆尝试,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消解松懈懒散,更重要的是文化素养也得以提高,学生展演能力、化用知识的能力与文学表达能力在竞赛中也不断地得以锤炼和提升。

总之,“以赛促学”教学实践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学生“为赛而学”的学习主动性强,增强了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与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一直以来担负着为当地培养合格的教师师资、促进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的主要教育功能就是“用以培养高素质中等学校语文教师的学业门类”[5],其毕业生主要是被输送至地方中小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只满足于大学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的大学生,一旦走向社会,就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移到室外,难以承受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洗礼。“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教育见习及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符合新时期转型背景下师范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水平提升的目标。

目前,教育见习、实训已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校内说课、微格教学等实践活动,培养和加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能。然而,这种校内实训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登上讲台的机会,也难以全面实践并积累经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高等院校实施顶岗实习。

近年来,宜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实施“走出去、促成长”的顶岗实习。本着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教技能、促进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支持农村基础教育为宗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四那年,已经修完了学校主干课程的学分并经过了一定的教学培训,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安排下,到农村基层学校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全职”教师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即安排师范生到师资薄弱的农村中小学顶替原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教学和管理岗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突破了传统囿于校内安全、便于管理等实习观念,是“师范生根据师范教育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自参加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等工作能力的过程”。

顶岗实习是教育实习和农村支教相结合,既缓解了偏远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也是职前教师培训的好机会。“学”与“教”的实习任务双重性决定了顶岗实习生身份的“生”与“师”的双重性。在实习学校,实习生是教师又不是教师,既是学生又不是学生的尴尬身份给他们顶岗实习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了克服他们的尴尬与焦虑感,实行指导上双导师制度,即大学的指导老师和实习学校指定的导师。

学生一旦下去实习,大学里的导师要经常与实习生联系沟通并定期到实习学校看望学生,倾听他们的诉说,为他们排解生活上、教学上的困难;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定的导师也要排除顾虑,解决实习生生活上的困难,悉心指导、帮助实习生编写教案、试讲、批改作业等教学活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剥离了大学生单一的身份☤,离开了大学里安逸的环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集体。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接触的是陌生的老师与学生。在老师的关怀与帮助下,在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实习生得到了更多的上讲台讲课的机会,丰富了实际教学技能,积累了教育管理经验。

脱离一方净土的大学课堂来到农村基层学校的顶岗实习,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短缺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专业教育实践的形式和渠道,有利于实习生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更有助于培养实习生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品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