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5-01-13 20:14:1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国家 大学生 科学素质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背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分析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影响,认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措施。

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背景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

我国与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差距 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05年我国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34%,低于世界平均1.6%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据测算,我国目前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设备投资60%以上依靠进口,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39%左右。按照全球综合创新指标创新领先型、创新先进型、创新追赶型、创新落后型国家来衡量,中国属于创新落后型国家。由此看出,我国目前的创新能力还很弱,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全民科学素质的要求

面对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纲要》中还提出了我国到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四个指标: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影响

三、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必要措施

提高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基础

创新型人才是民ป族的脊梁,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因此,必须以广大劳动者科学素质的大幅度提高为基础,努力营卐造创新型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 <>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创新是多层次的,包括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我国应加快相应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即科技创新型人才,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为主的创新型领军、尖子人才的培养。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尖子人才极为匮乏。大学除了作为创新行为主体之一,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外,还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才的摇篮。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高校从培养知识服务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的必要措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由此,在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与科学实践教育相结合、外在科学教育与自我提高科学修养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质疑能力以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要培养他们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高校应构建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的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教育体系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建设人才,使他们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

总之,实现我国2จ020年跨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特别是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更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优秀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参考文献] [2]赵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J]. 求实,2009

:32-33.

[3]成思危.论创新ห型国家的建设[J]. 中国软科学,2009

:1-14.

[4]徐冠华.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6

:1-14. [6]何薇,张超,高宏斌.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J].科普研究,2008,3

:8-37.

[7]李大胜,江青艳,库夭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60-62.

[8]罗尧成,膝跃民.校企互动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

:65-68. [10]任初明,赵立莹.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

:29-31.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