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学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心理学对中职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依旧存在。在教学中,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客观性等教学原则,巧妙地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心理学 体验 气质
在中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学内容不仅抽象难懂,而且枯燥乏味;另外,机械识记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进行教学策略优化,用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说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些努力和尝试。
一、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共同体验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仅仅☠引起部分学生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激发学生的共同体验。
笔者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普通高校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教程》,与之相配套的有一本教学参考用书。教参中在讲到“注意与心理过程”的教学时,提供了一个可供课堂演示的“双耳分听”实验。然而,通过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在课堂上如若完全按照教参所述进行实验,引起的仅仅只是某个被测试学生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对这个实验的器材和程序进行适当的改变。首先把班里学生分成两组,请了甲、乙两位学生作为教师的实验助手。第一组学生注意倾听甲所读的内容;第二组学生注意倾听乙所读的内容(这些内容对大家来说都是全新的)。读完后,老师要求第一组学生复述乙所朗读的内容,请第二组学生复述甲所朗读的内容。当然,结果是没有一位学生能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即便是老师的实验助手也是如此。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会体会到:缺乏注意的参与,人的认识(记忆)过程是无法进行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引起体验,化难为♀易
有很多心理学概念的确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和其他学科一样,心理学理论同样也来源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将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比如,在心理学教学中,识别知觉的种类是个难点,因为“时间”这一概念本来就较难理解,更何况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时间知觉”呢?时间知觉是指个体对于客观现象顺序性和延续性的知觉。单从定义来看似乎不是那么难理解,但♥是学生学习后如果不能深刻理解这一概念,仅仅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义的似懂非懂,是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的。于是,笔者在教学时请全班学生起立,站成一圈,使每个人的视线范围内能够观察到最多的同学。活动要求每位参与者必须睁着眼睛,在不借助任何计时工具的前提下,感知3分钟时间延续的长短,只要学生感到3分钟时间已经到了时,便可坐下。活动的结果是,有人不到2分钟就坐下,有人到了3分45秒才“犹犹豫豫”地坐下。经历了这个简单的活动,大家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验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时间延续久暂的知觉存在差异。这种体验,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时间知觉”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尊重客观性原则,引导学生体验心理学方法的科学性
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往往缺乏这种意识,并对问题做主观判断。
在教学气质类型及其表现时,课本介绍了四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胆汁质的人容易兴奋、难以抑制、不宜约束;多ม血质的人反应敏捷、活泼好动、情绪外显;黏液质的人安静沉稳、反应迟缓、情感含蓄;抑郁质的人对事敏感、体验深刻、孤僻畏缩。很多学生在学到这里时,会仅仅按照气质的主要心理特征,去判断他们自己的气质类型,这样做显然不科学。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要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以事实和数据说话。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笔者向学生强调,不能依赖自己的主观想象而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去判断自己或他人的气质类型。为了让大家深刻体验到两者的差别,老师将一个USB无线网卡连接到教室联网的电脑上(也可使用手机流量),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用手机联网,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自身客观情况如实作答,进行现场气质测验,并将最终的测验结果与之前的主观判断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测试的结果和之前根据气质的主要心理特征判断的结果有差别。老师再次强调了研究心理现象或问题一定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切忌主观臆断。
学生的体验对于学生本人而言是最直接的、有震撼力和说服力的,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教师重视利用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有效。让体验式教学走进心理学课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认知概念,进而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