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却不明确。尽管既有研究已经较为充分认为应该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材选用机制、教学方式方法改进、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重建以适应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但到目前尚未形成既行之有效又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法。这种状况促使我们思考,为什么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实现,如何才能实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章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建构起目标定位、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框架,尝试构建具有一定推广意义的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评估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自 1998 年以来,研究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近 200 篇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
行政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共识,但目标定位不清晰
在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性研究来自厦门大学的陈振明教授,他首先明确提出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呼吁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由学术型转向应用型。后续研究虽然都赞成这一转型定位,也尝试将大学本科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进行区分,但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定位在什么目标上却并不很清晰。
在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行政管理专业表述为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种表述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含糊不清; 对行政管理人才专业定位和培养特色不清晰,有泛管理之倾向。由于相关专业是按照学科门类而不是专业行业进行设置,以至于很多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不清楚毕业后应该从事什么职业。尽管有学者不断呼吁准确确定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但具体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哪里尚不确定。以至于当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其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高水平大学,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这种尴尬,不清楚培养怎样的应用型人才。
改变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成为共识,但依然延续传统的学科分类知识体系
在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两类看法,一类主张从学科门类视角看待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另一类主张从从业技能视角看待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建设。第一类看法源自 1웃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其中对行政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设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有学者进而提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涉及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 6 个领域。第二类看法源自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如政策把握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两种看法实际上并不冲突,分别从学科门类和从业技能视角考察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但既有研究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即没有清晰表明如何在基于学科门类的课程体系下实现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改变教学方法成为共识,但没有突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界限
相关研究最集中的就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进。突出点集中于改变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发挥; 强化案例教学,改变传统理论讲解模式,尝试主题式发言、体验式教学和阅读式教学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主张强化校内实践、实验室实训和校外实践等实践性教学。
这些改革方法的运用无疑将较大改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遵循着从教授到习得的知识积累逻辑,即通过教师或实践者将正确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来习得这些知识或经验。这种知识积累路径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无法穷尽知识和经验。譬如案例教学,要多少个案例才能将行政管理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况都涵盖呢? 再如实践教学,要进行过多少个职位的实践,学生才能习得与其日后所从事的岗位相一致的经验呢? 显然,既有方法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知识积累方式上转变观念,寻找有利于学生开放式积累知识和经验的有效途径,使其具有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文献研究发现既有研究显示出一种诊断多、处方少的状况,对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已经形成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改变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够明晰具体。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回答 3 个基本问题: 为谁培养、培养什么和怎么培养。为谁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问题; 培养什么涉及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问题; 而怎么培养则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问题。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目标定位是基础,它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设置,并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选择; 知识结构是中间环节,它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而确定并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关键点,它直接决定着知识的吸纳情况和能力的培养结果,进而影响目标定位的实现。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内在一致地影响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选择。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按照1998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培养目标设定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而且,随着 2007 年 11 月 6 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印发《公务员录用规定 》的实行,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制度,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并没有进入公务员的优势,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毕业生能进入党政机关。例如中国政法大学 2004、2005 和2006 级行政管理毕业生只有 5% 进入党政机关。而随着高校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培养定位已经成为共识,本科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已经非常有限。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就此看来,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管理工作较为合适。同时,从学科视角来看,行政工作与组织的公共性和私人性无关,而仅与科层制的组织管理有关 。因此,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组织管理,尤其是组织的那些非业务部门 的一般性管理工作。对党政机关人才需求的调查也显示,业务处 室需要相对对口的专业,综合处 室如办公室、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工会等才会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综合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 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一般性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
逻辑上,培养目标决定着知识结构的配置。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一般性管理工作人员的目标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限定。首先,这样的定位无法准确预知学生的具体就业行业和岗位; 其次,一般性管理知识是学习重点。因此,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行业和岗位无涉的基础能力培养。具体而言,其知识结构应该由关于
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和个人能力的一般性知识两个部分构成。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是从学科视角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的知识要素,它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专业特色的根本来源,主要包括既有的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培养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关键在于了解相关学科的框架式知识。框架式知识是指某一学科、某一课程或某一理论的基本结构框架,这些知识的习得要求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候能够从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入手全面考虑问题,自觉地以这些理论知识、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个人能力的一般性知识是以从业要求的视角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提供的知识要素,它构成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能力底色,主要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
个人能力的一般知识构成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底色,而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构成了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者为后者的实际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充分的专业色彩。
正面教授与批评性反思的教学方法
明确了培养目标定位和知识结构要素之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我们大学中的许多人对教学方法的重视是不够的,或者是简单化的,低估了教学方法的价值与作用。既有对教学方法选择的研究更多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课堂传授和从实践一线习得应用性知识的具体方法。但传统知识传授形式逐渐受到过于注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批评,而对实践探索的难题在于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实际参与或观摩的实践有限,实践参与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其应用能力培养无法准确测量。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认识论的体现,即如何获得知识的基本观念的体✈现。但目 ☹前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张和实践,缺乏教育哲学的意识与自觉,更多的只是朴素与自发的自然体现。既有的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探索隐含着一种潜在的认识论逻辑,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正确知识的传输过程,教师作为知识输出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纳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教授正确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应该从最好实践中习得。但既有的这些教学方法探索往往忽视从逆向反思性思考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一般性管理工作,意味着其就业领域非常广泛,不能像职业技术教育那样能通过实践习得就业所需的应用性知识。这样,在正向的习得之外,逆向的反思性学习可以成为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1. 正面教授。正面教授是大学教育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或实践教学,其特征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主要内容是组织管理和个人的一般性知识。面临学生就业行业和领域的多样性,正面教授应以相关学科的框架性知识为主要讲授内容,即让学生了解某一学科、某门课程或某一理论的大致框架性,了解其内在结构和组成部分。这部分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必要的知识积累过程。
2. 反思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认识论哲学基础来自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尽管波普尔的理论是研究科学哲学问题,但其思想对教育理论产生深远影响。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情境分析和试错法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充分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资源。
证伪主义强调我们不能科学地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但却可以不断地通过对既有认识的某些方面的不断否定来增强对世界的认识。而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将正确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忽视对既有知识的反思来探求新知识。例如,有些学者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先造就懂教育、通实践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对实践的通晓来教授学生应用性知识。而通实践恰恰是大学应用性社会科学教师最缺少的。笔者以各大学网上公布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的个人介绍为考察对象,对广州市内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简单的比较分析发现,仅有近 25% 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过行政部门的工作经验,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职。这表明,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基本不通实践,逻辑上很难正面教导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实践问题。
波普尔对情境分析的强调特别适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情境逻辑是一种强调在不同情境脉络下,重新建构问题情境的心理客观状态,充分地分析行为者的社会情境,依此解释情境行为者的行为,进而付诸行动并解决问题。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而社会科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社会现象因各自情境不同而显示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但由于学生就业领域过于宽泛,有限的实践无法使其获得其所需要的应用型知识,这正是大学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突出学生对特定情境下问题解决方法的反思性学习,即从对既有方法的反思中发现问题、避免错误,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要改变教法,而且还是尝试改变学生的学法。反思性学习是大学生无法全面接触社会实践情况下获得应用性知识、提高其学法的有效渠道。具体做法是教师设计案例内容让学生来分析,案例可以是理论案例也可以是实践案例。每个案例选择数量不等的同学作为主题发言者,而其他同学则作为批评者。主题发言者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框架,融合具体案例情境展示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则以批评的眼光参与发言过程。主题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从分析的知识运用、情境理解和个人能力 等方面对主题发言者的表现给予批评性意见,指出其在上述 3 个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性知识积累。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相对基础性的反思 ,考察相关知识运用的完备性; 二是相对深入的反思 ,考察各项知识运用的熟练和深入程度。开始阶段,批评可以从完备性着手,考察主题发言者知识运用的完备性、情境理解的完全性和个人能力发挥的完整性; 提升阶段可以就发言者知识运用的深入程度、情境关键性因素的掌握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的表现等方面提出批评性建议。
三、研究结论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回答为谁培养、培养什么和怎么培养这 3 个问题,分别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3 项内容。要摆脱行政管理培养公务员和大学本科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传统认识,将行政管理定位于组织管理,将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一般性管理工作人员。与此相适应,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便由组织管理的一般性知识和个人能力的一般性知识两部分组成。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建立正面教授与反思性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教授由教师根据相关学科的知识体系要求向学生传授组织管理的框架性知识,作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基础。同时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文字写作、人际沟通、计算机、外语等个人基础能力。反思性学习则由师生共同参与,案例主讲同学的表现作为反思对象,通过对其他人表现不足的反思来共享性的获得知识,有针对性的发现自身不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将目标定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 3 方面结合起来,以框架性知识的接受和反思性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其广泛而不确定的就业行业和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