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时间:2024-12-26 01:57: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一 经济新常态及工匠精神

实质上,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依靠创新去驱动。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兴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新常态下,我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

2015 年5 月1 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央视推出《大国工匠》栏目向公众讲述八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顶级技工的精彩故事,加之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及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 缔造问答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书籍的一版再版,尤其是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至此工匠精神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有人提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细琢,注重细节,追求零瑕疵的一种精神。若仔细推敲工匠精神的内涵会发现,将其等同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不完整的。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属于综合式的劳动,从接收订单了解客户需求,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检、售后服务等一些列的活动大多是由几个人全权负责,存在大量的创新、创造的要求。故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文化。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千秋,只是认识层次的不同。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最高期望。故本文中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

二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备受冷落与新常态

人才需求形成矛盾现代技术工人的短缺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既与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缺陷有关,如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但也深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正如沈汉达先生所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吸引力上,而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一不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范围最大、深度最广的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金榜题名时才是人生幸事之最。同时儒家鄙视手艺、技能,视为小道,斥工匠为奇技淫巧,属雕虫小技玩物丧志之流。沈汉达学者曾做一项关于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分析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未能考上普高/ 本科的选择率远高于其他选项,大多数学生都是出于被动的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2010 2014 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职业资格二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可见技能型人才缺乏。一方面职业教♀育备受冷落,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矛盾显现。故需加以科学引导,塑造工匠精神,转变学生思想观念,使其安心学习专业技能,成长为优秀的技术骨干,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召唤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居民的消费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讲的是个廉价实用,低档的生活资料拥有巨大的市场。如今,人们的消费转向拥有个性化、多样化、舒适性、品质优的产品,价格已不再是大部分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国人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频现,日代、韩代、美代颇有市场,中高端的消费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国长期垄断。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制造业结构不均衡,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工匠精神缺失,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工程师。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GDP 增速从2012 年的7.65% 到2013 年的7.67%、2014 的年7.4%、2015 年的6.9%,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出口竞争力息息相关。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重技能轻创新、重训练轻思考,重确定性轻问题性,难以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好地融入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不能满ฑ足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工匠精神,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蕴含创新与实践两种能力。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要求。

三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革新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会导致苦恼烦闷、萎靡不振,学习缺乏规划,无所事事,学习成效不佳。在此情况下,又何谈工匠精神?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理念,奋发拼搏,脚踏实地学技术增本领,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点着手:从国家层面,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大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技师的模范典型,为他们著书立说,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可,同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和工匠学习者奋发向上;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定期举办讲座,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实现的。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但职业院校要改变以往的先在校学专业知识后去企业实习的形式化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产业部门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提供、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实施教学和技能评估等;学生毕业时要相应地通过两种结业考试,即产业部门负责职业技术的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院校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的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工和工程师。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零瑕疵的质量意识是工匠精神重要内涵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质量意识:①聘请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的教师或者工匠大师开设选修课和讲座,并把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②编写合适的讲义或小册子,结合学科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③实行入职前庄严宣誓制度。《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戒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典范,通过入职前庄严的宣誓,多一份信仰,增强产品质量责任感。在当今假冒伪劣横行的时代,我们更要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行动之中。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高级技术工人供需矛盾凸显,职业教育改革越发紧急。目前,职业教育改革被提到战略的高度。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操作技工,而是具备通晓整个产业所有环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而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杨志勤,彭跃湘,杨安林提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①改单纯的课内专业技术教学为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分析能力、品格与素养,成为技术过硬且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级技术工人② 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培训相结合,在将创新模块加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外实地参观、讲座、创新竞赛的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培训活动; ③ 改传统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即融教、学、做一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项目展开创新教学,积极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④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行为导向教学的评价法,重视考察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 结语

纵观历史,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如此,没有捷径,也不是高职院校的一己之责,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共同的持续努力。如,中小幼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改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和企业联手深入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研究;职业生涯阶段:政府和社会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的同时也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一 经济新常态及工匠精神

实质上,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依靠创新去驱动。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兴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新常态下,我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015 年5 月1 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央视推出《大国工匠》栏目向公众讲述八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顶级技工的精彩故事,加之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及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 缔造问答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书籍的一版再版,尤其是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出 ت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至此工匠精神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有人提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细琢,注重细节,追求零瑕疵的一种精神。若仔细推敲工匠精神的内涵会发现,将其等同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不完整的。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属于综合式的劳动,从接收订单了解客户需求,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检、售后服务等一些列的活动大多是由几个人全权负责,存在大量的创新、创造的要求。故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文化。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千秋,只是认识层次的不同。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最高期望。故本文中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

二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备受冷落与新常态

人才需求形成矛盾现代技术工人的短缺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既与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缺陷有关,如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但也深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正如沈汉达先生所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吸引力上,而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一不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范围最大、深度最广的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金榜题名时才是人生幸事之最。同时儒家鄙视手艺、技能,视为小道,斥工匠为奇技淫巧,属雕虫小技玩物丧志之流。沈汉达学者曾做一项关于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分析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未能考上普高/ 本科的选择率远高于其他选项,大多数学生都是出于被动的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2010 2✎014 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职业资格二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可见技能型人才缺乏。一方面职业教育备受冷落,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矛盾显现。故需加以科学引导,塑造工匠精神,转变学生思想观念,使其安心学习专业技能,成长为优秀的技术骨干,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召唤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居民的消费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讲的是个廉价实用,低档的生活资料拥有巨大的市场。如今,人们的消费转向拥有个性化、多样化、舒适性、品质优的产品,价格已不再是大部分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国人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频现,日代、韩代、美代颇有市场,中高端的消费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国长期垄断。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制造业结构不均衡,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工匠精神缺失,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工程师。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GDP 增速从2012 年的7.65% 到2013 年的7.67%、2014 的年7.4%、2015 年的6.9%,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出口竞争力息息相关。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重技能轻创新、重训练轻思考,重确定性轻问题性,难以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好地融入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工匠精神,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蕴含创新与实践两种能力。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要求。

三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革新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会导致苦恼烦闷、萎靡不振,学习缺乏规划,无所事事,学习成效不佳。在此情况下,又何谈工匠精神?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理念,奋发拼搏,脚踏实地学技术增本领,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点着手:从国家层面,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大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技师的模范典型,为他们著书立说,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可,同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和工匠学习者奋发向上;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定期举办讲座,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实现的。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但职业院校要改变以往的先在校学专业知识后去企业实习的形式化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产业部门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提供、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实施教学和技能评估等;学生毕业时要相应地通过两种结业考试,即产业部门负责职业技术的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院校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的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工和工程师。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零瑕疵的质量意识是工匠精神重要内涵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质量意识:①聘请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的教师或者工匠大师开设选修课和讲座,并把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②编写合适的讲义或小册子,结合学科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③实行入职前庄严宣誓制度。《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戒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典范,通过入职前庄严的宣誓,多一份信仰,增强产品质量责任感。在当今假冒伪劣横行的时代,我们更要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行动之中。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高级技术工人供需矛盾凸显,职业教育改革越发紧急。目前,职业教育改革被提到战略的高度。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操作技工,而是具备通晓整个产业所有环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而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杨志勤,彭跃湘,杨安林提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①改单纯的课内专业技术教学为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分析能力、品格与素养,成为技术过硬且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级技术工人② 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培训相结合,在将创新模块加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外实地参观、讲座、创新竞赛的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培训活动; ③ 改传统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即融教、学、做一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项目展开创新教学,积极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④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行为导向教学的评价法,重视考察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 结语

纵观历史,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如此,没有捷径,也不是高职院校的一己之责,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共同的持续努力。如,中小幼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改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和企业联手深入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研究;职业生涯阶段:政府和社会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的同时也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