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翻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摘 要: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用死板的规定来把握,随着模糊语言的发展,真正达到文字有限而意义无限的效果,模糊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糊翻译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的体现,反映了模糊翻译的意义,揭示了模糊翻译的价值,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利用模糊翻译去分析和描述,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利用模糊翻译的意识,或许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原内容的思想内涵,更好地把握语言的魅力,引领时代的潮流。
关键词:语言 模糊翻译 实际问题 意识
1 模糊翻译研究现状
翻译离不开语言,要理解翻译必须理解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关于语言的模糊性研究,早就受到前辈语言学家赵元任、吕叔湘等人的关注,在他们的论著中对语言的模糊性问题均已有所涉及,之后,很多相关语言学家,将模糊理论应用到模糊语言的研究中,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的深入,思维也出现了一定的模糊倾向,思维的模糊性是针在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下,对复杂客体认识过程中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思维方式。鉴于语言和思维模糊性之间的关系,模糊翻译其实在翻译过程中利用模糊话的思维运作,实现语义对接,以语言为其物质外壳,利用逻辑科学手段而进行的一种思维运作过程。
关于模糊翻译,目前国内也取得一定的进展。文旭认为大多数词语的意义具有模糊性,并指出对语义模糊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语言之间以及语言之间相互转化翻译的相互关系,并从模糊语义学角度提出유了模糊翻译的五个步骤。王华琴和王清亭从语用学、语义学和符号学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英汉翻译实践问题中模糊性的存在,提出模糊思维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的观点,并指出在英汉翻译中模糊思维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灵活性和概括性。灵活性和概括性。
国外学者对于模糊翻译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语用翻译学》就是语用翻译研究的代表之一,其作者英国希基(Hickey),语言交际的模糊性是其主要的研究工作。他指出:人们在真正的交际中,人们往往会违反只传达的正确的信息内容和适当的信息量这些原则,比如出于礼貌的原则说一些虚假的恭维话。赛尔(Searle)曾将模糊理论放入了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言语行为,即言语的字面意义;另一类是间接言语行为,即言语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随着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翻译中,译者只有可能多地熟知和了解被翻译语和翻译语文化背景,才能把被翻译语言中同等的效果传达到出来,达到语用等效。利用模糊翻译,译者通过模糊翻译,整合语言的自然模糊性、人类思维的模糊性来向读者传达同等的语用效果。就像德里达所说:“终极的翻译标准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一个人可以无限接近原文,而不可能成为原文。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作品会存在多种译本。”
2 模糊翻译的特点
2.1 模糊翻译的不确定性
无容置疑,语言是反映客观事实的,但是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甚至由于时间和空间不一样的同种语言,在实际翻译中,模糊性仍是常有的事,需要借助模糊翻译来表达。当然,模糊翻译不是含糊不清的表达,而是一种不确定性[5]。有些时候我们对某件事情没办法说得非常精准,或者甚至故意说得模糊一些,以达到特别的表达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模糊翻译的不确定性。模糊翻译的不确定性,给模糊语言的翻译带来了难点,使得模糊翻译成为一种复杂且又琢磨不定的一种思维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种语言中能表达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能不能完全表达,能否获得完全相同的理解还存在争议。比如说汉语这样的象形文字和欧美语言这样的字母文字。汉字的形状本来就可以传达一定意思,而这种意义很难在字母文字中找到对等的表达。另一方面,两种蕴含不同文化的语言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一些涉及文化意象的模糊表达,就不得不在形象上移植到目的语中。如奈达所说:“语言可以反映事实,也可以扭曲事实”。所以,这一作家描述的模糊意境在另一语言中不一定能产生相同的效果,中间转换环节更多依赖于译者个人的审美感受和对目标读者的审美期待的判断能否准确,这就是由于模糊翻译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模糊翻译的难点。
2.2 模糊翻译的可变性
模糊翻译的可变性主要针对模糊翻译的不确定性特点。首先,模糊翻译不是一种模棱两可的翻译,有时模糊翻译也会有准确的意义,这在很多学者看来,也称之为模糊翻译的确定性。其次,模糊翻译可变性源于模糊语言质的可变性和量的可变性两个方面。大体而言,质的可变性源于两种方式:搭配和惯例。一些习惯性的搭配,使得一些固有模糊含义的词语得到了限制,使其失去了模糊性,例如:“漂亮”二词,当说某个人“长得漂亮”时,漂亮只能是对外貌的一种描述,而当说某件事情“干得漂亮”时,则只是说明事情的顺利。单单“漂亮”二字却没有那么多限制,意义显得模糊不定。量的可变性多是由各种社会语言因素引起的。在此,不多赘述。例如:傅雷的“翻译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形似或许更容易做到,“神”却无形而难求。而一直主导中国翻译理论的“信达雅”也只能为译者提供一个模糊的指导作用。前两项“信”需忠实原文,“达”需表达顺畅,相对而言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可最后一项“雅”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也正因为如此,译文译本不是终极的、唯一的,而是可以容忍不同译本的存在,可以允许通过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译文的对等效果。
3 模糊翻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模糊翻译在国内文学作品的应用研究中,多见中国一些经典著作,现以收录在《乐府诗集》中的北朝民歌《木兰辞》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例进行阐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木兰辞》中的诗句,对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方位的翻译过程中,有中规中矩地用eastern、western、southern、northern market来描ฅ述东市、西市、南市和北市这些地点,而有的翻译则简单地用了here, there和next模糊指代法来指代方位,前者翻译中规中矩,未免显得过于直白,后者在不失精准、保持语言的模糊性的前提下,保留原作的语言上的美感,这样的译作不仅可以使作品散发出无限的魅力ก。
4 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翻译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传统的文学作品翻译中,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学翻译实例,我们看到了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着模糊翻译现象,模糊翻译的相关理论和技巧并未能在广大专家学者中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理论,显得还过于零散,还处于初始阶段。同时,我们又看到了模糊翻译在商业道路上的初露锋芒,也看到了模糊翻译在商业市场领域巨大的潜力,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模糊翻译,不仅凸显出模糊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倾向,更是现代市场经济ญ的一种倾向,这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参考文献
[2] 朱葵.从语言模糊性看文学艺术作品的翻译[J].语文建设,2012(6):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