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热,心理也会“中暑”
炎炎夏日,除了我们的身体在承受闷热、容易疲劳、大量出汗、入睡困难等不适感觉外,我们的情绪同样会承受比春秋两季更大的压力,容易烦躁、发脾气、坐立不安,乃至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工作、亲人和朋友缺少了以往的热情等。临床上把这种情绪困扰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而烦躁,是它最核心的表现。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中暑”?
人在烦躁时,很难维持自己的注意力、做什么都会很快厌倦,似乎看什么都不顺眼,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尤其在夏季炎热中,不停的出汗、身体的憋闷感,使人懒于去处理复杂的事情,即使平常可以很容易面对的人际交往、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也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平时可以从容地处理问题、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夏季也会出现烦躁情绪呢?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的紊乱。除了气温的变化以外,“心理อ中暑”还与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因为天热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令人发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哪些人更易出现情绪中暑?
1.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比如办公室白领,常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每天面临还贷、职场竞争等压力。
2.不善与人沟通ฒ的人。这类人遇到烦恼事,不善于自我调节处理,也无处倾诉。
3.平时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出现打翻热水瓶引起烫伤等意外。
4.争强好胜者。易与人发生摩擦,不依不饶。
5.患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
6.随着年龄的增长(例如女性的更年期),情绪中暑的几率也会增加。
如何预防“心理中暑”?
在气温高、湿度大等现实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做些什么有助于减轻烦躁情绪的发生呢?
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者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静坐在那里,闭上眼ฌ睛想想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此外,遵循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室内多应用冷色系,如乳白、淡蓝、浅绿等颜色,少用红色等暖色系,也会起到热中求静的心理作用。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不要在封闭空间呆得过久,通过空调等降低室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适当喝点凉茶、冷饮,少喝酒,特别是烈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滥服补药,都对舒缓情绪有益。特别注意夏季出汗多,在多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盐分,多喝些菜汤,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学习一种新的放松方式: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最好是直背端坐,现在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放在身体上来。去充分地感觉自己当下呼吸的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在这种有意识的放松中得到休息,内心烦躁的感觉也会减★轻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