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即让学生学会站在各种角度探究、认知、观察各类问题以及社会现象,学习思辨的策略;让学生在碰到道德冲突时会思考以及研究,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创建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优良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思辨能力是发展学生潜力,培养其具有创新精神、独立人格的接班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要学会站在各种角度探究、认知、观察各类问题以及社会现象,能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以及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而为学生参与以及适应社会,成为拥有良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挖掘教材深度,实现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抓住思维空白点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大部分认识仅停留于问题的表面。教师要擅长抓住学生的思维点,进一步挖掘以及引导他们的潜在意识开展有效思考 Ü[1]。例如,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材插图中出现了父母批评孩子的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生气的情景,并说出对爸爸妈妈的评价。有的孩子说自己的妈妈很凶,经常打他骂他。教师不急着对学生的想法做出评价,而是认真引导让学生谈一谈,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打他或者骂他?再进一步帮他分析:妈妈表扬过你吗?什么情况下会表扬你?妈妈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打你?经过分析让他明白妈妈打他、骂他还是因为很爱他,只是有时候方法不正确。教师继续请同学帮他提建议,怎样让妈妈改变对待他的态度与方法。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了父母的苦心,并且学习到了与父母相处的方法。
(二)扩大矛盾冲突点
活动中最能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即抓牢他们在体验进程中的内心感受,持续在思维碰撞中扩大冲突点。在《我爱我们班》一课“团结友爱的同学们”这个话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你发现好伙伴身上有缺点时,你是否还愿意与他做朋友?当你与好朋友产生矛盾时,你是否还会维持你们之间的友谊?学生在此环节各抒己见,都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来说自己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也愿意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矛盾。交流初期有学生说“不交这样的朋友”,教师立即指引他们进一步思考:既然是好朋友怎么可以轻言放弃?难道因为他有一个缺点你就不想再与他继续做朋友了?怎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抓牢这一时机,扩大矛盾点,激发学生进行思辨,进而对朋友之间如何相处获得了更准确的认识。
(三)巧用“两难问题”
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较,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中编排了不少“两难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大家排好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知道排队要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不能随便插队。但在绘本故事中,却出现了两个插队的人物——一位年老体弱的老爷爷和一个年幼的小男孩。针对这两个画面,教师向学生抛出了“该不该让他们插队”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不该让他们插队,因为人人都要守规则;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让他们插队,因为要懂得尊老爱幼。当出现这类两难问题时,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的理由充分,表述清楚,教师都应该肯定他们的判断和选择。在学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让规则意识成为学生生活的准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二、组织辩论竞赛,实现思辨能力的提升
(一)立足教材内容进行辩论
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挖掘课本中展现辩证思维的有关知识点,对ฏ情境进行设置,展开辩论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进一步内化成自身的道德思想,把实践与理论进行结合,以达到重视知识运用、积极实践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了《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后,举办了一场辩论会,题目叫作“讲诚信是否吃亏”。在辩论前,学生进行自由分组,依次按照各自观点从价值、理论以及现象等方面搜集论据。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详细地考虑问题,以客观事实说话,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批判性及缜密性,进一步提升了辩证思维品质。
(二)捕捉课堂生成进行辩论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张让儿童通过在情境问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道德判断的模糊点,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2]。例如,在“吹向世界的中国风”这一话题的教学中,教师讲到中国功夫——武术时,有学生提出“武术就是打架”的说法。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对这一说法进行引导,可能很多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错觉。教师应马上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点,抛出“武术和打架一样吗”这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辩论。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资料,一起剖析人物事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分享、互动、争论、合作,在碰撞和争鸣中明白:中国功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求礼、苦、超越。练武的人首先要知礼,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打架是一种违法行为,是恶人之道,是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这一思辨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正确的道德判断观念,还学会了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
(三)关注生活资源进行辩论
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就是丰富的生活内容。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社会性发展以及优良品德形成的前提。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注重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类体验,使之变成珍贵的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所见所闻,仔细记录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与同学、教师之间发生的各类感人事件,留意学习的焦点事件;参与家里的大小事情,做家庭的小主人,记录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笔者常常与学生交流一些热点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发生了碰撞,这有利于他们认识生活以及社会,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例如,发生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公交车坠江是谁的错?引发学生从乘客和司机两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思考、讨论。经过思辨,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并以此指导今后的生活实践。
三、重视课堂评价,提高思辨的实效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但要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更关键的是在整个学习活动进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尊重他们的感受,在学生思辨进程中开展实时指引与评价。评价语言既要指向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表现,又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客观分析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持续认识及提高自己。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在活动中获得思ร考和启发。
结语
从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辨能力,了解科学的思辨策略,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推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及人生观,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应该获得广大品德教师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邢秋红.浅谈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山西青年,2017
:118-119.
[2]王福珍.品德教学应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