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真人秀”节目中的道德失范

时间:2024-12-26 15:36:2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真人秀节目正处于蓬勃发展期,作为我国娱乐节目的主要节目形式,它给我国电视台创下许多收视奇观,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与此同时,我国真人秀节目中普遍存在着道德失范的问题,人们对真人秀节目的批评和质疑也一直持续不断。为此,分析我国真人秀节目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并试着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构建我国真人秀节目的伦理秩序,实现真人秀节目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真人秀;道德失范;理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10502

1 真人秀与道德失范

1.1 真人秀的源起

真人秀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游戏节目《一日女王》就被认为是真人秀节目的雏形。1998年,彼得・威尔指导的超现实影片《楚门的世界》,在无数观众之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它被很多人说成是真人秀节目的最佳宣传片。1999年荷兰Veronica电视台推出《老大哥》之后,真人秀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节目形式出现并发展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真人秀节目出现雏形,到之后《老大哥》、《幸存者》等真人秀节目的大量出现,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并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引进并加以本土化。

从2000年我国首档真人秀《生存大挑战》开始,到近两年央视热播的《出彩中国人》、《中国好歌曲》、《喜乐街》,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花儿与少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东方卫视的《两天一夜》等等,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各级媒体遍地开花。真人秀节目给电视台带来收视奇观和丰厚利益,成为各大电视台创收的一种手段。

1.2 真人秀的定义

真人秀节目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仍未对其作出▲明确的定义。有些外国学者称它为“游戏秀”、“真实电视”、“创构式纪录片”或“真实肥皂剧”。我国学者对真人秀的界定也有很多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尹鸿教授对真人秀的定义:“‘真实电视’泛指对普通人在假定情境和虚拟规则中真实生活的录制和播出。”这里的“假定情境”和“虚拟规则”是指真人秀节目的整体框架都是事先设定的,包括节目环境的选择、奖金的设定以及游戏规则的制定。“真实生活”是指节目内容的真实,也就是说真实的人在虚拟规则构建的空间中上演真实的故事,其中的矛盾冲突都是活生生的。

1.3 道德失范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法律规章的强制,也需要道德的约束。伦理学中,道德是“社会制定和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力规范。”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通常反映着社会上公认的比较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有着认识、教育、评价及平衡的功能,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成员的利益。当人们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认的标准或是严重违背社会行为准则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整体在精神层面上存在极大的危机,人们的精神和行为存在着剧烈的冲突,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标准、伦理体系、价值标准发生了偏移,失去了它本该有的调节和引导的有效性。

真人秀节目是当今时代重要的媒介事件和文化景观,但是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却滋生了暴露隐私、亵渎尊严、扭曲价值观、张扬物质等许多问题,真人秀节目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将引发人们对媒体公信力的重新审视。

2 我国真人秀节目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2.1 窥探隐私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往往设有诱人的奖金,选手为获取胜利会相互竞争,节目则将人们之间的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完全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些真人秀涉及到男女感情甚至性的内容,也会在节目中呈现。真人秀节目为制造轰动效果,通常对选手个人隐私进行隐性采集,采集到的信息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电视台播出,这其实是对当事人隐私的一种侵犯。真人秀节目中的这种隐私在商业逻辑的推动下,通过电视技术的呈现,逐渐成为被肆意贩卖的商品。

互联网推动真人秀节目对隐私的深度窥探。电视媒介直接呈现了个人的基本情况,而网络媒体可以对个人情况进行深入挖掘,比如更加深入的家庭情况、感情史等,通过网络的交互性,选手的隐私可被迅速搜索,并广泛传播。我国真人秀节目大多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和论坛,这种交互平台使人们获取个人隐私更加便利,某些选手也更易成为备受争议的公众人物。

我国真人秀节目为迎合观众的窥私心理,刻意去暴露选手的个人隐私,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此外,真人秀节目赋予观众一个匿名的世界,观众集体观看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观众窥探隐私时的罪恶感,使其有了一种道德豁免权。真人秀这种节目方式与观众的窥私心理达成的默契更加促进了人们窥探隐私的欲望,此种欲望之下,真人秀节目将拿出更多的个人隐私来贩卖。

2.2 语言恶俗

我国真人秀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沿袭ม了国外真人秀节目的语言风格,追求言语的过激性和与众不同⌘,因此出现许多与电视的常规语言不相符,与我国传统道德相违背的东西。

我国婚恋类真人秀节目中,嘉宾常以矫揉造作的语言吸引人注意。如《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很多女嘉宾,在遇到自己心仪的男嘉宾时,多是用一种嗲声嗲气的语调说:“我就是喜欢他嘛,我愿意跟他走,就看他要不要我了”,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女嘉宾还扭着腰肢,做出各种暧昧表情。这可以给电视媒体带来一定的眼球经济,但长期来看,对于嘉宾的此类语言,观众势必会心生厌烦。此外,我国真人秀节目中有很多恶俗化和讽刺性的语言,以此来追求语言表现的刺激性。从表面来看,这是节目嘉宾的自然流露,但它已触及人们的道德神经,把低俗当幽默,于无形中向人们传达错误的价值观,将观众引向低级娱乐。

2.3 张扬物欲

我国真人秀节目经常有过度追求物质和炫富的倾向,“物质”在节目中被极度放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但是节目对物欲的过度张扬必然会使我们的文化流于肤浅,对传统价值观造成冲击。我国很多真人秀节目都设置巨额奖金或加盟唱片公司等其他诱人条件,如益智类真人秀节目《一站到底》在2015年全新改版后,将选手连续守擂三次的奖品设为一份年薪20万的工作机会,若成功守擂6次,则年薪翻倍,也就是40万。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获胜者将获得签约唱片公司的机会。物质已成为真人秀节目规则设置的重要环节,成为选手竞争的目标,它构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内在动力和欲望客体。选手们的物质取向通过真人秀节目得到放大,而作为公共媒体的电视对此类错位的价值引导加以纵容必将造成真人秀节目的道德难题。 3 我国真人秀节目道德失范的深层原因

3.1 商业主义盛行

在商业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真人秀节目贯彻着“唯收视率至上”的原则,使得真人秀节目庸俗化。为了获取注意力经济,一些色情、物质、情感的内容都可以在节目中被拿来消费,真人秀节目的生产和呈现都遵循商业主义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电视的文化理性,真人秀节目也就更容易走向低俗和泛娱乐化,道德失范的现象更加普遍。

3.2 道德自律弱化

电视传媒具有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双重内涵,同时肩负着社会t望和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真人秀节目更要保持其媒介责任和娱乐功能的平衡。观众观看真人秀节目是为获得快感和轻松的心理体验,观众有“看”的需求,使真人秀对内容的呈现有了“需要与给予”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同时,真人秀节目的选手自愿将个人的某些隐私呈现出来,这使观众免于背负偷窥的心理负担。这种情形下,真人秀应有的道德意识减弱,节目的道德自律弱化,进而出现真人秀节目道德失范现象。

3.3 媒体职能错位

大众传媒具有环境监视、社会教化、娱乐、经济等功能,当今社会,传媒的娱乐和经济功能更加显著。真人秀节目主要就是为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使观众在获得一种类似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娱乐,这种娱乐应是健康适当的。但当媒体将娱乐功能置于无上的地位,高收视率和经济利益成为其唯一追求时,真人秀节目便拿恶俗取宠,把无聊当有趣,极富刺激性和话题性的内容都可成为真人秀的娱乐内容,它使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淡化,腐蚀观众的审美情趣,使电视失去其应有的深度,使社会迷失道德方向。

4 真人秀节目的理性回归

我国真人秀节目存在很多道德失范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发展的困境,这种现象无法根治,但真人秀节目仍应把握好底线,努力实现节目的理性回归。

4.1 文化自觉的实现

费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理性回归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自觉来实现。具体来说,也就是真人秀节目制作者应了解节目蕴含的文化本质、规律及功能,选择适合节目的内容及传播方式,使真人秀能深入人的内心,产生积极的文化作用。我国真人秀应建立独ภ特的文化品位,使其与国外文化相区别,以做到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自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4.2 媒介道德的内化

我ษ国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与我国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缺失有很大关系,某些媒体工作者置职业道德于不顾,以违背伦理道德的电视呈现方式赚取高收视率。若要实现真人秀节目的理性回归,必须加强媒介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培养,争取做到节目制作人员的媒介道德内化。

4.3 加强把关和监管

国家广电总局曾多次下发红头文件对我国真人秀中的道德失范进行管制,但这种行政监管往往是滞后的,收效甚微。很多电视媒体依然把真人秀中的道德失范视为常规,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真人秀节目的把关力度,对节目的品位和作风进行精确规范,防止其过分窥探隐私,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努力实现真人秀节目的理性回归。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丁汉青,支亭荣等.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1.

[2]尹鸿,冉儒学,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76.

[3]谢耘耕,陈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J].新闻界,2006,11(2):812.

[4](英)安奈特・希尔.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0).

[5]李良荣.守住底线[J].岭南新闻探索,2008,22(1):1.

[6]周建军,陈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2007,22(5):3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