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内涵研究
1 会计专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是培养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要平台,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会计专业在各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泛开设,经久不衰。2013年全国879所本科院校中有531所开设了会计专业,占院校总数的60%;截止至2014年7月,全国有高职院校1327所,而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占七成以上。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会计专业位居全国热门专业排行榜的前十名,毕业生人数位居全国第六,2015年有4万余会计毕业生步入社会。在专业快速膨胀的过程中,相关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就业难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国内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建设雷同,授课内容不能对接企业需求,缺少创新和特色。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1 创新动力不足
会计专业历史悠久,已经沿袭了一整套成熟稳定的方法体系,根深蒂固,很多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省级示范专业,甚至国家级示范专业,改革主观动力不足,致使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
1.2 专业建设趋同性明显
首先,受专业特性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校内实训,学生缺少实际工作环境的历练,动手能力差,行业经验严重缺乏。其次,学校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多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多于职业精神和道德的熏陶,专业普遍缺少文化底蕴;最后,课程体系老旧,各大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趋同,不能与时俱进地将信息化技术融入,缺少创新性。
1.3 供需不匹配,会计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差,不能很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新的经济形势赋予了会计新的职业特征,对会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如突出了非智力因素,凸显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等等。而这些往往是各大院校会计人才所欠缺的。从本质上说,这些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从业经历,学生有了一定时间和岗位的磨炼,才能从真正理解会计工作的内涵,理解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同时将岗位需要变成自觉行为习惯。
2 创建特色会计专业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和会计专业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创建特色专业成为新时代的新选择。
2.1 会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自上个世纪以来,会计专业就因其就业面广,在各管理领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成为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岗前培训班以及社会大众升学就业追捧的对象。根据权威调查数据,80%以上的综合类大学和高职院校开设了会计或会计相关的专业。然而,专业建设的趋同性和理实脱节造成了会计人才供需不匹配,适销不对路,必然造成产品积压,专业发展凝固,导致两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就业。因此,改革专业发展的思路,以企业的真实需求为标准,打造会计人才精品,优质品是会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2 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依托
专业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式、手段,影响人才结构和人才素质。2014年12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领导人均强调职业教育发展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 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等等。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和能力的新要求,必须重新架构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支撑作用,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2.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为任何企业都无法脱离的重要管理手段,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财务是一个企业的命脉和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是培育会计人才的熔炉,专业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升通道的顺畅与否。特别是当前,转型形势逼迫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经营管理素养要求更高。踏实做好会计专业建设,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与企业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准确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会计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
3 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原则与标准
明确特色专业建设原则,标准,是正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做好相关工作的基础。
3.1 原则
3.1.1 适应性
建设特色专业一定要以适应性为前提,避免单纯追求高、大、上而造成的不切实际与资源浪费。一方面要考虑院校自身的特点、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建设目标,采取力所能及的建设手段和方法,保证特色建设的切实可行;另一方面特色建设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能够符合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人才的社会需求,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
3.1.2 差异性
所谓特色,即特点和成色。特色专业建设要从特点和质量两个方面把握,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深挖自身的独特潜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优势资源,谋划特色的确立与形成。
3.1.3 创新性
打造特色专业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必须遵循创新性原则。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盲目抄袭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也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应在长期思考探索的实践基础上,凭借敏锐的嗅觉和创新的眼光不断开辟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新举措,使专业特色鲜明,充满生命力。
3.1.4 示范性
构建特色,还应体现示范性。专业建设有亮点,与其他同类专业相比具备一定的过人之处,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可圈可点的方法体系,在行业中领先,可以启发、引导、提示其他专业的发展,起到示范的作用。
3.2 标准
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指出特色专业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七个方面。
✞ 3.2.1 以市场为导向定位建设目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单纯的一纸文凭已经不能代表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就业市场成为检验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二次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以及一个专业人才培养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因此,专业建设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职业胜任力的培养,监控经济发展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变化,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特色建设的实用性,保证专业服务社会功能的先进性,二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3.2.2 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自身特点与学生成长需要
特色创新、建设必须基于专业所处的环境及自身条件、特点。因为发展历程、内在素质以及所处环境的千差万别,特色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发展路径均不相同。立足自身条件,深入挖掘内在潜力,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需要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态度等特异性要求,把工作过程搬进课堂,尽☿ส可能采用项目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吸收相关知识,形成相应技能并稳步提升熟练度,增加职业判断力,进入经验积累预备期。
3.2.3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体现职业标准
高职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针对性,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强,上手速度快的一线应用型高技能劳动者。从这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实用性和前沿性为标准,针对受教育者未来职业方向提供相应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技能、价值、理念、范畴等的教育,并且形成上升通路,保证岗位间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转换。教学内容应结合职业要求解构、重组、规划,注重知识的岗位迁移性,当旧的岗位瓦解,新的岗位生成,学生能有较高的职业胜任力,可以轻松转型成功。此外,成果的考核应结合职业标准进行,并且在多个相应岗位测试,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及融会贯通能力。
3.2.4 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模拟真实经营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不能满足独立上岗需求是高职教育急需突破的瓶颈。特色专业建设应致力于解决♫此类问题,从实践环节入手,依托校企合作,全方位拓展实训基地,举办各种参观、观摩、实习、实训活动,组织各种设计、制作、调查、分析活动,扩大学生安全接触社会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实现实践技能的落地生根。
3.2.5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应生动多样,突出效果
重视教学设计,在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抓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教学研究推动专业特色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研究,以专业特色研究和学科发展研究促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研讨,交流经验,鼓励创新,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入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缜密的思考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理念、方法、态度、道德、习惯等的传承,让学生首先在精神上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并以一颗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心努力实践技术技能上的飞跃。
3.2.6 师资队伍结构科学,能力稳步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是进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引进、提升、培养相结合的办法,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到校任教,充分吸纳企业有经验的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改善教师整体知识和素质结构。鼓励教师下车间、走基层,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种生产实践,管理过程,了解当前热门知识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强化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各项培训,到先进院校参观学习,研究跨校、跨专业的综合教研、科研项目,参加各种教学技能大赛;加强特色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发展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