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名都如此,人何以堪
摘 要:绝美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曾经绝世繁华的淮左名都中,但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南宋时期,1176年冬至,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但是竹西亭、春风十里路、二十四桥,这些扬州城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述说深重的黍离之悲。
关键词:姜夔 扬州慢 淮左名都 黍离之悲
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在风雨飘摇中建立,国力软弱,并且不断受到金军入侵。1176年,词人姜夔来到曾绝世繁华的扬州城,可是扬州城的绝世繁华已经风流云散。名优之景二十四桥仍在扬州城中,但也只是凄怆地述说着故国黍离难舍的深情,名优之景尚犹如此,人何以堪?竹西亭、二十四桥、春风十里路,这些扬州城中曾经绝世繁华的景点对于词人的视角只是传说中的昨日黄花。在黄昏中词人目之所及的只∞是满眼的青青荠菜和野生的麦子,军营中发出的号角述说着扬州城遭受金军严重入侵的残酷历史。词人情难自禁写下了这首绝世名作《扬州慢・淮左名都》,表达深刻的黍离之悲。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创作的深重的历史创伤是《扬州慢》中表达的深重的黍离之悲的缘由。
位于长江流域的扬州城,在唐朝时是名满国中的名城,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曾用这样的诗句描述扬州城的绝世繁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北宋赵匡胤建立国家时,疆域广阔,国力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登峰造极。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所以姜夔在扬州慢中称扬州为淮左名都。在北宋的末期,宋徽宗时代,北宋的封建经济江河日下,国力衰弱,这时金军入侵北宋,1127年发生了金军入侵中原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1127年靖康之变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国所俘,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迁都临安。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南侵,兵至长江流域,对扬州城进行侵略洗劫,扬州城的绝世繁华随着这样的侵略洗劫而烟消云散。这样的残酷历史在词人姜夔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比深重的创伤。在词人姜夔来到扬州城时目睹的一切与传说中的扬州城的美景分明殊异,此时词人一时对扬州城的一切景象有着不可接受的错觉,不禁感慨万千,内心无比伤痛,由此写下了这首饱含故国黍离之悲的传世名作《扬州慢》。词人姜夔精通韵律,扬州慢是词人的自度曲,后来常用来表达怀古之思。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之痛。出自于《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用惊世骇俗的语言表达深重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淮左名都》全词语言空灵洗练,清刚峭拔,惊世骇俗。表达出深重的黍离之悲。ษ
姜夔扬州慢全词:“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2]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3]
在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的小序中,作者用这样的语言描写自己刚到扬州城所看到的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寒水自碧,暮色渐起。”[4]在冬至这一天,作者在暮色逐渐来临的时候来到传说中景色很美丽的扬州城,雪后初晴,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扬州城中却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这样的描写景色的语言寓情于景写出了浓重的黍离之悲。扬州城本来景色绝美,但是历经了北宋灭亡金人两次南下洗劫的创伤,此时映入作者眼帘的只是在雪后的清寒中静寞的青青的荠菜和野生的麦子,词人一时产生了对这座曾经绝世繁华的扬州城一世的景象无法接受的错觉和深重的创伤,所以词人姜夔用这样惊世骇俗的语言写出了深重不堪的黍离之悲。
这首词的上阙,词人用这样的语言描写扬州城昔日的绝世繁华景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5]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竹西佳处,指著名的竹西亭,春风十里这里借指扬州城,词人在这里用这样的语言写扬州城昔日绝世繁华,用这几个代表的景象来表达对故国无比深重的怀念。宋朝的封建经济曾达到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那样的繁华,宋朝曾经疆域广阔,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可是现在词人却用这样的语言来描写自己在一个冬至的黄昏所见到的扬州城中的景象:尽荠麦青青。满眼都是长得旺盛而整齐的青青荠菜和麦子,这样的景象对于词人是无法接受的,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辽阔的祖国疆域,这一切都随着金人的❤入侵洗劫成为深重的故国黍离创伤。靖康之耻,北宋灭亡,1161年金人再次入侵长江流域,再次洗劫扬州城,淮左名都的绝世繁华已成为昨日黄花,词人不由得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词人用“清角吹寒”这样的语言来描写回荡于扬州城上空凄凉呜咽的号角声,那是历史沉重的叹息,进一步烘托故国黍离的深重创伤。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6]这是扬州慢的下阙词人用假设的语言写出对故国黍离的无限创伤:昔日的扬州城繁华绝世,唐朝诗人杜牧曾在扬州城担任官职,扬州城有一些绝世的美景,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赞美扬州城绝世繁华的不朽诗作。可是,姜夔在这首词的下阙用假设的语言写出了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假如这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被金军洗劫的扬州城,这座淮左名都的残破萧条景象而感到吃惊和痛心,为故国而痛心疾首。杜牧是个俊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扬州城被金军洗劫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再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眼前的淮左名都的故国黍离如此使人不堪,即便是杜牧也会有难以接受的错觉而欲言又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样的语言又是如此使人消魂断肠:代表扬州城旷世繁华的二十四桥在金兵的浩劫之后还是在那里,桥下的江水波浪浩荡,述说着故国黍离无比深重的创伤。这个冬至的夜晚,在凄冷的月色下整个扬州城寂静无声,折射故国黍离无限的悲伤。这时词人又想到了昔日扬州城的名优之花红芍药花,现在在这样家国残破的如此深重的故国黍离的悲伤下,红芍药花即便是年年在开放的季节如期遍地开放,也不是扬州城绝世繁华的代表,也没有众多的名流有那样的心情去欣赏,而只是诉说着无比深重的故国黍离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