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建设研究
摘要:在“建设新江苏”的宏伟蓝图下,分析江苏省终身教育发展现状,探索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体系建设,以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建设新江苏”所需的终身教育体系。
关键词:终身教育;江苏;教育信息化
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为江苏勾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蓝图,向全省发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随后江苏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将建设“强富高”的“ 新江苏”作为下阶段的战略目标。如何完善江苏终身教育成为“建设新江苏”的关键助推环节。 ♀
2012年教育部C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简称《十年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Σ体系。终身教育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列车的带动下势必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十年规划》明确指出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重要目标,这与终身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多位学者分别就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学习型社会、社区教育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胡晓源等分别就信息技术对非正规学习系统、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做了相关论述。
一、江苏省终身教育现状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体系,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持续学习,以满足其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它在形式上强调终身性和灵活性,对于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补充作用。早在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作为一项规定和任务,已分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江苏省经过十几年的终身教育探索实践,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机构为主要渠道的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从无到有的阶段。但是距离构建全民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非学历终身教育成果社会认可度差,苏南苏北终身教育进展差异性大,农村和城市终身教育进展差异性大等现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社区教育和民间教育机构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有很大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很难满足人们快速、准确、多样、随时随地获取的知识诉求。随着江苏各方面建设发展进入“新常态”,谋求“建设新江苏”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江苏省终身教育体系完成从有到精的跨越,让江苏省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符合、促进“新江苏”发展的要求是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
二、构建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机制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含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本文将以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完善为突破口,结合江苏省目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现状,以教育信息化视角审视信息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建设新江苏”所需的终身教育体系。
(一)完善“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制
1. 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国家和江苏省关于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形成共识,早已确立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但是在终身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层面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继续教育办公室来负责终身教育工作,但是从终身教育范畴来看,继续教育是隶属于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这就导致现行管理部门难以对全局教育资源进行把控、协调。在教育信息化全速推进的新时期,应该设立专门的行政机构来负责终身教育工作部署,它的职能定位于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协调各种教育关系、搭建各种教育平台、推进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学分互认等等相关工作。
2. 信息化背景下完善终身教育立法。提倡终身教育十几年,《终身教育法》却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传统校外终身教育活动缺失基本的法律保障,社区教育、民间教育活动难以为继。教育信息化催生远程教育、MOOC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使得“体制内教育”和“体制外教育”有更高的一致性,也为终身教育立法增添了更多的可行性。终身教育立法不仅局限于国家层面,尝试建立地方性终身教育立法规范、约束和指导地方终身教育的开展对地方终身教育的稳定运行也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以信息化技术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1. 拓宽广泛的学习渠道。依托教育信息化提供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新型、多样、灵活的校外教育渠道。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受教育或学习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移动多媒体的普及,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的新式学习方式不断涌现:远程教育、网络培训、MOOC课堂、反转课堂、微课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为终身教育体系增添更加灵活、新颖、便于民众接受的新式教育方式,并且让其科学地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2. 教育信息化助力传统在校教育。传统在校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主干部分,教育信息化让传统的在校教育手段更加多样化,为在校教育的科学管理、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和科学教学评价机制构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3. 构建教育信息化的非正规教育系统,为校外教育途径注入新活力。校外教育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而言的各种学校以外的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形态。校外教育资源是否充足、校外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对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极为关键。
4. 教育信息化促进终身教育立交桥搭建和各种教育资源整合。目前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条块自成一体,分割严重现象尚未有效解决。上海开放大学成立的以学分互认为目的的“学分银行”是国内终身教育实践研究中的重要探索。《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完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的目标。依托教育信息化探索相关学分互认系统与支撑平台建设,建设支持终身学习的考试与评价、质量监管体系,形成校外教育公共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成为新时期打破终身教育“♪围栏”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全民参与的终身教育建设模式
长期以来,终身教育只是少数专家、官员或“小众”群体在推动,而真正享受终身教育的大众群体处在等待、旁观的角度,教育信息化可以依托信息化技术为终身教育搭建全民参与的交互式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共商共议、共同施工。
(四)解决苏南苏北地区差异大的问题,构建符合“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机制的研究
江苏省虽然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发展终身教育方面有很多优势条件,但也存在很多不利条件。优势条件在于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的教育系统、充足的教育พ资源。不利条件在于苏南苏北地区差异明显,而且这种差异段时间难以调整。在终身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如何避免现存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终身教育鸿沟扩大,让全省人民共同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建设新江苏”特殊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信息技术其“传播快、覆盖广、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将这种地域和空间差别缩短到极致,“建设新江苏”阶段的终身教育也将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让全省人民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环境。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和江苏省终身教育现状的审视,试图厘清信息时代终身教育体系中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动向和实施情况,对探寻当下江苏省终身教育面临的主要环境条件及制约因素,尤其是完善具有江苏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实践方面,通过对江苏省终身教育区域差异的研究,提出对策,尤其是学分银行顶层设计方面的构想和建议,为“建设新江苏”K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任友群,郑旭东,吴F瑜.深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5).
[2]陈琳,陈耀华,乔灿,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局之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新发展――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
[3]任友群,陈超,吴F瑜.从“开创局面”到“全面推动”――从两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看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走向[J].远程教育杂志,2016(02).
[4]胡晓源.基于信息化教育的非正规学习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3(07).
[5]祝智庭,郁晓华,管珏琪,等.面向“人人通”的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及其信息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8).
[6]杨智,袁再龙.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展望[J].继续教育研究,2016(09).
[7]吉兵.远程教育中混合式学习模式转型 ☺发展路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17(02).
[8]左明章,卢强.区域教育信息化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7(01).
[9]王正青,唐晓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动力逻辑与推进路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7(01).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15SJB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