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会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是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上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现代会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融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型化、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调整,软件开发的任务和目的不再局限于简单意义上的通用,而是要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符合企业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学科相互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即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代替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向深层次发展。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时间不长,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目前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国外会计电算化的研究
国外电算化会计的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起,计算机就在某些会计领域开始代替手工操作。主要完成某一方面的核算业务,如工资计算、材料核算等。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软件工作者设计出各种数据库管理技术,开发了较为先进的会计业务处理软件,形成了以账务处理为核心的ม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共享系统资源。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算化会计出现了普及之势。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系统资源能够充分共享,大大提高了数据计算和资料处理的能力日本、美国和西欧发达国家凭借领先技术和雄厚实力较早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二、国内会计电算化的研究
1983年以前,由于计算机价格昂贵,专业人员缺乏,电算化会计只在少数企业完成某一方面的核算业务,如工资计算、固定资定资产管理等。从1983年至1989年,会计工作的电算化处理具备了物质基础。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1988年全国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电算化工作,开发项目最多的是工资核算(占58.5%),其次是会计报表编制(占31.4%)和账务处理(占23.8%)。 宏观上仍缺乏理论指导和统一的规划管理,开发的会计软件通用性弱、实用性差,实施电算化核算的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配合。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已开始了对电算化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电算化理论的研究。1989年12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标志着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电算化会计宏观管理体系的形成。会计软件的开发向着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开发和经营会计软件的公司,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1994年5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1994年6月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制度和规章,1997年又发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三、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及方向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应看到,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涌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而且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的分析
1.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缺乏广泛的认识。首先是单位领导,往往是接受了单位财务负责人的建议开始实施电算化改革,其自身对实施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理解,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甚至部分人认为所谓会计电算化就是把会计工具从算盘账本转变为计算机,即以机代帐。而单位财务人员虽然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相对较深,但由于领导支持力度不够、电算化改革要求不强等因素制约,也就逐渐习惯了半计算机半手工操作,使得很多单位的电算化改革不彻底,管理、成本控制、预测等电算化应有的深层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2.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性别比例不合理。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男生不足女生的一半,在中专等职业类学校中这个比例更低,而单位中财务人员的性别比例也大致如此。女性财务人员细心和吃苦耐劳程度高,适合以传统方式从事纸面账务登记和传递等繁琐细致的工作,但计算机操作技能差,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女性财务人员偏多直接导致会计工作在实现电算化的过程中难度加大,并且适应变化的能力差。通过比较简单的培训,财务人员就能基本掌握财务软件本身诸如电子账务录入、传递等基本操作,但对财务软件以及计算机自身的突发性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这直接造成很多单位会计点算化改革停留在较低层次,而会计工作效率并未因电算化改革而得到很大的提高。
3.加入WTO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不可避免的要面对外国企业的竞争,这其中就包括财务工作的竞争。同时国与国之间更倾向于社会化大生产模式下的分工合作,国际间财务方法和信息的交流共享也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目前国内企业的财务工作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不仅体现在观念和财务人员素质上,还体现在财务软件设计水平、企业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上,这使得国内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的财务交流还只停留在基本的层面上,完全无法满足加入WTO对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要求。
(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建立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必须把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纳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 统筹规划, 共同设计, 合理地划分各子系统核算和管理的范围, 统一划分各子系统的功能, 统一编码和主要数据结构, 统一各子系统的数据传递格式和内容, 以保证系统内数据共享。否则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分别从部门的需要出发, 低水平重复开发应用系统, 以致在基础数据、编码等方面造成混乱, 数据被重复组织、输入、存储和处理, 这将导致系统无发正常运行并严重阻碍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经济模型, 运用特定的方法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四、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意义和对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所追求的目标。经济的国际化竞争要求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管理手段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工作应站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立场上, 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发挥计算机在管理中的作用, 努力实现管理一体化。
(一)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要深入持久开展会计电算化及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 关键在企业各级领导及其管理人员是否具有现代化管理观念和学识, 是否能做好会计电算化及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企业领导者应树立以下观念: 一是系统工程观念。会计电算化及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同步进行各项配套改革工作, 制定一系列现代化管理制度等, 否则就不可能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二是战略决策观念。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管理思想的综合体现, 正确的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新技术、新工具, 尽早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唯一正确的企业发展决策之一。三是管理一体化观念。企业的物资供应、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设备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是一个整体, 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数据联系, 因此整个企业管理的各个子系统必须统筹▼规划、共同设计。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法规的完善和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的应用, 企业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 建立健全一系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如: 领导选配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用工制度、效绩考核制度等。
(三)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在企业管理中必须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应用控制论、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 建立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中心的网络化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促使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尽快更新, 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培养现代化管理人才
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 人才是关键, 企业要特别重视人的因素和作用。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具有现代经营意识, 而且还要懂得科学的管理方法, 并能组织企业高效率地工作, 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因此,企业要培养一定数量的既懂得信息技术、本企业专业技术又懂生产管理的复合型人才[8]。
五、会计电算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系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两者相辅相成。从一般意义上讲, 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以价值量为主来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 财务会计信息量占全部企业管理信息量一半以上, 它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数据联系。因此,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和发展会计电算化。
从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高度来看, 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会计电算化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最有代表性、起推动作用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 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支持,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会计电算化的更高要求。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及发展又不同于会计电算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 各系统既分散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是运用数据库、网络等技术, 以企业生产经营一体化, 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为前提,进行全面的系统分析, 用科学的计算技术和高效率的数据流程为企业提供相互牵制、相互联系的数据资料, 通过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有效的运行, 最终全部汇总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控制。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对现有会计信息以及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其他信息进行再加工,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运用现代经济计量方法, 建立具有广泛意义的经济模型, 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几乎包括了企业管理的全部事务, 而且企业管理工作并不具有规范的约束性; 它不像会计工作那样有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约束, 企业管理工作因企业的组织形式、规模的大小, 行业特征的不同而不同, 这些情况决定了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艰难性。
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要进一步深层次开发会计电算化软件, 开发供、产、销等领域的电算化管理系统, 财务部门要与使用部门联网, 实现资源共享, 注意系统运行的整体性、相互制约性, 实现数据流之间的无缝连接, 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和控制力度。
开发方式上,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员、财务人员、生产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高级领导参与配合进行。要注意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有机衔接,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国的会计软件公司要参与开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采取联合的方式, 特别是同大中型企进行联合开发, 集中力量集中优势重点开发, 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档次上下工夫, 这样才能提高软件本身的实用性, 推动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的进程。(作者单位为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