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
【摘 要】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既具有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可行性,又存在应用的必要性。文章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依据的基础上,探析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及该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财政财务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过程一、应用依据
(一)应用的可行性
财政财务审计是对审计客体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审计监督的活动,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领导干部本人对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借以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的监督活动,二者既存在区别性又存在较多的共性,该共性产生了应用的可行性。1.区别性
(1)性质不同。经济责任审计是必须在得到上级部门或者单位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才实施的一项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其是一种“被动”而非“主动”的审计行为。财政财务审计可能受被审计单位委托后,审计机构才实施该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其可能是一种“主动”的审计行为。(2)目的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人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业绩及其对存在问题应负的责任,从而为主管部门提供使用、管理和评价干部的参考依据,达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目的。财政财务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收益性的审查,促使被审计单位维护国家的财经法纪,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主体不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一般由审计机构独立完成,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审计对象的提出、审计过程的配合到审计成果的利用等方面,都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密切配合,参与主体趋于多元化。(4)审计结果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审计机构向授权和委托审计的部门提交审计报告,不出具审计意见书,➳不做审计处理决定。审计机构向派出机构提交财政财务审计的审计报告,当派出机构对审计报告无异议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审计报告向被审计单位提交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处理决定。
2.共性(1)审计程序基本相同。现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的审计程序都分为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
(2)审计范围交叉。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或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经济责任实施的审计监督行为。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对国有经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实施监督的行为。(3)审计证据互补。证实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证据经过充实归集后,其可以作为经济责任的审计证据;而经济责任的审计证据同样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用。
(二)应用的必要性1.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应用越来越广,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显现;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审计存在相通之处,因此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理念要求审计人员从更广阔的视角发现被审计对象的错报行为,前移重心,扩大被审计范围的链条。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责任人是否充分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为中心,围绕其应该承担的财务责任、经营责任、管理责任等几个方面
进行,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和管理特点有所侧重,这恰恰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是必然趋势。
2.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与其他类型审计相比,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程度更高,危害性更大,控制难度更大,这就使得如何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为重要的内在需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有很多优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不仅关注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更关注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设计并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即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考察和关注范围的扩展,增加风险分析并减少盲目的实质性测试,从而提升审计绩效。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使得审计人员由被动地承担审计风险转变为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在需求。
二、应用属性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特点和优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以审计风险为“风向标”,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价,并由此出发,采取和审计对象相适应的审计战略,制定切实高效、多样化审计计划的审计模式。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大因素。审计人员首先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最终控制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范围不限于财务信息分析,审计的触角扩展到对非财务信息分析,其目标是从源❥头上判断和发现财务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将审计的重点放在重大风险区域,并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审计程序,既降低审计风险,又节约审计资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上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其能够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性。(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指审计主体对审计对象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等有关事项评价后,由于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损失及审计主体承担责任的可能性。具体表述为审计人员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以致发表不当的审计意见,而受到利益相关者的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2.特征 ♒三、在审计过程的应用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大致被分为准备、实施和报告三个阶段,其部分审计风险体现在对被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评价上,为了减少由于评价产生的审计风险,本文认为可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环境风险,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考虑审计资源的分配,确定审计项目的先后顺序,进而制定初步审计计划。1.审前调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侧重于了解被审计的个人情况,收集个人资料。审计人员通过审阅相关政策、制度文件,或者采用询问、调查等方式整体性地把握上述方面,进而明确管理工作或流程上的薄弱环节。调查范围不限于被审计事项,其被延伸到与此相关的责任人。
2.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依据审前调查获取的有效信息,结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审计人员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3.制订审计计划。根据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审计机构在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并制订审计计划。
(二)审计实施阶段在该阶段,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需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或者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审部门工作,从而决定是否借鉴企业内审的工作成果。不同的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剖析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述职报告,而不像常规审计一样仅需要对其财务的相关资料进行审计。在对企业的内控作出评价的同时,还需要对被审计人作出相应的评价。审计人员应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准确地区分集体与个人行为、前任与现任责任、直接与间接责任、主观与客观因素、过失与舞弊的界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依据测试程序结果开展进一步风险评估,以验证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评估结论。(三)审计评价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其也是被审计人员和委托人关注的焦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风险控制在于,得出评价结论的事实依据是否客观,评价的范围是否相关而且全面。 (四)审计报告阶段该阶段的风险控制主要是评价总体审计结果是否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之内,此前对于被审计领导作出的评价是否客观适当,有无需要补充和复审的内容。此时,需将最初形成的审计结果与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交换意见,根据被审计人的意见(尤其是被审计人提出异议的事项意见),开展复查性审计程序;评价审计项目结果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差异等。
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在编制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多用描写叙述性文字,少用总结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概括性语句。审计评价不应超越审计权 限,不评价非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评价时不超越审计范围,对非审计问题、未涉及的事项不作评价;评价不超越审计目的,不评价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事项,以确保证据链能有效支持审计结论。总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有其特殊性,但其却能被防范,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经济责任审计时,如果在审计计划阶段着手风险评估,在审计实施阶段上严肃相关审计行为,在审计评价阶段谨慎地作出审✿计评价,审计人员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相关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2] 汪立元,顾晓敏,陈希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5).
[3] 卫建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体制改革,2009(2).[4] 高雪玉,李鹏.防范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J].红河学院学报,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