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生态形式研究

时间:2024-09-20 12:11: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有着平民性、博采性及自由灵动等艺术特征的黄梅戏是特定文化生态的产物。原生态黄梅戏拥有着传统戏曲所原有的生态形式和因地制宜的媒介形式,再生态黄梅戏以正规剧场为媒介形式,后台“他者”元素则被变异生态黄梅戏所引入。一旦黄梅戏所依附生存的文化生态削弱或消失,它的生命力也将受到削弱甚至枯萎。本文将就黄梅戏的生态形式及其引发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黄梅戏;生态形式;传承

中国传统戏曲不仅仅是民俗的产物,更是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从黄梅戏生态形式的演变历程、生态形式、传承策略等方面简明扼要地讨论黄梅戏的未来命运。

一、黄梅戏之原生态

保持着传统戏曲原有的生态特质的戏曲生态形式称为戏曲的原生态,它具有原汁原味、乡土气息浓重的根本特征。黄梅戏具有“地方性”和乡土性的生态形式,它以自娱自▼乐为主,同时也具有糊口谋生的性质,其媒介形式较为简单,因地制宜。其出现较晚,可算作近代产物。在经历了一♂个无戏台或前戏台时期后,黄梅戏开始萌芽并正式形成,走向舞台。它的生态形式主要包括独角戏、两小戏和三小戏,也称作“黄梅小戏”。黄梅戏在前戏台时期无疑是原生态的。在此时期,黄梅戏的内容较为简单,大多表现当地农民的现实生活,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当时的表演者及观众,演出场所也比较随意。当时所称的“围子”、“板凳头”就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环境下的黄梅戏所具有的生态形式和媒介形式。这时,较“无戏台”而言,“准戏台”的称谓更为准确。

二、黄梅戏之再生态

再生态形式的黄梅戏起源于城市中的剧场表演。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走出了乡村的“草台”并走向城市中的剧场剧院,开始与徽班、京剧、高腔等剧种同台演出。此时,其内容也渐渐地更加细致,大量引入其他剧种中的优秀传统剧目,并且语音腔调、音乐表现形式也不断得到丰富,演出阵容也大幅超过之前,表演中的方法、技巧得到更多的关注,表演程式被引入,极大地拓宽了表演领域,形成多种流派。在此时期,黄梅戏不断与其他剧种比照碰撞,因此,黄梅戏也开始重新审视其自身的形象和力量,显现出其独有的特征,由其原来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举足轻重的 ッ地方大戏。因为1931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洪水,大量黄梅戏表演者跟随灾民涌入安徽,标志着黄梅戏正式踏入城市并落脚。在新中国“戏改”中,再生态形式的黄梅戏走向巅峰,黄梅戏应时代的号召,推陈出新,成功使许多传统剧目得到改造。

三、黄梅戏之变异生态

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或以其他科技媒介为载体而生成的不完全保留戏曲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但仍具有鲜明戏曲特点的后台艺术生态形式称为戏曲的变异生态。“后戏台”指的是在舞台演出同时,戏曲演出从实体舞台脱离而出,借助其他媒体来转播。梅兰芳主演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的无声戏曲电影《天女散花》标志着我国戏曲的后戏台时期的开始。借此契机,黄梅戏衍生出黄梅戏电影、黄梅戏广☢播、黄梅戏电视等变异生态形式,迎来了黄梅戏空前的辉煌。说到黄梅戏成功的案例,首先想到的就是《天仙配》,它是黄梅戏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后,黄梅戏红遍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观众。进入新世纪后,诸如黄梅戏网站等现代媒体成为黄梅戏的媒介,极大地宣传了黄梅戏,为黄梅戏表演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黄梅戏的爱好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四、关于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反思

黄梅戏生态形式的变迁与传播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演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向观众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的过程称为戏曲的传播。其包含“传者、受者、信息、媒介”四大要素。媒介具有实体性、中介性、负载性等,是介于传者与受者之间的物态实体,是不可缺少的中介环节。虽然戏曲ว的有效传播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但是也难以掩盖媒介的重要地位。作为黄梅戏生命的存在形式及其外在表现,其生态形式时刻与传播媒介相生相依。原生态黄梅戏的特点在戏台的规范化中减弱。后戏台时期,借助电影,黄梅戏转向典型的单向传播。然而,在黄梅戏发展的后期,跨时空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但却失去了意会的基本特征,大大降低了现场感和即时性。

五、黄梅戏生态形式的更新

戏曲的生态形式在不同程度地更新中,从媒介形式这方面,我们可以展望黄梅戏的未来生态形式及其转变。就黄梅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实现其有效传播是保证其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当今社会中的黄梅戏,虽然没有失去其生命力,但其传播出现了严重问题,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活力。黄梅戏应该具有复合型、多样化、综合化的媒介形式及扁平化、分散型的生态形式来确保其拥有持续不断的活力。

六、总结

在黄梅戏的传承中,黄梅戏艺术传承者应该不断创作出接地气的作品,通过不同形式扩大黄梅戏的影响力。另外在选择传承人的时候,也应该选择热爱黄梅戏的后辈。政府也应该帮助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生命。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