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的乌托邦情结

时间:2024-12-25 14:28: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好莱坞,作为一个造梦的地方,吸引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也成就了美国梦。“乌托邦”之梦是众多美国梦中的一个。美国文化中始终伴随着这样的梦,他们乐观豁达的性格想必就源于此。好莱坞电影也始终伴随着这样的梦,这就必然注定了它的不同。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是一种美好憧憬,这种憧憬是伴随着好莱坞的电影发展而发展的,是一种事物理想化。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主流价值观念、乐观的情感性、故事的非逻辑性和娱乐的至上性,这是本文着重要探究的,并力求将其很好地诠释出来。

[关键词]好莱坞;美国梦;乌托邦;情结

有电影的地方,就有好莱坞。似乎这样的说法并不过分。好莱坞像一个巨大的品牌,成就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声望;它又像一个“巨大的加工厂”,生产着各式各样的“电影类型快餐”,在不经意间占据了不可动摇的电影霸主地位。难怪法国导演将它形象地比喻为“制造腊肠的工厂”。它以其丰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机制迅速地壮大。它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仿佛发动机般不停地运作着,四处散播着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佳作。至少从受众面、影响度而言,没有谁能比好莱坞更深入人心的了。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乌托邦”,尽善尽美的代名词,追求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崇高和自由。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好的梦,它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和憧憬,这注定了它的魅力所在。早在1956年,英国小说家托马斯・莫尔发表的小说《乌托邦》,是这一词汇的最早由来。“乌托邦”就像弥合人类情感空缺的填充泡沫,充斥着一种张力的诱惑,就连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都在畅想,这又何尝不是乌托邦呢?

在好莱坞,无论是类型片,还是明星制造,都有乌托邦情结的融入。它像是一个关于社会的神话,我们将这个神话叫作电影中的乌托邦;它又像成长中的一个印记,每一处都可以作为日后辉煌的炫耀。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既符合好莱坞的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又符合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营销策略。因为好莱坞影片不只是针对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受众人群,而是面向国际,走入世界的。关于这点,从它大量吸收来自世界各国“学而优”的明星阵容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好莱坞是个加工厂,无论它是什么口味的,只要到了这里,融入进去,很快就会成为具有好莱坞味道的“标准口味”或“ฃ文化风尚”,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因为人们喜欢乌托邦,喜欢美好,喜欢幻想。

“乌托邦情结”之一:不可解决的文化性主题

为了能够吸引观众,获得观众的喜爱,更确切地说为了发行量的成功,好莱坞影片中总会选择具有冲突性的主题。这种冲突注定是不可解决的,就如同爱、恨、生、死、男、女等,都带有紧密性,又带有矛盾性。如雷德利・斯科特1991年拍摄的《陌路狂花》,一部关于女权向男权“宣战”的影片,就诠释了这种矛盾性。其实有关男女对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优雅国度”,也免不了女性受歧视的命运。片中的两位女主角塞尔玛和路易斯,生活中与之为伴的不是自大的男人,就是粗鲁的男人,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理由,两人出去散心,却在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男人:暴虐、猥亵、变态,一应俱全。于是她们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杀戮方式来进行报复。该影片可以说是男女对决的影片,也可以说是带有女权性质的影片。片中展示了一个男权称霸的社会,同时展现了女性的反抗,影片指向于两个女人的被迫与无辜。她们之所以由“天使”变为“恶魔”完全是受男性世界的压迫。这是一种绝对精神上的虐待,而她们的行为完全是在向传统价值观发起攻击。观者在这种打破和谐的男女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宣泄的出口,女性感到畅快,男性感到新鲜。这是对以男权为主的传统价值的“叛逆”和“颠覆”。面对如此不可解决的文化性主题,人们总会表现出自己的巨大兴趣,这也是大众梦幻的一个特点。

“乌托邦情结”之二:具有迎合性的主流价值观好莱坞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这是有目共睹的。依靠着资金、技术、人才,再有就是具有迎合性的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了,这是经过多年揣摩摸索出来的迎合观众文化、心理需求的品行。运用各种刺激大众文化最为薄弱的情感方面,百般诱惑,赚足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赚足了钱。因为电影多半是现实题材的浓缩。面对爱情,不分国籍,任谁都会期待最美好的结局。纵使不能完全圆满,也尽量不要太过悲伤。比如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作品可谓是赚足了人们的眼泪。它切切实实地弘扬出了好莱坞的主旋律,取得了人道主义的博爱。影片中,露丝和杰克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露丝尽管有了未婚夫却并不得意,还是死心塌地地和杰克相爱缠绵,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沉船灾难,杰克最终将生的机会留给了露丝。结局自然是露丝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百岁,以此来验证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并为此而守候了一生。本来影片可以说是一部灾难片,在人们还没有看够露丝和杰克的甜言蜜语时,就要接受巨大的奢华邮轮撞上了冰山一角,即将要沉入了海底的命运,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于是好莱坞中的乌托邦给它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就是在欣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过程中,还要让观者在情感的天平上取得平衡。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过程是惨烈的,可❥加上贯穿其中的爱情故事就不同了。观者完全沉浸其中,在悲伤中感到了悲壮的快感,而卡梅隆的大制作,通过“烧钱”而取得的特效效果,也为票房收入加了价。卡梅隆是聪明的,在卡梅隆这里,永远都只有大众认可的感情,就算是一夜情,过后也有长久的回忆和对那段感情的忠贞。这就是典型的好莱坞乌托邦神话。

“乌托邦情ร结”之三:乐观型情感

好莱坞的影片喜欢赚别人的眼泪,而自己却并不怎么喜欢悲伤。这或许和他们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于是,他们否定了彻彻底底的悲剧性。如《泰坦尼克号》,不仅是部电影,更是一个关于美好爱情的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让大家在现实之外找到了关于爱情的“美梦”。这样的爱情故事,固然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需要如此的死亡考验,可生死相随的爱情。在这里,爱成了人们魂牵梦萦的最终主题,让人们忘记了灾难所带来的巨大哀伤。看过此部影片,都会产生和另一半紧密相连的精神动力,即便是这位观者还没有自己的另一半。卡梅隆大师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正因为他按照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来“做事”。他在保有自我个性的同时很漂亮地符合了保证票房的各种因素,所以他成为大师。他让观者在一瞬间心灵就遭受了猛烈的撞击,或许人们会淡忘泰坦尼克号的奢华,却绝不会忘记这一瞬间撞击中所抓住的一样东西,这就是乌托邦式的爱情。 “乌托邦情结”之四:故事中的非逻辑

故事讲究逻辑,这是在课本上学到的,可好莱坞电影不是课本,它是一段历史,真正发生的历史,并且还在延续着。只要能够赢得市场,好莱坞的电影故事就可以没有逻辑,这并非带有贬义的嘲讽,而是事实的说明,说明好莱坞电影的魅力。它的魅力已经足够抵挡观者挑剔的眼光,什么故事逻辑,好看似乎占据了第一。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娱乐怪物,人们的“口水”再多也伤害不到它。支撑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有诸多元素,大师级人物却是真正的支柱,而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被公认的代表好莱坞最高成就的大师,可以说是位居好莱坞权力王国的顶尖阶层,年年名列好莱坞权力榜的前十名。他所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更是叫好又叫座。《拯救大兵瑞恩》将镜头对准了二战题材,是艺术与娱乐结合的典范。关于这个故事不可细细考究,虽然影片中有逼真、详尽的战争场面,还有更准确地描绘了战争中军人大量死亡、血肉模糊、命运难测的事实。斯皮尔伯格通过开场30分钟的血肉横飞的残酷画面来烘托出后面的主题,即拯救大兵瑞恩。观者不禁会问:“这样做值得吗?”就为了让一个母亲拥有一个儿子,而让更多的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吗?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给出答案。面对如此不可动摇的为国奋战的信念,剧情似乎多少显得有些矫情了。到了最后,小分队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瑞恩时,影片就干脆演变成了好莱坞式的弘扬主旋律的煽情,再加上孤军奋战,以弱胜强的高励志情景,观者看到这里,已经忘记最初的疑问了,为什么要如此拯救大兵瑞恩,这是否符合战争逻辑呢?然而到了最后,这显然已经不重要。斯皮尔伯格又带领观者完成了又一部乌托邦式的神话。

“乌托邦情结”之五:娱乐至上的精神性

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商业化,确切地讲,它就是商业化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影的商业性本身战胜了艺术性。而商业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娱乐性。追求感官的刺激,追求特技版本的画面效果,在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中,动用科技的力量来进行包装,让观者在津津有味中“食用”这道“快餐产品”。就如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部创造完备的未来世界的影片。他依靠他的技术优势,又借用了一个完整的虚构世界,制作出了好莱坞样式的“大片”。

影片《雨中曲》,由斯坦利多南与好莱坞一代舞王金凯利合导,金凯利同时也是主演。他的舞姿热情奔放,作为一部经典的歌舞片,《雨中曲》赢得了世界荣誉,尽管它并没有角逐到奥斯卡的奖杯,却依然被认为是好莱坞歌舞片中的最高水准,在影迷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雨中独舞的片段中,金凯利那潇洒自如、充满活力的舞步,向人们宣告什么才是舞蹈,什么才是娱乐。雨伞的舞动,再加上音乐的节拍,思想内涵、哲学道理,在这部影片中全部都抛开。除了娱乐,还是娱乐。这种歌舞升平的场景,这种娱乐至上的精神,只有好莱坞电影才能酿造得如此完美。《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之一,片中许多情景都被人们争先模仿,并会用四个字来概括――“叹为观止”。的确,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刚好是社会经济不景气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压力,而《雨中曲》刚好是乌托邦式的歌舞片,并且是出类拔萃的一部。《雨中曲》包含了一个经过精心过滤的现代童话故事,一次典型的乌托邦式的大团圆结局。可以说观者的情绪在影片歌舞升平的节奏中得到了释放,可以使人们把俗世凡尘中的东西暂时忘记,在精神上得到了寄托,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结语

总之,在好莱坞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文化过程中,乌托邦情结为它规整了一套相对而言“整齐划一”的世界影像,如一层布纱将多元的文化笼罩在一个统一的亲和角度,带来异域风情的同时,又留有特有的民族味道,并且能将这种特有味道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一如你掌控,你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片子,但实际上这些无非是好莱坞影片外在“包装”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好莱坞电影还是以它独特的商业化方式、乌托邦形式而“横扫”了世界观众。让人们在不自觉中已经陷入这神话般的乌托邦世界,在华美的好莱坞影像中寻找感官上的种种刺激。尽管少了些思考,但在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文化自觉启示下,这一点似乎又算不了什么了,它终归是将世界的与民族的融合在了一起,既尊重传统,又在反思和超越。正因为好莱坞电影中有了乌托邦情结,它才能吸引如此多的观者,让人们心甘情愿♚地被愉悦,又不由自主地接受着并感染着美国人的价值取向,这的确是它最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2] 李其荣.个人主义与自我驱动――美国人的自我观[J].学海,2005(03).

[3] 鲁鹏.人文精神:外化与失落及其启示[J].理论学刊,2002(05).

[4] 张栋,马骅.好莱坞批判[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 王琼.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学术界,2008(0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