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以传授心理知识为主,明显存在教育内容消极倾向化,教育内容简单化以及教学模式单一化等诸多问题,时至今日已与新形势下的健康教育相背离。生命教育如今成为一种新的教 ﭢ育革命。生命教育主张教育不仅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技能,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这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制订教学目标、选择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观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置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负责校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模糊、教育内容消极倾向化、教学模式单一化等诸多问题。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提出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杰·唐纳·化特于1968年在《生命教育》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即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强奸、杀人、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系统地开设适合本土化特点的生命教育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也在逐步推广。1989年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上海市制定并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训练等方面的指导。辽宁和江苏两省教育系统也将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辽宁省还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然而,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人生每一个阶段,不只是中小学这一阶段。现如今,大学生自杀率和大学生心理问题比率居高不下,这迫切要求心理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来完善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本文在分析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生命教育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教育思想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y)于 1765年发表了《论一种旨在文明而积极生活的自由教育课程》。此书的发表标志着生命教育思想的萌芽。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化特在《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这时候生命教育才开始真正确立起来。生命教育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一种科学的生命观
杰·唐纳·化特认为教育并不只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技能,而是应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育并不只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知识上有所获得,而是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人生的意义。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起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所以,生命教育应该以认识生命为起点,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命观。
2.生命教育倡导和谐教育
生命教育强调不仅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共处,而且人与环境、社会也应该和谐共处。香港圣公会宗教教育中心提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锻炼学生在理性、感性、意识、信念及至身心平衡、个人成长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以此教导学生能尊重自己、他人和环境,能与人合作、寻求相互沟通交流,能对事情负自己应负的责任,最终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即成熟又快乐的人生目标。因为有生命的个体并不单独存在这个环境当中,而是需要不断与外界进行交流。那么必然经历同化和顺应这两种过程。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结构内的过程,然而顺应是个体的原有的结构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人与周围环境的平衡。所以,健康的人必须处于人与人、环境、社会和谐共处的状态。
3.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个体发展的各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认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矛盾,因此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生命的过程。孙效智提出生命教育属于人毕生的成长或者学习经过,覆盖着人生中极广泛的一生不同的阶段,包括学习、就业,家庭生活或者社会生活等不同阶段。
二、生命教育的基本特点
与以往知识教育相比,生命教育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从教学目标来看,生命教育强调生命与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在教学内容方面,生命教育侧重于回归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因此,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方法上,生命教育以师生体验教学式和阅读指导法为主要形式,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一参与和创造课程的过程,不断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丰富的成功体验,并使之成为自己生命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再造过程,也是教师作为教育生命的创造过程。
自从进入21世纪,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生命教育强调师生和生生之间要充分有效地交往,充分把握自己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体验各自的生命意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个体生命的升华,也才能使课程实施凸显生命的意义。在学科定位方面,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把生命教育定位一门综合科。综合课的功能在于一方面学生能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能够体会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三、生命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在理念、思想上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处于不断探索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生命教育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它可以带给人们多方面的启示。针对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生命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几点启示:
1.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
任何思想的出现是对前人思想的批评和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所属时代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在二战之前,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病理的心理状态,而忽视了挖掘人的生命潜能。随着二战的结束,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人的价值在一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在物质需要方面得到空前的增加,但是人的精神需要却显得非常匮乏。毒品犯罪、走私、强奸、自杀、他杀等社会问题开始涌现。心理学家开始寻找社会问题背后的病理学基础,例如,研究毒品成瘾现象、恐怖 ッ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等等,从而使心理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越来越关注社会现象背后的病理心理。似乎只要找到病理才能真正解决目前日益复杂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今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而生命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失。生命教育的思想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帮助人们摆脱精神的失控,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幸福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为基本命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力图回归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教育终极目标。
2.以生命为主线,选择教育内容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心理健康课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会选择学生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这些学生生活的问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的主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的“硬课程”模式相对应的一种“软课程”模式。例如,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上主张回归生活、联系生命,并不是把教育内容简单孤立起来,是为纠正传统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片面强调心理知识的偏向错误,使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直接的关联,为科学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使科学知识既能够促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生命的意义以及价值。
3.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缺乏课堂互动,开始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都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同时也知道如何去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是就是没有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最后的体验过程,而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ถ量得以提升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的这种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分享学生中困境,分享过程和倾听的过程就是一次体验过程,学生逐渐接纳自己和接纳同学。一次分享就是一次心灵的探索活动。
4.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
不难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强调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人文性质很少被强调和重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简而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刚开始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从而使学生开始产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偏差,把心理只是定位于病态心理的治疗。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须克服以心理知识为中心的倾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质,促进个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的尊严、自己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等关怀。
综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和科学的生命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该认真研究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等等,把科学生命观纳入到高校心理健½康教育体系中来,努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健康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