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课程改革

时间:2024-12-25 02:27:0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教育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教育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而且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发挥。

一、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具体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上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以培养某一特定岗位、特定专业,具有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场地设施、教学计划等方面都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基础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择业和多工种择业的能力,再就是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新岗位的出现等,都决定了课程安排具有动态、服务和岗位定向的特征,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二)市场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教育发展还落后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市场对劳动力需求中所占份额还很低,低素质劳动者和只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供大于求,而高素质劳动者和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供不应求[1]。从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上看,除人才总量不足外,宏观结构不合理现象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行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专门人才不足;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财会等专业人才集中,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环保技术等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三是产学研严重脱节,国有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拥有专业人才集中,而企业和生产一线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四是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这些问题也是国家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在较长时间内面对的问题,除了有我国教育体制和办学层次的问题外,更主要的是教育没有很好的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教育还没有和市场很好的结合,尤其是职业教育,更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确定培养方向。

(三)课程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在变化,课程目标也要相应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定向培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市场脱节,学校的教育模式死板,课程设置与企业的岗位需求相距较远等问题,就非常突出的摆在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前[2]。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改革,主动为市场服务,运用市场机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许多职业高中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提出了岗位群、多工种、复合型的教学模式。这些课程目标不再针对某一岗位或某单一工种,而是专业相近的岗位群或工种群,同类专业多种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定向培养模式下的单一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比,体现了培养方向由窄到宽的变化趋势,为新时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也就是说,“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

二、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逐步深化 基于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得到职业技术学校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所谓“宽基础”是指教学内容不针对某单一工种或岗位,而是集合了某一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组合和拓宽,通过对某专业大类范围内的职业能力分析,将相近的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这种课程结构可使学生在一类岗位群中广泛就业,而学校又能以较稳定的教学方式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大多为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往届毕业生;生源结构复杂,无录取分数线限制,生源质量下降、人数减少,并实行了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技能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要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宽基础”的提出来源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之上的。 "

所谓活模块指所学内容是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按某一工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将课程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学科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实习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实验实习设备、场地符合专业要求的前提下,按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独立设置操作性、工艺性强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通过实践的教学使学生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达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不同类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改革,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职业演变趋势,即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演变,由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演变,由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演变[3]。

(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服务地区经 Ü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虽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已经应用到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以适应市场劳动力需求和服务当地经济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永不会停息。只有“宽基础、活模块”这样的课程模式还远远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然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步伐十分明显地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正在逐步地被这个时代所淘汰。也就是说用昨天的教育,培养今天的学生,来适应明天的需要这个矛盾日显突出。这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带来的问题,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缺乏各工种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理论教学时数偏多,忽视了实践性教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人本教育薄弱;学科间相互独立,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等。这种课程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功底扎实,相近工种知识缺乏的问题[4]。所以,用这种传统课程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课程模式中的工种和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才能使学生一专多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本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组织“模块教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从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着眼于市场需求和社会人才结构变化,取长补短,改革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新的课程模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选择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5]。

三、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特色就是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具备到达某一岗位群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职业学校的办学要紧紧围绕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研究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锐意改革,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远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

(一)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在办学理念、教学环节上勇于创新。牢牢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紧密结合市场的观念,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主动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多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学到的知识获取新知识,创造新能力。

(二)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是生力军,培养教师改革创新意识目的是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感和紧迫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改革,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创新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授、说教”教学模式向“学习指导、学习帮助”教学模式转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和评价。同时还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要卐“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人是有个性的,而职业岗位又是社会性的,从社会性质来评价职业角色,才能使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所以,要树立新的观念,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与学生个性特点结合起来,重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

(四)课程改革要和市场接轨,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社会性和市场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来,改变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传统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ณ程内容,使我们的毕业生真正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

(五)加强课程综合化,找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点。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今后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综合化其目的就是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灵活统一。根据所学专业要求把所必须的能力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进行有机结合,使专业知识向纵深拓展,形成学科间的纵向综合,不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点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强课程训练、课程考核的综合化。另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科学制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结合途径。

(六)建立新课程模式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是建立适应新课程模式的管理机制与质量评价机制,随着专业教学模块的教学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必须建立学分制,才能对各专业教学模块进行有效监控,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发展协调统一,课程改革和课程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七)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研究。重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在组织领导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研究,理清思路,从理论上指导学校的课程改革。

总之,明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紧跟社会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课程改革又是职业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3][4]杨勇.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刍议[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33.

[5]李云飞.市场需求决定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J].学术探索,2005

(5):25-27.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