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继续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时间:2024-11-10 09:41: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德国继续教育的特点是建立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推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机构保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引入效益和竞争机制,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动力保障。德国继续教育呈现的内容现代化、继续教育管理的法律化、继续教育终身化、继续教育高度专业化、经费来源的多样化等新趋势。我国要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运行体系、重视继续教育,破解社会难题,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健全继续教育立法,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绩效。

论文关键词:德国;继续教育;经验;启示

一、德国继续教育的经验

1.建立继续教育的法律体系,提供健全的法律保障。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了德国各类企业应承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与责任。同样,联邦政府的劳动促进法以及各州的相关法规也对企业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义务与责任进行了界定与明确,从而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企业在国民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德国涉及继续教育的立法较多:《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职业性的继续教育以及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通过资助各种培训,使就业者达到较高水平,以期达到改善就业结构,促进经济繁荣的目的;《职业教育法》和《联邦促进培训法》分别对职业进修和转业教育及受培训者的培训费用作了明确的规定;《高校常规法》规定要对高校师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等等。目前,有许多州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了继续教育的地位、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组织形式和投资政策。德国的继续教育有着健全的法律保障,继续教育立法保障了接受继续教育者所需的培训时间,使不同行业的就业者有机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就业者达到较高水平。

2.推行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多种形式的机构保障。近年来,德国继续教育机构吸取了工商业质量标准管理的做法,在继续教育领域建立推行一系列的质量测试、保障等体系成为德国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的一大特色。德国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由权威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主要的成人教育联合会共同参与制定,目前,该继续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范畴:机构与项目规划质量、课程教学质量、组织机构管理质量以及教学成果质量。德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教育,成立了多种继续教育机构,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德国的继续教育有多种形式的机构保障。至目前为止,德国已建成多方参与、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承办体系。德国的继续教育学院是由国家举办的官方的继续教育机构,它不仅提供自然科学、数学、人文科学的教育培训,同样也提供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园艺、绘画、烹饪、旅游等科目的进修班与讲座。私人培训机构学费较高,但他们具有专业与培训课程设置与市场联系紧密,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内容设计的个性化等优势,在继续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颇受广大继续教育者的欢迎。商贸协会、高等学校、职业和非职业协会、高职学院等机构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承担着继续教育的总体工作量,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广泛展开。德国成立了多种继续教育机构,形成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和以市场导向的继续教育组织,以市场继续教育需求为导向进行付费培训,有利于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数量的保障,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德国的继续教育是由国家机构和私人企业共同操办的。资金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国家及各企业,二是接受继续教育者个人所交的学费和自愿捐款。国家用于继续教育的投资呈逐年上升趋ฆ势。各地区主要支持地方办的继续教育机构,重点是国民大学。每年,各地区的教育投资用于资助国民大学。国民大学一方面从各地区及联邦劳工局得到资助,另一方面也求助于参加继续教育者的捐款和学费。德国继续教育体系庞大、形式多样,有关继续教育经费详细信息的统计是十分困难的,从总体上讲,主要有四种财政来源为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买单,企业、联邦劳动局、公共财政经费以及继续教育的参加者。近年来,由于继续教育与经济发展及市场因素的关联愈来愈大,所以国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鼓励个人与市场资源积极参与继续教育体系的运行,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企业支出的费用下⌛降了而国家支出的经费部分提高了。德国继续教育经费承担者的投入比例的变化彰显出政府对继续教育的重视。

4.引入效益和竞争机制,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动力保障。从根本上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了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既有高新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全球共通的因素,也有自身国情的原因,即引入效益和竞争机制,形成继续教育发展的动力保障。

首先是效益机制促进了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形成劳动力人口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替换更新,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继续教育需求,增强了继续教育的效益。当今经济社会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促进了企业劳动组织的变化,要求企业人员发展相应的能力。现代社会观念和现代劳动组织要求专业人员除了具有专业能力,还应有如获取信息和学习能力、决策和负责能力、创造和思考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表达和说服能力等,这对继续教育的效益提出了挑战。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职业岗位上工作手段和条件的变革,造成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大量培训需求,这有利于增强继续教育的效益。德国继续教育的学费非常昂贵,它之所以昂贵是因为继续教育培训课程质量非常高。德国继续教育的重点和首要目标是教学效果,以教学效果的好坏为尺度衡量办班的成本。只有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保证办班不亏本,因此德国的继续教育非常讲究教学质量。

其次是竞争机制促进了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德国政府颁布的继续教育法确立了德国继续教育基本体系,组成了五大继续教育机构:企业、有关成人教育的各类学校、民办的或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和国家政府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五大机构间的关系是相互竞争的关系,国家继续教育事业的组织者不能干涉继续教育市场,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处于互相激烈竞争的状态。德国这种竞争精神充斥于整于继续教育体系。竞争力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德国的继续教育就是在这种竞争中蓬勃发展。 "

二、德国继续教育的新趋势

1.继续教育的内容现代化。德国继续教育事业的组织大力开展现代技术继续培训,公司的产品开发部、设备部等定期向全公司发布有关产品、设备开发更新信息,培训部门广泛收集最新科技信息资料,经过处理后作为继续教育的专题内容。例如,万马克的培训中心,配备了许多高精尖仪器与装备,如机器人、可控编程器、液压气动试验台、电子传感测量装置、数控加工机床等,培训中心的装备必须和企业里实际使用的装备相一致,否则培训出来的人员还需到岗位上进行再培训。这样就保证了继续教育内容与现代化科学技术同步。

2.继续教育管理的法律化。德国颁布的与继续教育有关的重要立法有《劳动促进法》、《职业教育法》、《企业宪法》、《教育假期法》、《高校总体法》、《函授保护法》及《公务员法》等。除了这些立法,各州还有成人继续教育的条例,许多州已把继续教育列入宪法。对继续教育经费规定每个参加培训的人能拿到原工资一定比例的补贴外,由企业提供主要费用,政府部门如经济部、劳动部等给以部分补贴,提供继续培训场所。德国由此在社民党一自民党联合执政时在几个州通过了《教育假期法》,规定了工作者参加脱产进修的具体内容。德国各州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法》主要规定了对继续教育设施的公共资助和不同承担者之间的协调问题,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的《继续教育法》还包括了向居民提供关于全面进修的发展计划。

3.以人为本,继续教育终身化。德国以终身学习作为继续教育学习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发表以来,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职前教育是准备,职后教育是发展一成为社会共识。德国继续教育机构强调终身学习,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这使人们对职业劳动、社会生存、生活以及与学习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继续教育呈现终身化的趋势。

4.继续教育高度专业化。德国继续教育的人员、经费和研究机构逐渐完备起来,继续教育高度专业化。首先是培训人员职业化。建立专、兼职人员任职标准,执行认证、证书制度,考核人员的专业和教育资质。继续教育人员的报酬收入应在行业层次上制定并以合同形式保障。健全结业证书制度,通过学习成绩认可,保证继续教育通道。其次是完善经费承担体制。雇主承担适应培训和工作中培训费用,劳动局承担晋升培训和能力扩展培训费用以及失业者培训费用。资金管理由劳动局执行。再次是加强继ด续教育研究。建立研究机构,研究有关的课程、大纲、方法、模式,从而提高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效率。开发继续教育统计,作为制定继续教育政策的基础。

5.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德国继续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企业、公共财政和个人,其中企业是继续教育费用最大的承担者,以联邦劳动局为主的公共财政和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则是费用的另外两大承担者。如同继续教育经费来源的三个主要方面一样,企业、劳动部门和个人的自费业余进修是继续教育的三大主要客户。企业中的职业继续教育主要是短期的,参加者主要是技术和销售人员、领导人员和技术工人。其目的是通过培训获得拓展的和深化的能力,达到晋升、转岗、适应新任务等的要求。在劳动促进法框架下执行的继续教育主要是企业外全日制培训,利用社会的培训供给,用公共资金支付发生的费用。主要进行适应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失业者的创业培训等。其参加者主要是企业职工,特别是失业高危职工群体以及失业人员,主要体现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

三、德国继续教育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1.创新机制,广开学路,多渠道办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运行体系。我国虽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继续教育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但是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挑战,要进一步创新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运行体系。我们应适时研究对策,推进继续教育社会化和产业化。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继续教育抢占市场,积极培育中介组织,加强项目评估,提高继续教育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高继续教育的便利性。

2.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绩效。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绩效,就要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各自的优势,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培训机构体系,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促进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继续教育项目的设置应当面向大众,改变收费高昂、面向少数人的局面,开展培训课程认证和学分互换,强化学校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严格选聘兼职教师,建立全国联网的师资库,实现资源共享。

3.重视继续教育,破解社会难题,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供需之间不对路。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实行“召回”制度,加强继续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求职竞争力。学校有针对性地对召回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式的强化培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职业技能与需求相适应。可见,继续教育在化解就业难题上大有可为,关键要大力发展订单培训,强化实用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4.健全继续教育立法,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有利于强化终生学习的观念,保障了接受继续教育者所需的培训时间和经费等问题,为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会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通过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和促进全民终身教育条例,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强化继续教育的制度保障,凝聚继续教育合力、推动继续教育落实。

5.树立以人为本ข理念,培养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以人为本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个显著特点。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对受训者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动力和实践平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要求转变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理念,消除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它要求营造人才培养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它要求保障资源供给,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受训者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