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我国职业教 シ育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试图从分析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入手,探讨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论文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源于西方,伴随着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孕育而生,并随之发展壮大,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来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能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从改善人才结构,积极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高度出发,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急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院校,保证其办学办出特色、解决目前就业困难的根本所在。
一、国外主要的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同时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与普通文化的义务性教育,它是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工人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和学校各负其责,企业的职业培训由政府主管,遵循《职业教育法》,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培训条例及培训大纲进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由各州负责,遵循各州的《学校法》或者《义务教育法》,其教学大纲由 ヅ各州制定。德国的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它为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加拿大的CBE模式
加拿大的CBE模式即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是产生于北美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某一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的鉴别与描述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目标,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作为教学标准,使学生掌握这些标准,通过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相应的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웃的专业课程开发体系DACUM ,作为实施CBE模式的关键,所以也被称之为DACUM模式。
这种模式以行业的需要为基点,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建议,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对学生也极具吸引力。CBE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代表了当今职业教育的方向,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是各国纷纷仿效的一种职教模式。
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
美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入学半年后,由校方根据其所学专业与相应的企业联系,双方签订合同,企业负责提供劳动岗位及一定得报酬,并指导学生工作及进行最终的工作评价等,在教学时间上按在企业和学校1:1的比例分配。
澳大利亚的“TAPE”模式
TAP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的缩写,即技术与继续教育,主要在中学后进行。这是澳洲政府在1974年所确立的本国主要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模式。实际上,这是CBE模式在澳大利亚的运用,其核心内容还是模块式的课程设置和模块式的教学。不同的是,它结合了澳洲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以学校教育为主,扎根企业,以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形式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职业教育体制更富有终生教育的理念,学生只要完成了10年义务教育学习,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注册入学职业教育,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在职学习。TAPE的组织与管理由各州掌控,国家为各州提供财政支持。
二、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固然不可避免受到本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但由于职业教育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已经历了几百年,并且对西方各国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有人称它为“∞西方经济发达的秘密武器”。因此,国外的职业教育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为我国职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教管理体系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本就具有职业定向的特征,表现在: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企业是职业教育产品的接受者、检验者、使用者、更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才,不是政府说了算,也不是学校说了算,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的用人需要方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数量多少、质量如何,这些都只有企业界的代表最清楚、最具发言权。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密切联系,让企业更多地参与其中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而且,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收益者,理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但是,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是以政府、学校的意向为主,企业被排斥在外,虽然“双元制”合作教育在我国也有试点,但只是零星地分布在个别的区域,不成系统。由此可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征决定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因此,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大量企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即产学合作教育。首先,学校需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来设置培训课程,使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协调一致;其次,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建设、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再次,企业还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校提升师资的专业实践技能。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即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各自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校的职业教育与以直接获取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发挥最大教育潜力。一方面,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中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沟通合作,使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也能随即做出调整,以保证其所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校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优势地位。而且在协作过程中,企业还会把生产单位的新信息引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和有价值的退役设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实际加工领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样在政府的合理指导下,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不但有助于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而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还必将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所培养的具有熟练实际工作技能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获得企业、社会的广泛认同,顺利就业。
抓硬件、重技能、练操作
我国在2007年下拨100多亿元,用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此看出,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抓职业教育的决心。职业教育院校应该抓住这个大好的机会改善办学的硬件设施。
四川省教委已做出明确规定:工科大学生实际学分的比例不得少于总学分的25%,高职教育的此类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规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将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合理调整,实行选修课和实训课学分制,让拥有不同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修满不同实训项目学分,进而为将来考工和♪考技术等级证书夯实基础。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背靠企业,产教结合。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的目标都是根据地区及行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的,它鲜明地体现了行业的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多样化、多渠道寻求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长远、稳定的实训合作关系,建立起多样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将结合的培养模式。
要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的开展,一方面,学校要抓硬件建设,设立起各类实训场地,既要有校内,也要有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学校还应为学生配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作为带教老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技能培训,进行“工学交替”式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进行现场参观实训,使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和接触企业的加工生产过程、工艺设备和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计划应从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入手,教学设置至少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部分,而实训教学部分又应由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三部分构成。其中专业实训和现场实训室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专业实训主要可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生产环境中熟悉生产流程,基本掌握技术要求。现场实训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等第一线顶岗参加实践生产和管理工作。部分专业还应要求学生在现场实训阶段考取本岗位上岗证书,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扫清障碍。
引导职业教育学生获取多种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就业优势
技术等级证书是社会岗位公认的资格证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获得各种技术等级证书,则需要学校具有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这仅仅靠学校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应该依靠社会力量,由学校、企业联合办学,组成学校领导、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育董事会,从企业引人一批又实践经验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可将学校实训场所和企业生产车间建成校、企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基地,把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结合起来,使考证的项目、内容、标准和要求更接近生产实际。
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请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及先进技术工人来校讲解技术要领或进行技能演示,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等职业道德素养。同时,充分利用实训场地和实习车间等设施,为学生技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参加国家统一的技能考试以取得某种职业资格,毕业之后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才能尽快适应实际的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