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口语常见问题分析与纠正

时间:2024-12-26 02:00:4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教师口语 词汇 语法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口语是教师口语的分支,它既有一般教师口语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本文主要探讨幼儿教师口语中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纠正的办法,以便根除这些表达上的毛病。

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大部分是通过没有外界压力的自然观察和模仿而来的,如果没有语言范例,幼儿的语言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在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范例,幼儿对老师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甚至某种口头禅都非常敏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与幼儿的交往中,还是在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教师语言使用得当,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语调、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可见,幼儿教师的语言水平对幼儿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在语言这个有机体中,语音、词汇、语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每个部分又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规范。口语表达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是对说话人多方面素养和潜能的综合调动。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观察、记忆、思考、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同时受到说话人知识、经验、情感、态度、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口语的问题远远比书而语的问题更复杂、更普遍。那么,幼儿教师在口语运用中经常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一、词汇方面

生造叹词

现代汉语常用的叹词,足以表达说话时的惊讶、感叹、赞美等强烈的感情以及表示招呼、应答等意思。可是受港台语言的影响,在一些年轻教师的口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时髦的叹词,如:“哇”、“哇噬”、“哇靠”、“靠”、“耶”等等。如果这些叹词出现在课堂上,势必对幼儿产生影响。如“哇靠”一词,它不是一个普通的叹词,而是一句非常粗俗、下流的脏话。如果这样的叹词频繁出现在年轻的女幼儿教师的口中,那对人们的听觉环境简直是一种严重污染,也必将大大影响幼儿语言的“纯洁性”。

副词滥用

现代汉语常用的副词有“最”、“很”、“非常”、“不”等,副词的特点是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是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等。

有些人受港台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影响,不顾副词的使用规范,人云亦云,滥用副词,造出了许多病句。这种现象在幼儿教师的口头语言中也时有出现。如把“非常”滥用为形容词。台湾卫视有个娱乐节目叫“非常男女”,也许是受其影响,我们便有了“非常话题”、“非常中国”的说法,有的幼儿教师称自己班里的幼儿为“非常神童”,称“六一节”为“非常节日”等。

还有的幼儿教师滥用否定副词,造成说的和想的意思相反。如:

①小朋友要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就可以防止感冒病毒不再侵害我们。

②为了防止你的孩子不走失,园里要求每个家长必须亲自接送。

③为了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原则上不使用环保材料制作服装。

还有的用副词修饰代词,如:

“曾经的我什么也ญ不会,通过参加培训,才知道什么是蒙氏教法。”等等。"

叠音词滥用

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单纯词叫叠音词。如:猩猩、姥姥、悄悄、纷纷、潺潺、翩翩、匆匆、孜孜等。叠音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词,一种是合成词的重叠式,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一般不能分开来用,如:“猩猩”、“纷纷”、“翩翩”等;后者单独拿出来仍是词,如:“刚刚”、“星星”、“哥哥”、“偏偏”等。

社会上滥用叠音词是指以音节重叠的方式构成的词,即合成词的重叠形式。叠音词在网络里似乎特别受欢迎,很多人在网络里滥用叠音词,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年轻的幼儿教师,她们顺应幼儿的表达习惯,把许多词随意重叠,创造了许多新的“叠音词”。

如:“漂漂”—漂亮,“片片”—卡片,“屁屁”—屁股,“饭饭,一吃饭,“觉觉’一睡觉,“香香’,—化妆品,“饺饺”—饺子。此外还有:包包、摸摸、嘴嘴、手手、脚脚、腿腿、棍棍、袜袜、本儿本儿、孩儿孩儿等等,好像所有的名词都能重叠似的。这些叠音词都是不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也不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二、语法方面

不仅在语音、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下列几种。

连词误用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者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词。如:“和”、“跟”、“同”、“与”、“及”、“以及”、“并”、“并且”、“而”、“而且”、“ภ或”、“或者”等,还有一些成对配合使用的关联词语。连词使用常见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关联词语的使用不当上。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使用不当,就容易造成关联词语的滥用、误用、搭配不当、位置不当、该用不用等问题,带来语法、逻辑上的混乱。关联词语在使用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滥用关联词语

不该使用时使用,就是滥用。滥用会使句子显得生硬、拗口。

例1:“有些幼儿不爱吃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挑食,只喜欢吃合乎自己口味的食物。”

例2;“这门课我一直非常喜欢,可是对它的领悟,却是不久前的事。”

例3:“一方面谦虚使人进步,一方面骄傲使人落后。”

2.误用关联词语

该使用甲关联词语却使用了乙,¿就是误用。

例1:“有些小朋友只知道自己喜欢玩❧某个玩具,为了玩球,就把一个与他争抢的小朋友的脸给挠破了。”

例2:“尽管遇到多大困难,我也要学好钢琴。”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哪个关联词语与哪个关联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搭配不当,就造成表意的混乱。

例1:“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即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同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例2:“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事情,还是全社会的事情。”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关联词语的位置是有规则的: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如果位置不当,就影响意思的表达。

例1:“尽管她身体很不舒服,却还仍然坚持工作。”

例2:`她虽然已经尽力了,但是家长还是不理解。”"

5.缺少关联词语

许多复句的关联词语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就不明确,意思表达也不清楚,甚至无法理解。

例l:“有的幼儿看起来高高大大的,谁能保证他没有潜在疾病呢?”

例2:“网络游戏对成年人都有吸引力,对孩子的吸引力会更大。”

在人们的口语交流中,常常会出现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的情况,不仅仅表现在幼儿教师身上。

语流中的吃字现象

一个幼儿教师必须口齿清晰,吐字准确,如果平时口腔控制练习不够,说话时舌位动程不圆满,就易出现吐字归音不到位或某个音节的含糊不清,造成吃字现象。

吃字现象表现程度不同,有的含糊一些,如:“有的家长太霸道。”其中的“霸道”听感上好象是“ba da",有的过于含糊,如“根据幼教专家们分析,这些口误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是,’J口理”还是“xi 1T”,让人分辨不清。有的走成另一个音,或干脆“吃”掉了某个音节,在上下文的交流中引起一定的误解。

例如:“通过集体研讨、录像分析完善各环节方案设计。”其中的“方案”一词听起来近似“翻”。

吃字走音的现象,已有专家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细分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情况:

1、声母问题

其一,送气不送气相混。

由于这类声母发音时舌位接近,容易造成声母混淆。女口:

j一q这一届—这一切,基础—凄楚,集合—-齐合

zh-ch宣传—宣专,质量—斥量,储存—主存;

g-k建功—见空,牙关—牙宽,赶决—赶怪;

d-t那天—那颠,天地—天替,代替—代地;

n-1远离—远泥,拿来—拉来,南方—蓝方。

纠正训练

绕口令练习:

《稀奇》

稀奇稀奇真稀奇,鸡主想出好主意。

鸡猪同住猪圈里,减轻主人清除力。

猪吃鸡粪长得壮,猪壮鸡长人称奇。

鸡在楼上猪在下,立体养殖创奇迹。

《老虎堂上一面鼓》

老虎堂上一面鼓,鼓上一只皮老虎。

皮老虎抓破了鼓,就拿块破布往上补。

只见过破布补破裤,哪见过破布补破鼓。

《奶奶和来来》

奶奶拿来牛奶来,来来拉来奶牛来。

来来来拿奶牛的奶,奶奶拿来牛奶卖。

奶奶落下奶牛的奶,来来拿来落下的奶。

拉着奶牛来卖奶,牛奶桶里奶变坏。

断头台倒吊短单刀,歹徒登台偷短刀。

断头台塌盗跌倒,双对短刀叮当掉。"

其二,声母脱落。

有人发音吐字不清,造成声母含糊不清,好像没有声母一样。

如:“自己”听起来虽然也是两个音节,但可能说成“z1yi”,后一个音节的声母“j”被吃掉了。“太阳”读成近似于"t } i fi ng",还有“幸福”—“幸无”、“九人”—“有人’,、“清闲”—“清言”等。

其三,声母同化。

就是后一个声母受前一个音节影响而发成同一个声母。

如:“风化”—“风发”、“腐化”—“俯珐”、“附会’,—“付费”、“发昏”—“发分”等。

纠正训练

绕口令练习

《画凤凰》

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画在粉红墙。

红凤凰,绿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2.韵母问题

其一,单韵母元音脱落:表现为某一词语的后一个音节的单元音韵母在发音过程中被吃掉了,发成了一个近似的宝匕

曰0

如:“近日’,---刁3 n r,“盲目”--mfing m,“麻木”—m fi m ,“游戏”—y8u x,“油漆”—y8u q等。

其二,齐齿呼与撮口呼互易。

如:“活动区”—“活动期”,“继续”—“纪系”,“根据”—“根记”,“区域”—“区易”等。

纠正训练

绕口令练习

革莽有皮,皮上有泥。

洗掉革莽皮上的泥,削去革莽外面的皮,

小丽小季和小齐,欢欢喜喜吃革莽。

其三,复韵母以及复合元音鼻韵母,其中的复合元音舌位动程不到位,造成吃字走音。

如:“建设性”近似于“进设性,’;“打骂”—“打磨”;“白桦”—“百货”;“室外”—“侍卫”;“车站”—“车阵”等等。

其四,鼻韵母韵尾脱落,造成吃字走音。

如:“玉兰花”—“玉来花”;“本月”—“北月”;“总额”—“组额”;“新儿歌”—“西儿歌”;“月亮”—“玉亮”等。

3.音节和声调间题

其一,有人说话一快就造成了语流的某个同组中丢掉一个音节。

如:“他们日日夜夜守卫在边防前哨”。其中的‘旧日”听感上就像一个拉长的‘旧”音,另一个‘旧”字被吃掉了;“今年六一节那天,我园将举行文艺演出”,其中的“艺”含糊不,好像被吃掉了;“周一正式上课”—近似于“周一正上课”;“天安门”这三个音节说快了有时会让人听成两个音节,中间的“安”被吃掉;“联欢晚会”中的“欢”说快了容易被吃掉等等。"

其二,双音节连拼成为一个音节。

如:“我知道咱们大一班的小朋友最聪明了。”其中的“我知道”听感上近似于“我照…”;“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其中的“中央”近似“庄”;“张爽的爸爸是铁路公安局的”,其中的“公安局的”近似“关局的”等等。

吃字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有时是由于说话中前后相关的词语声音争相出口,发音位置有偏误造成的;有些语音替代是因为声母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接近引起的。吃字现象是口误的一种类型。

动词“有”的方言用法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发展变化的词,在句子中常常充当谓语。‘有”本是一个很平常的动词,在汉语中有很多义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表达的意思不同。如:

①表示领有:“我有《红楼梦》。” ②表示存在:“街上有行人。”

③表示估量或比较:“这井有五米深。”

④表示发生或出现:“她有身孕。”

⑤表示多、大:“他有学问。”

⑥泛指,跟“某”的作用相近:“有一天,他出现了。”

⑦用在“人、时候、地方”♂的前面,表示一部分:“有人说着,有人唱着。”“有时候人多”,“有地方没人”。

上述例子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与后面的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有”在句中充当谓语。

近些年,受港台说话习惯影响,在我们的电视、广播上,经常听到一些主持人、演艺界明星或其他年轻人,说话时总喜欢用“有”,并且把这个“有”用在动词前,形成与该动词并列、重复的形式。其实,这就是“有”的方言用法。在闽方言中,“有”的用法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福建话、厦门话、台北话都有这种用法。因为用得没有道理,听了十分别扭。这个没有道理的用法,来自港台,而港台的用法据说来自英语中的“here'.。其实这里的“ bare',本不是其词义“有”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时态,用来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这在英语语法中叫做“现在完成时”。有的港台同胞将其误讲为“有”,说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习惯。

如:“你有去过公园吗?”“我有去。”“你有看过这部电影吗?”“我有看过。”等等。

“有”的这种用法在我们的幼儿教师口语中也时有出现,恐怕是南方更甚于北方。如:“小朋友,过年时你有收过红包吗?”“你有放鞭炮吗?”“他有去过你家吗?”“老师在春节期间有看过这部电影。”等等。实际上,如此用“有”实属多余,有还不如没有。如果把句中的“有”删除,句子会显得简洁通顺。

随意省略句子成份

和世界上其他语言一样,汉语有自己的语法结构,如果随意省略某个句子成分,会使句子成分残缺不全,就会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句子成分残缺就是因为句子里省略了某个必要的成分。这种毛病常见的有:

1.缺主语

主语在句子里陈述“谁”或“什么”,是一个句子的重要成分,如果随意省略,就会造成句意的指代不明问题。

例1:“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通过出去参加培训、学习,使我园教师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

例2:“对于我们幼儿园,由于开展了蒙氏教法、多元智能课程,出现了新气象。”

例3:“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4:“在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

上述几例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由于滥用介词而造成主语残缺,表达混乱,因此,必须正确使用介词。

2.缺谓语

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是什么”,或“怎样”的,是句子的主干,不可随意省略。

例1:“我们一定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

例2:“我们必须给幼儿表率。”

主语和谓语是句子的基本成分。一般地说,每句话都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缺少主语或谓语,就会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3.缺宾语

宾语在动词谓语后边,是动词的连带成分,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是谁或是什么。动词和宾语的关系,总的来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现代汉语中,随意省略宾语也会造成表达上的不完整。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