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
摘 要:时代发展与观念的更新,高职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基于能力提高的实践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践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诉求。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课程设置对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进行探索。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此,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均开设了会计类的专业,但是与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会计专业人才相矛盾的是大批的会计类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岗位。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能力本位、实践教学与实践课程概述
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四个方面的综合。而职业能力则是由若干个综合能力所构成的。强调能力本位,其本质是强调核心技能和核心技术,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需要从岗位需求来确定能力目标。和传统课程体系相比,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体系的针对性更强,可操作性也更强。此外,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对教学过程的条理性、计划性也比传统课程体系要更高,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更完整、及时和准确地反馈信息,这样才能使得课程体系适应同一专业领域各个岗位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在能力以及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强以及更明显的优势。
众所周知,实践才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对此,突出能力本位,立足于实践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才是高职教育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而实践教学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做到对职业相关素质的培养。在众多实践教学模式中,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最能营造出真实的育人环境,加上其与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程度,足以发挥出高职学校的办学专业特色,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服务。
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同时,《报告》指出:“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1]。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办学的理念应该是“开放”两字。开放是指体系、机制以及模式的全面开放。在三个开放中,体系开放指的是面向全社会的真正的开放;机制开放指的是学校及各行各业的共同参与;模式开放指的是职业教育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来开办。然而,现实的职业教育却与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顶岗实习方面,教育部的要求是:毕业前半年,在校学生都要开展顶岗实习,这种顶岗实习应该是按学校的教育规律和教学秩序来进行。如果学生来到企业开展顶岗实习,企业是很难做到按学校的教育规律和教学秩序来开展顶岗实习工作。于是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依靠学校开放办学理念,开设实践教学课程来代替学生去企业的顶岗实习。这时就要求学校走出传统的、封闭式的演练和验证式教学,以贴近本地区企业生产实际的实践课程来代替企业内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的自身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严重偏倚
就学科性质而言,会计专业其实是非常注重实践应用的。正是因为会计专业的这一特点,它要求学习者既要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学习者能将实践和理论有效结合。然而,由于高职会计专业沿袭于过去的学科观念,专业知识的设置相对较难,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实践业务操作机会的情况下,很难提升专业能力及操作∞能力[2]。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今社会,时代与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可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ฏ设置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甚至还有些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直接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根本没有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加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设计仍然是以应试教育模式为基础,这使得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理论性非常强,且并没有多少实践课程,高职教育的特点也就无从显现。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已逐步开始意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但因其重视程度还不够,直接导致实践课程无法从理论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此外,实践课程的教材也不够成熟,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比较落后。从实现了实践性教学的高职院校来看,其实践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学校开设了出纳、审计及税务类的实践课,但这类课程并没有对这些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学生实习后自然还是不知道出纳要做些什么、审计怎样开展、企业办税该如何操作。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仍然缺乏实践技能,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仍然不强,自然也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会计高职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配合
当前在高职院校,教学培养模式一般是在学期初制订教学计划,再根据教学计划来完成教学目标,开设什么课程一般没有交流与沟通,课程的内容常常存在重叠和互补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也就无从获得更高的职业素养。如☿会计专业学生有两门必学的专业课程――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这两门课中“资金时间价值”和“存货管理”等内容有大量的重复,无法有效的体现会计专业的岗位能力。
(四)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
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环节依然依从于理论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并未独立,其实训内容的安排及其过程都比较随意,这都无法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足够的技能训练,也就无法让学生对会计职业岗位有清晰的认识。此外,实践课程还存在考核标准不严格的现象,实训的结果常是实践教师的主观印象。由于经费等问题的存在,有些高职院校无法配备现代化的实训设备,也就无法实现会计仿真模拟环境。有些高职院校,由于校外实习基地较少,现有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这使得会计专业的实习流于形式,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五)课程评价指标不科学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结果评价,即以卷面分数作为职业技能的评价指标。这样做强化的是学生对会计知识死记硬背的能力,根本无法提升其实践业务操作能力[3]。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措施
(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职业能力是核心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关键是要突出职业知识的学习。因而,职业院校不能对学生进行单一能力的培养,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社会的残酷性也要求加大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力度,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加从容的面对挫折及可能遇到的风险。
2.培养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当前,人才的需求标准比以往更高,而且也更加看重人才的道德素质。为了能适应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标准,职业院校就需要突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就要将培养学生道德及技能加以充分地考虑。因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专门技术能力、职业关键能力及其他能力四个方面。这当中的基本素质能力,指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课程体系来实现,同时配备一些院级选修课体系、爱国主义社会实践及各种社会活动等课程。
3.培养与职业相关的技能。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养专门技术能力,这也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不仅是针对学生,还要针对职业院校自身。因此,可以这样说,职业技能的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的办学特征还应该是职业院校的本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去掌握和愿意去操作,而在于学校能否有效实施。职业院校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准确地定位,才愿意投资于实践教学,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职业院校和学生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4]。
4.开展与职业相关的终身教育。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新的工艺、新的技能、新的岗位和新的行业,这些也对人的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对企业岗位技能提出了新的标准。这些变化都要求人们需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职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特征是具备了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所以,在当今社会,人只有不断的学习进步,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今后,对于技能的不断学习将会成为普遍的现象,职业教育必须承担起对技能学习的责任[5]。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措施
1.具备科学的构建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基于人才培养基本框架来进行。首先,要重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非定位越高越好,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定位,要使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定时,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否则容易拔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必须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这也是办学模式准确的定位要求。只有找准定位,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也才能帮助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出色发挥。
2.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地教学,这样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今后岗位相适应的技能。其次,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师资培训,这些都能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最后,从相关企业聘请专家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样的师资结构是目前职业教育中比较合理、水平也比较高的一种师资队伍[6]。
3.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强化。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设置专业课程,并且注意课程间的关联性,有所区分有所联系地开展教学工作。如对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及报表会计这三门课程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明确教学目的。成本会计负责成本的核算,因此课程设置时对成本会计的教学要求重点是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管理会计负责成本的分析,课程设置时对管理会计的要求重点是比较成本的构成、成本的历史发生情况及各项计划指标;而报表会计主要负责报送相关的报表,课程设置时对报表会计的要求重点是向部门经理报送月销售明细、应收账款明细和各项费用分类及罚息明细等。对于出纳这个岗位,教学时就要能体现出出纳负责现金与支票管理,保管单据(支票、支票报销单、支票申请单、收据等)、财务专用章及现金以及开立还款收据、交款收据及客户回款收据等职业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来设置不同的课程群,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今后的就业意向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课程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在扎实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迅速适应毕业后的会计岗位工作。
4.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分批去企业实训,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5.考核形式及选课制度灵活化。为了能更客观的反映学生的能力,可以改变传统以分数为主、以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采取模拟实务操作、研讨、课程设计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以达到对学生的能力更客观、更公正的评价。同时,为了配合课程模块化结构,可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和选课制度,学生在学习规定的必修课的基础上,选择的空间更大,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更能保证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7]。
众所周知,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完善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社会多方共同参与。改革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其方向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内容是能力分析、课程体系研究、专业标准设定、课程标准设置以及项目设计等方面。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新课改思路的基础上加大改革的力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提高会计专业的课程效益,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向基于能力的方向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2007lh/content_553165.htlm.
[2]牛瑞新.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09(9):166-167.
[3]陈美丽.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探讨――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5):68-71.
[4]薛文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2):77-80.
[5]李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9):88-89.
[6]杨桂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大学报,2009(1):134-135.
[7]陆娴.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教导刊旬刊,2011(1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