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干专业,成熟的培养模式、深厚的知识传授和复合的实践能力使其专业影响力日益扩大。但长期以来的墨守成规、抱残守缺的教育意识却也严重阻碍着该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融合,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长久以来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保守僵化的教育思想使得该专业走向了发展的困境。而与之相衔接的中学教学,却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发展已渐入佳境。那么,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该如何调整策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该如何高效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呢?本文将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着重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当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是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心也从知识传授变为能力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老牌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在✉新闻出版、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教育转型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扎实深厚的人文素养、强化提高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素质和创新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成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突显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既要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实践类课程,依据教学计划,开展实践教学,又要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熟练和深化理论知识,提高和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出兼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独立性原则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将理论置于实践之上,实践教学因不被重视而只能“寄人篱下”,缺乏独立的体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突出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建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重在对学生语言文学运用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基础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作、口语表达、朗读朗诵,还包括现代化办公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单纯依靠几个实践教学环节是难以承担的,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完 Ü成人才培养重任。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体现了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遵循的原则,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应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大模块。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基础写作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等;综合能力则是在实践环境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增加实践类课程或课¡程实践内容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类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要本着“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凸显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对应基本能力培养的书法、朗读与演讲、写作等课程;对应专业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将理论转化为能力;对应综合技能训练的微格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这些课程均衡分布于大学四年,使实践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在传统课程中,淡化理论传授,增强实践内容。如写作能力,除基础的写作课程外,其他专业课也可安排适当的写作练习。学生可以自由写作,小说、诗歌、评论、杂感、散文等等,文体不限,使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不间断地练习写作,进而达到专业技能训练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课程实践内容的增加也可促进课程考核的改革,将写作练习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拓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是有着重要作用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大学生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相较于第一课堂重在理论传授,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而言,第二课堂的优势则在于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培养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一方面,重视开展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兴趣小组,研读专业著作,听取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竞赛,发表文章或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依托,举办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话剧演出、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讲课大赛、说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等,对于职业技能的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逐渐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强调了职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向。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体现了理论的实践应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以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富有特色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文字能力、教学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等,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书、秘书证书、四六级证书、国家计算机证书等进行评估,进而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把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何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如何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如何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都是我们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