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价值及其特征
"
【论文关键词】教师价值 构成 特征
【论文摘要】教师价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本质关系的概括,是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与教师是否具有满足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状态,也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状态。教师价值具有相对性、导向性、创造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创造性是教师价值的最高表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教师职业,人类文明的延续与传承离不开教师。对此,研究教师价值及其特征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所谓教师价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师生之间本质关系的概括,是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状态。可见,要构成教师价值必须具备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而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之间要存在必然的联系,同时,且价值客体的某种功能属性要能与价值主体的某种需要达成一致,或满足主体需要。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价值具有相对性、导向性、创造性及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1 教师价值构成分析
1.1 教师的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
教师的隐性价值,即尚未实现的价值,是一种可能的价值,并非实际意义上的价值。就是说作为教师虽有一定知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等,但未能较好地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如:有的教师因故未上班、停职而从事其它职业,有的教师出工不出力或“茶壶装汤圆--心中有,倒不出来。”等,对学生没有带来积极影响,尽管有价值,也是一种潜在可能的价值。
教师的显性价值,即教师的劳动对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显性价值,又有正价值和负价值之分。正价值就是指教师劳动对学生产生的正面、积极、健康向上影响的价值;负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对学生产生的负面、消极、不良影响的价值。 “教师作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就教师而言,其价值包括:
教师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赡养老人、维持家庭、抚育后代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培养教师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接受继续教育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获得信息、积累资料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上述五项中,
则是教师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之处。因为教师需承担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在劳动时间、空间、强度以及业余劳动的必须性等方面都是大部分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教师享有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由其劳动特征及与此相关的劳动价值所决定的,而决非其他,更无非议。”[1]
1.3 教师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
生活着的教师,有经济、政治和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价值又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分。教师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指社会对教师劳动给予的经济报筹;教师的政治价值主要是指教师应有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而教师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教师的劳动被社会认可,诸如得到社会的赞誉、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等。 "
2 教师价值实现分析
2.1 教师作为价值客体时的教师价值 2.2 以教师作为价值主体时的教师价值
教师价值以教师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客体便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教师是人,有多种需要,也希望能得到满足,其满足主要源于价值客体的学生、家长和社会。
教师劳动有不同于别的职业劳动的特点,其劳动对象是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毛病多,问题多,加之求新求异、思维活跃、观念多维、价值取向各异等等,加大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难度。因此,教师的付出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由此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重复性、长期性、艰巨性等特点。对此,教师劳动理应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尊敬、理解和支持,以确保教师应有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实现。这样,教师正价值的实现才有保障,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教师价值的特征
教师劳유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价值具有相对性、导向性、创造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3.1 相对性
教师价值的相对性指学生需要与教师素质之间构成价值关系是有条件的,表现为主客体关系是相对的。现在的教师是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可能会是明天的教师。从视角转换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就是客体;教师是主体,学生就是客体。不同的主体可跟同一客体构成不ฏ同的现实价值,同一主体对不同客体或对同一客体也会构成不同的现实价值。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师或对同一教师也会构成不同的价值。同一教师可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而作为学生也有不同的需要,且学生的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教师价值便具有相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个体的一切器官,……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2]
教师价值的相对性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是丰富多采的,教师价值在本质上具有全面性,这种全面性是人的本质全面性的反映,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3]这种全面性自然只能是相对的。
3.2 导向性或指向性
导向性或指向性是教师价值最突出的特征。教师价值的导向性特征可以表述为教师价值具有行为动力的功能,这一功能借用波普尔的分析,动力充当行动的“引擎”,期望充当“瞄准镜”,支配倾向最终表现为“终结目标”。教师价值的形成最终决定于学生有什么需要及其满足,学生需要既是教师价值的动力和目的,又是教师价值的尺度。这说明,学生需要是形成教师价值的主体深层内容,没有学生的需要就无所谓教师价值。这就说明,教师价值具有导向性或指向性特征。
就学生的心理要素而言,认知、情感、意志缺一不可。相比之下,在认识活动中认知因素占主导地位,在价值活动中则是情感发挥核心作用。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本质力量”[4],列宁也明确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ฃ有人对真理的追求。”[5]认识是价值的心理基础,感情是价值的心理内驱力,正是学生对教师素质能否满足自身需要所表现出来的好坏、利弊、善恶、美丑、有用无用、应该或不应该等不同的情绪态度,决定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技能、经验、修养、德性、治学态度等的取舍。面对能满足学生自身需要的时候,学生则表现出好、利、善、美、有用、应该之类的情感,反之则表现出坏、弊、丑、无用、不应该一类的情感,这自然是一种明显的导向性或指向性特征。"
此外,教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只有通过教师价值活动,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教师素质满足学生需要的统一,这种统一状态就是教师价值的实现。而教师价值的实现就是学生预定目的的实现,而目的性就是导向性或指向性。
3.3 创造性
创造性是教师价值的最高表现,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教师价值的创造性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毛泽东说过:“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6]其中的“做或行动”是价值的创造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初要确立行为动机,形成一定的教师价值追求,这种追求是比现实更优越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理想,而理想是包含有创造成份的。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7]这就表明教师的价值追求与创造性是成正比的。列宁讲:“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宏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8]这就是说人的意识有高于现实的价值追求,能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出新的改造蓝图,并用行动去实现它。所以,意识追求的创造性首先是指价值追求的创造性。教师的价值追求只有通过改造活动才能逐步变成现实,因此这一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教师价值及其大小全在于能否创造出精神价值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社会或他人提供精神服务。离开创造性谈不上教师的价值。
3.4S 教师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如果从价值的发展视角进行审视,社会历史性就是教师价值的基本特征。上述教师,价值的相对性、导向性和创造性,都蕴含着历史的印记,表现出时代的差别。教师价值的相对性本身就包含时代差异的相对性,不同时代的学生与教师构成价值关系,其价值意义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历史性即是相对性;同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学生的价值追求存在差别甚至对立,教师价值的指向不可能完全一样,价值目标必然不同,这就造成不同历史环境下教师价值导向具有时代烙印,表现出历史性。就创造性而言,不仅因不同时代教师的价值追求不同影响其创造活动的方向,还因时代不同,教师进行价值创造的能力和手段不同,这就使教师价值创造带来明显的时代性,一定价值创造总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只有在弄清了自身价值、价值实现及其特征后,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42卷第123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169页.
[5] 列宁全集[M].第20卷255页. [7] 高尔基.论文集[M]第340页.
[8] 列宁全集[M]第38卷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