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效益的增长与新会计核算模式的构建
一、经济效益范畴的实质
由于经济效益这一范畴将被本论题反复地运用,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因而必须先认识其实质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在认识方法上,一般是从实际出发,既要分析经济效益范畴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分析其现实可能性,才能认识到经济效益这一范畴的实质。
经济效益范畴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人只要是活着,就要有维持衣、食、住、行、乐等所必需的物质资料,于是生产劳动就成为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劳动创造世界的口号也由此而生。可是,就一定的历史阶段而言,被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所制约,人类能够用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总量是有限的,而人类对物质资料的欲望却是无限的,这就永恒存在着有限与无限这一对矛盾。怎样才能解决这对矛盾呢?
经济效益范畴存在的现实可能性
在现实生产劳动中,有着不同的生产者,且其生产组织、生产资料规模与效能、生产技术与工艺水平、生产过程与社会结合等,往往很不相同,其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即所形成个别价值当然就不一样。但相同产品在市场上只能按一种价值进行交换,社会所承认价值则是一样。因而任何生产者都必须力争降低个别的劳动耗费,从而取得竞争优势。这对不一样与一样的矛盾,不仅仅是现实,而且具有进行计算和比较的现实可能性。
经济效益范畴的实质
对上述经济现象中有限与无限矛盾的客观必然性,以及不一样与一样矛盾的现实可能性进行理性认识,于是就总结出了经济效益这一范畴。其实质是在合乎目的共同生产中,以最小劳动消耗量和劳动占用,取得尽可能大的使用价值量。请注意,在这一定义中,除出现前述的劳动消耗量概念外,为什么又多出劳动占用这个概念?因为生产总是不间断进行的,从而必须经常占用一定的劳动资料及货币资金等。假如劳动占用多了,虽然它不是一下子全部被消耗掉,但却意味着有些财产物资被呆滞起来,不能投入到其他生产领域。因此,生产一定成果尽可能占用较少的资金或物资,有其独立的经济意义,这也是表明经济效益优劣的重要方面。日本很早就有了无仓库工厂。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效益增长的现实意义及可能性
提出经济效益增长的现实意义
之所以现在我国提出经济效益增长的课题,这是因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的有限与无限矛盾而引起的。
先说一说新的有限问题。有人说过,通过 30多年的改革,我们得到了包括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等的改革红利。所谓政策红利,指的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通过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经济的增长,等等。
经济效益增长的现实性
为回答这一问题,按历史唯物论的原则,应先实事求是地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一下我国的经济效益状况。
从历史上看。1978 年 10 月,邓小平访日参观了日产公司在神奈川的工厂。当介绍人说到每个工人一年平均生产 94 辆汽车时,邓小平说,这要比中国排名第一的长春汽车厂,多出 93 辆。 后来,邓小平还说了中国再不改革,就会有被开除球籍这样的话。
从现实上看。也可以让数字来说话。下面之所以用 2006 年和 2007 年的数字,是因 2008 年至今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可比性较差。
三、正确认识经济效益与会计的关系,充分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济效益与会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也就是经济效益的增长离不开会计;反之,经济效益的讲求,促进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前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离不开会计;二是会计还可以能动地为经济效益增长服务。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离不开会计这个话题。
经济效益这个范畴,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来自前面所说的经济生活现实,既可以定性又可以定量。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益增长时,必根据其质的规定性,找到能表明经济效益大小或是优劣的计算和衡量方法,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否则,一切都是胸中无数。
四、经济效益的增长,要求构建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效益的计算与衡量上,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又是怎样进行物质利益分配的?对这些问题,要不要进行反思? 当然值得反思!这既有思想政治路线问❣题,又有科学与否的问题。
改革前,不承认国家、企业和职工有利益上的差别。在思想路线上认为,国家代表人民的利益,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既是国家的,也是人民的,有国才有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等。在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指导下,前面所说的企业财务效益被认为是企业经济效益唯一表现形式,并据以进行分配,即实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分配政策。这种分配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已众所น周知。
通过改革,最大进步之一是承认国家、企业和职工可以有利益上的差别;分配上除了按劳取酬外,还有按资和按技术进行分配等。但它是否就没有€问题呢?事实表明,在国家与企业、各行业和职工之间各应得多少的问题上,仍然把财务效益当成经济效益唯一的表现形式并据此进行利益分配已不适时宜,容易出现经济利益明显倾斜于一方的所谓分配不公的现象,并诱导出许多社会问题。
先看分配不公的现象。如现在所出现的、属于全民所有的国家各种矿产资源,被少数人所控制,以及因价格和利率等产生了所谓转移性效益被不合理占用就是例证。其结果是产生了茅台毛利率超九成,2013 年商业银行利润超万亿,巨大利润流入私人口袋,进而形成豪富阶层及官二代和富二代等现象。据 2014 年 7 月 25 日新浪网有关资料,标志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已达到 0.49。
再看因分配不公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上面所说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 0.4 就能引发暴动等社会矛盾的爆发。如在我国,大多数人产生了被剥削的感觉,并诱发出一种有人所说的极端℃不平衡的心态:人家住新房,我为什么住不起?人家一年好几次出国游,❥我为什么出不去?为平衡自己的心态,有很多人希望少付出而得到高收入,或是幻想一夜之间能暴富,从而使造假成风,甚至有人认为用偷抢会来得更快,使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等。这再次说明会计信息不仅有经济后果,而且有社会效应,绝对不是纯技术。
上述简要地提出了为做到经济效益的增长和进行公平、合理物质利益分配,必须构建新会计核算模式的一些思路。也许这会成为经济效益进一步增长和破解分配不公的方法之一,将为会计的发展开辟出新天地。当然,建立以经济效益增长为中心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自有难度,需要会计界共同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