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对策探寻
【摘要】在言语交际中,那些使交际没能获得满意效果的差错被称为语用失误。由于教师的忽视和教材中语用素材的缺失,小学英语课堂中语用失误现象比较普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树立语用意识,激活教材的语用功能;其次教师应当精雕细琢教学语言,注重语言的准确、地道,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最后,还应创设恰当的语境,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用失误;对策
【作者简介】张丽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61),二级教师,常州市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
语用失误是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Thomas)提出的,她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满意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通过对几十节常态课堂的观察,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和教法钻研较多,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教学却有所忽视,致使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用失误现象比较普遍,这主要表现为违反英语使用习惯、套用母语表达方式、忽视中英文化差异等。而这与教师语用知识空白、语用教学意识淡薄、教材语用素材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大量存在的语用失误已经成为制约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因此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聚焦语用,激活教材的语用功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把握目标、用好教材。
1.准确定位课堂的语用目标。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把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忽略能力、情感和文化等目标。以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2 A telephone call中的A板块为例,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锁定在掌握打电话用语上,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本课的显性情境是打电话场景,隐形情境是询问、关心病人,所以“学会得体、正确地表达对病人的关心”这一语用目标也同样重要。另外,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整体出发,树立英语的整体语用教学观,使其上下关联,互为照应,体现出学科的序列性。如在整套教材中多次出现了购物的场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出难度的提升、梯度的变化和语用的积累。
2.充分提取教材的语用信息。
小学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找到渗透语用知识及中西文化差异的切入点。以“问候”为例,整套教材中涉及问候的场景多种多样:有师生间、同学间、家人间、陌生人之间等等。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告诉学生,英美人士打招呼最常用的话语是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熟人之间会使用简洁的Hi! Hello!等。他们也喜欢用It’s a lovely day,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为话题,很少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和婚姻等涉及隐私的问题。
3♡.适时填补文本的语用空白。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4 Halloween一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这个主题十分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自己做了万圣节面具。细细研读文本后,笔者注意到教材中仅仅提到了南瓜灯、制作面具等,但对于万圣节的来历、“trick or treat”等传统游戏却没有涉及ฐ,这些信息的空白给了我们拓展的空间。因此笔者充分挖掘素材,进行了文本再构。
Step 1 Read and judge
1.Halloween is not a Chinese Festival.( )
2.Halloween comes in October 13th.( )
3.Children usually play trick or treat in Halloween.( )
通过判断,学生对万圣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师生共同整合出下面一段信息。
Halloween is a popular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on the 31st of October. Halloween means holy evening. Children like it very much. They can play trick or treat on this day.
Step 2 观看一段西方孩子如何玩Trick or treat 游戏的视频。
Step 3 Discuss:We are going to have a Halloween party.What do we need?
S1:We need some pumpkins,a knife and some candles.We can make a Jack-o-lantern.
S2:We need some apples and a basin. We can play bite the apple.
S3:We need some funny costumes.
笔者围绕万圣节这个主题,运用多种手段将万圣节中的主要活动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万圣节的文化及习俗,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和语言量,这样在最后谈论万圣节派对需要的东西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二、深化语义,透视话语的语用内涵
语言学家何自然指出:“语言表达的得体与委婉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重要。我们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谈时,要尊重其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音、词义、语法等层面上,而应该透过语言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及习俗,从而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1.拓展宽度,从平淡的话题到丰赡的文化。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话题,并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如讲到食物这个话题时,介绍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就十分必要,中国人喜欢“劝食”,可在西方文化中却并非如此,他们一般会先征求客人同意,再递上食物,有时会说Help yourself。
2.增加厚度,从熟悉的知识到陌生的风景。
任何语言或文字都是文化的缩影,教师若能将其背后所蕴藏的故事介绍给学生,就能激起他们学习这门语言的兴趣,如学生熟悉的颜色类单词,教师可以介绍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如:black tea是红茶,可是红糖却是brown sugar。人们还常用颜色喻指人的品德、情绪及对事物的看法,如:Mr White is a very white (忠实可靠)man.又如,英美人通常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此背景下,就有了“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语言表达形式。若教师能坚持长久地渗透这样的知识,学生就会受益匪浅。
3.挖掘深度,从单一的词汇到丰富的内涵。
教师在教授单词、句型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语音、语意的掌握,更要关注语用。例如: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有个女孩叫Helen Brown,学生仅仅会读这个名字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了解,Brown是其“姓”,Helen是其“名”,英语人名中的“名”在前,“姓”在后;学生还应该知道,我们可以称呼她为Miss Brown或Miss Helen Brown,但不能说Miss Helen。
三、调增语量,丰厚课堂的语用根基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来刺激和促进,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扩大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的信息面,帮助学生积累语量,丰厚语用根基。
1.雕琢教师话语,把握输入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这充分说明教育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话语。教师的课堂话语是学生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之一。因此,教师的话语要遵循真实性、互动性、逻辑性及规范性原则。笔者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当地教师就指出了一些中国小学教师最容易说错的课堂用语,如How to spell?How to say?正确的说法应该是How do you spell?How do you say?再如一些教师在扮演售货员时,经常会说Welcome to my shop!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西方国家的售货员很少这么说,他们一般会用Hello,how are you?来问候及招呼顾客。
2.善用地道语料,丰富输出形式。
儿童在学习语言时,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地道的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选择一些难度适宜的绘本,如:童趣盎然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Three Pigs》等;温情动人的《The Giving Tree》《The Runaway Bunny》《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等;奇思妙想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等。这些绘本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帮助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更灵活地使用语言。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英语影视作品,如:《灰姑娘》《狮子王》《音乐之声》等。在学生看完《音乐之声》后,还可以让学生将中西方父子的相处方式作对比,指导学生讨论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还可以开展电影配音、表演电影中的片段等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
3.注入时事元素,更新语言内容。
4.指导交际策略,提℉升交流的品质。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笔者组织学生组建英语俱乐部,扮演不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主要了解对方的姓名、国籍、语言等个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话缺乏逻辑性,问题跳跃;有的学生违背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打招呼时给人唐突僵硬的感觉;还有学生问的问题涉及对方隐私,出现了语用失误。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及时调整,在接下来的一节课上,加入了talking skills(谈话小技巧),如:谈话时要先介绍自己,再询问别人的姓名;要有恰当的体态语,如握手、拥抱等;要学会赞美并有礼貌地结束谈话。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技巧,交流也更加得体、自然了。
四、创设语境,催生学生的语用能力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英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要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实践语言的环境,为ฒ学生构建言语交流的语域场。
1.回归生活语境。
在教完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3 Asking the way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When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red,what should you do?学生们议论纷纷,有学生很快想到了“stop”一词。随后通过讨论,大家知道了“Red light stop.Green light go.Yellow light wait.”等交通规则。这时笔者说道:“When you are in Australia,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s because the traffic keeps to the left.”。英语和生活之间本就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英语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英语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从而使英语从应试英语、课堂英语走向生活英语。
2.融入文化语境。
英语专家胡文仲教授在《文化与交际》一书中指出:“语言与文化有密切关系,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因此,笔者会经常在小练习中加上一些“文化类”的考题来考一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In England,people usually on a bus or a train.A.look at others B.talk loudly C.read books and newspapers 借助这道题,我会给学生讲解西方的社会文化,帮助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以便日后能和西方人得体地交流。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语言学习者能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该语言。因此,教师应避免机械的检测,而应将语言知识与语言功能相结合,让学生语用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
3.营造意义语境。
《课标》倡导要借助语境来进行英语教学。语言运用须依托于一定的语言情境,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这样的情境学习,并使学生在这种学习中学会“用语言”。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适用性的情境,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告别“明知故问”“生搬硬套”的“伪交流”现象。笔者曾听过一节六年级的阅读课,上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明白“English afternoon tea”和“Chinese tea”的区别,直接在课堂上用茶包、牛奶、方糖调配了一杯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并邀请学生品尝,从而帮助学生直观立体地形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注。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英语语用能力,选择科学的语言实践方法,那么课堂中的语用失误现象一定会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