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观念的再认识

时间:2025-01-13 05:49:2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原始灵魂观念;心灵;二元论;语言学

【论文摘要】:心灵观念起源于原始人解释梦境等现象的需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猜测的结果对后来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在实践、研究中造成根深蒂固的影响--认为人身上存在着独立的实体--心灵。这种将统一的人截然二分的原始观念,造成了哲学史上"二元论"长期占据实质的主导地位。当代分析哲学的兴起,从语言学角度的分析使人们逐渐认清心灵的真面目,心灵观念的再认识就显得尤其重要。

奥古斯丁曾说过,时间是什么?你不问,他还知道,你一问,他却困惑。关于"时间"的奥古斯丁式的回答,也同样适宜于"心灵"。我们时常谈论心灵,但真要反躬自问,什么是心灵?恐怕同样会陷入奥式迷茫之中。其实,以往我们对于心灵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和认识,大多数理论和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常识性的本体论承诺上的:世界上除了物理实在和属性之外,还有心理实在和属性。正是由于基础的、方向性上的错误,导致诸多哲学问题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心灵的起源:原始思维

原始人是能够思维的,但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还处于文化水平低级发展阶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生物学现象深感迷惑。第一,活着的能说话能行动的人和死亡的人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清醒、睡眠、梦、疾病、死亡等状态的发生?第★二,那些在梦和幻觉中出现的人形又是什么?原始人的这种好奇心和原始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大概初步作出这样一个明显的结论,"即每个人都有两种东西属于他们所有,这就是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幻象。这两类现象显然都处于与身体的密切联系中:生命使身体能够感觉、思想和行动,幻象则是身体的映象或者它的第二个'我'。不管是生命还是幻象,都同样被感知成与身体分离开的东西,生命被感知成能够从无感觉或者死的躯体里脱离出来走掉,而幻象则被感知成能够向远离这个身体的人们现形。"这不过是生命与幻象的合并。原始灵魂观念认为,"灵魂是一种稀薄的没有实体的人形,本质上是一种气息、薄墨或影子;灵魂是它使之生的那个个体中的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独立地占有它的从前或现在的肉体拥有者的个人意识和意志;它能够离开身体很远,并且还能突然表现物质力量,特别是能够作为一个脱离了身体的、与身体在外貌上相象的幻象而出现在睡着或醒着的人们面前;她能够在这个身体死后继续存在并在人们面前出现;它能够钻进其他人、动物甚至物品的体中,控制着它们,在它们里面行动……"并且,原始人认为人的灵魂不只一个。基于他们的理性认识尚不发达,他们还没有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统一的灵魂观念。托列斯海峡的土著人认为,马利(mari)的一部分在人死后就离开了,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留下,直到她被吓走为止。在北美,灵魂由复数组成被看成是个定则。某些希达查人认为一个个体有四个灵魂,并以此观念解释逐渐死亡的过程。例如,当意识还未消失时,四肢冷却了。他们认为这是因为四个灵魂是在逐个离开的。达科他人(Dacotans)认为人有四个灵魂:肉体的灵魂,与肉体同死;永远留在身体或留在身体近旁的灵魂;对肉体的行为负责的灵魂;永远留在死者的一小束头发附近的灵魂。

由于原始人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想象、猜测等为特征,不知道也不可能去自觉地把握事物的性质与本质,因此他们也没有自觉地说明灵魂的性质与本质,即不知道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去说明灵魂究竟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没有阐明灵魂区别于肉体和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原始人的这种直观的猜测、想象,必然地影响着后来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的思考。

二、传统哲学对心灵的探讨

在传统的心灵哲学研究中,我们的探索是从"心灵是什么"、"具有什么本质"这样的"苏格拉底式问题"出发的。其实,以这种方式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就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的:心灵是存在的。而在当今"分析的时代",这种研究方式遭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质疑。心灵或灵魂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传统哲学的庞大体系将得以保存并发扬广大;如果不存在,那么以往对"心灵"所作的全部研究将面临着颠覆性的危机。伴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前沿科学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心灵哲学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在当代所谓的"本体论变革"的呼吁声中,其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哲学家通常都把灵魂或心灵看作是一种实体。但对这种实体的本质却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如米利都学派),认为灵魂像其他事物一样是由物质性本原(气、水、火、原子等)构成的;一是二元论的(如柏拉图),认为人的存在分为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他认为具有认识能力ย的灵魂只有摆脱肉体的困扰才能最好地思维。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心灵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从对实体的构成本质转到了对心理的作用、关系的探讨。人的灵魂是由知觉、统觉、想象、一记忆、愉快和痛苦、欲望和厌恶以及理性思维等精神职能因素构成的。因此,它不是实体,而是一组功能、能力或属性的组合,"灵魂之于身体,犹如砍劈之于斧头",斧头的砍劈功能必须靠身体的动作表现。就心理的作用过程而言,心灵就像一块蜡,它对外物的反映,就像图章戒指在蜡块上留下的印痕。 "

中世纪神学家的灵魂观带有典型的宗教色彩,大多承认灵魂的实体性。如奥古斯丁认为," シ灵魂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有规定性的实体,是由理性武装起来的用以主宰肉体的实体。"他强调灵魂之于肉体的先在性,他认为,人是"一个随意使用肉体的灵魂。"即理性灵魂是人的本质,但它作为人的本质,是相对于肉体的作用而言的。灵魂与肉体的实体性跟上帝相比都是不完满的,处于缺乏状态。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也正是由于它们各自的缺乏。他不再像柏拉图那样,将肉体视作灵魂的坟墓,而是看作灵魂的运动场所。

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心灵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笛卡尔一方面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实体,前者能思维而无广延,后者有广延而不能思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心灵"与肉体在实质上又是联系着的",而且心灵可以自由地决定身体运动,肉体对外物的感受又会为心灵所觉察,心灵通过肉体有情绪的变化。既然心灵是无广延的实体,它又怎么能与有广延的身体发生关系呢?无广延的心灵怎么能支配有广延的肉体的运动呢?有广延的肉体的感觉怎么能传到无广延的心灵呢?要么心灵与身体在性质上没有根本区别,否则就不可能发生交感;要么心灵与身体根本不可能有联系、发生交感,否则两者在性质上就没有根本区别。笛卡尔在心身关系上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二元论与交感论的矛盾。

综上所述,从古希腊到近代,不管是柏拉图的轻视肉体、重视灵魂,灵魂只有在摆脱肉体后才能最好地进行思维,还是奥古斯丁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以成就灵魂的事业,还是笛卡儿的身心交感说,无一不透露着大多数哲学家心底的"二元论"。 这种潜藏在哲学家心底不知不觉地发挥作用的"二元论"的根源于原始灵魂观念:当原始人解释梦的存在时,统一的人就被截然劈成两半了。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心理、意识、精神)两部分构成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躯体和一个心灵,躯体和心灵被套在一起,而且在躯体死后,心灵仍继续存在并依然发挥作用。因此,尽管大多数反二元论的哲学家,或在许多问题上都坚持唯物主义因而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摆脱二元论的纠缠,在看待人及其心灵时,其实仍是二元论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著名哲学家赖尔、维特根斯坦和奎因(W.Quine)等人认为,二元论是自古以来的"权威的学说"。罗蒂指出:"每个人都总知道怎样把世界分为心的部分和物的部分,这一区分是常识性的和直观性的。"

三、心灵究竟是什么?

当代心灵哲学呼吁研究方式的转向的要求似乎可以用这么一个例子来阐述其必然性: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遥远的国度里,一个民族深切关心着戈肖克问题,尽管没有人知道戈肖克是什么,但每个人都赞同他( 她或它)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最有头脑的人都献身于戈肖克事业,但始终没有人找到答案,就在人们认为似乎已经陷入了毫无希望的绝境时,终于有个人这样假设:戈肖克仅仅是个名词而已,除了词语之外一无所有。由此看来,或许"心灵"的问题以及心身问题之所以长期困扰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向出了差错,以致研究的结果往往和研究的初衷南辕北辙。

当代分析哲学大师维特根斯坦和J.杰恩斯等人对心理语言形成过程和本质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他们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当代的♛心灵本体论变革的潮流。杰恩斯认为,意识、思想后于语言,完全是由语言的运用所虚构或杜撰出来的,是物理世界一种虚幻的类似物;人在创制和使用心理语言时,并没有什么真实的事件和过程要表达。从语言的具体内容看,人类语言指称对象或表示对象的方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语言到心理语言的发展♋过程。人类最初的词语都是关于可见可触、直接具体、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甚至直到文字产生以后,都很少见到表示复杂、抽象的性质以及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词语。心理语言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形成:一是表示实体的心理语言借助推论从相应的物理语言转化而来,二是隐喻和类推。灵魂观念的产生则是这两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杰恩斯所说:"我们用来指称心理事件的每一词语都是行为世界中的某种东西的隐喻和对应词。我们用来描述真实空间中的物理行为的形容词通过类推变成了描述心灵空间中的心理行为的对应词。"杰恩斯通过追溯心理语言的起源,得出了如下结论:心理语言是借助于隐喻、类比从物理语言中转化产生的;心灵是真实世界的类似物;心理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心灵是人们在解释的需要中产生的,并不存在独立的心灵实体。我们常说的"心灵"是一种解释上的设想,因为说人有心理实在并没有增加世界的物理内容。既然如此,它就不能进入物理事件的因果关系网络中。这种对心灵的一种解释上的设想,就像是我们为了描述某一空间区域会借助某种坐标系统一样。而这个被借助的系统并不存在,只是我们的解释离不开这个虚构的解释项。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杨魁. 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看人类认识观和思维观的早期萌芽[J]. 甘肃社会科学, 1995

.

[4] 殷筱, 高新民. 从心理语言的种系发生看原始灵魂观念的生成[J]. 长江大学学报, 2007

.

[5] 刘占峰, 高新民. 心灵观念的语言学之源--兼评杰恩斯关于心理语言的"古生物学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 2007

.

[6] 高新民, 储昭华. 心灵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7] 高新民. 人心与人生[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8] 高新民, 刘占峰. 心灵的解构--心灵哲学本体论变革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