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好莱坞电影的童趣化倾向
电影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是社会人生的反映。电影产业发展到今天,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趣化倾向始终伴随在电影漫长发展变化的左右。何谓童趣化呢?本文所指的是电影中的童趣化表现,即电影中儿童天性的体现。电影中的童趣化既表现在儿童电影中,也表现在神话科幻题材电影以及其他非儿童电影中。
一、好莱坞电影童趣化的具体表现
儿童电影中的童趣化表现
首先看儿童电影中的童趣化表现。美国出版的《电影术语词汇》中对儿童电影有这样的解释:具有专为吸引儿童及供儿童娱乐的内容及处理手法的故事片。在好莱坞,儿童电影一向是电影大工厂里最得意的产品类型之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工业大萧条时期,童星秀兰邓波尔便以她天真无邪的微笑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带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无尽的欢乐。好莱坞片商们深知:孩子们的钱最好挣了。况且,孩子们看电影总有大人作陪,如此捆绑销售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从《绿野仙踪》、《爱丽斯漫游奇境》到《小飞侠彼得-潘》,一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的儿童电影发展以其多样的类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受全世界孩子乃至大人们的喜爱。
非儿童电影中童趣化元素的体现
非儿童电影中也不乏童趣化的身影。比如《超人》、《蜘蛛狭》、《剪刀手爱德华》、《阿凡达》等。在蜘蛛狭飞檐走壁的时候;在超人振臂一飞,冲向危难中心的一瞬;在爱德华抬起剪刀手轻抚女主角脸颊,清澈双眸闪动的时刻;ภ在阿凡达的奇幻世界中徜徉过后;所有人的心都振动了,不因为精彩的打斗,不因为宏大的特级场面,也不因为惊艳的女主角,而是一种这样的心情:刚破壳的小鸡顶着它黄色的小绒毛冲你眨了眨眼,那一刻,心被融化了,不由自主地想用尽全身的力量去保护它。这样的电影和有着这样细节的电影不胜枚举,看完《哈利波特》系列,闭上眼睛浮现的电影情节一定有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骑着扫帚满天飞,或者以奇异的力量与法术与种种魔怪拼杀搏斗的场景。众多的实例证明,现今好莱坞电影童趣化倾向愈发明显。
二、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的传播效果
传播出去的信息受到了关注、留下了记忆、改变了态度、导致了个人或社会的某种行为的变化。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传播效果。电影一方面拷问历史、直面现实,有哲学的思辨、人性的挖掘、想象的飞扬;另一方面,又通过到位的表演、精湛的后期制作把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视觉化地传达出来,让受众在享受高科技的视听艺术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创作者的思想。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传播效果如下: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丰富活跃了大众生活
有人说电影是最好减压方式之一,用不着专业的欣赏水平,只需把自己投入进去,尽情享受。看看一群动物之间的搞笑故事《战鸽总动员》,一只让人笑破肚皮的聪明懒猫《加菲猫》,亦或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宝贝计划》。童趣化电影给快节奏的生活增添了一味调味剂,所有的道理都在捧腹的情节中,以一种平易而不造作的方式讲述出来。童趣化的儿童电影得到的不仅仅是消费层面的感官满足,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的自身发展都饱含深远的意义。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使受众找到共鸣
回想我们的童年,那时我们不谙世事,没有什么大的欲望,也不会有什么巨大的失望。从受众心理上分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趣化让我们找到了共鸣,渴望回归童真的共鸣,现在已经或多或少沾染了尘世浮尘的我们都保有一份渴望回归童真的心。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迎合了受众的这一心理,使受众找到了共鸣。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净化了你我的心灵
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给我们带来了由衷的欢乐,留下了恬淡的美好。一眼清泉洗刷了我们的心灵,太纯净的它让我们这些被复ญ杂世界驯化的人感到温暖、纯净、高尚、悲悯。在一个没有工作学习的闲适午后,看完一部《剪刀手爱德华》这样的电影,手捧一杯清茶,轻声自问,这是生活的本貌吗?人的本色是纯净的,生活的本色是简单快乐的不是吗?我们从心底期盼自由、无畏、快乐、纯净、希望也许我们单凭一己之力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们能做的是放飞心灵,享受每一天,享受此时此刻,把对真善美永不停歇的追求放在心底深处。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拉近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通过人物和观众身份、生活范围的统一,创造电影叙事的现实感和逼真感,来增加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拉近大人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们可以在童趣化电影中找到欢乐,大人们也可以在童趣化电影中找到自己以前的影子。无论你是什么职业身份,身处何种年龄阶段,都可以陶醉其中,在童趣的长廊里尽情徜徉。更重要的是童趣化的好莱坞电影使我们感受到了爱,家庭成员之间,爱人朋友之间的人间真爱。《哈利波特》中的小哈利虽然父母早逝,但父母的爱却一直伴他左右,在哈利将要开始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学习时收到了父母留给他的包裹,在他与伏地魔决战的危急时刻,是母亲给予他力量,哈利得以最终战胜恶魔,赢得生命和胜利。童趣化电影架起了一座成年人与孩子沟通的桥梁。
三、好莱坞电影童趣化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无论是商业上还是文化传播上,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好莱坞电影中的童趣元素一向被市场看好,犹如一眼取⌘之不尽的甘泉,甘甜入心,延绵流长。当年的《小鬼当家》一问世便产生轰动效应,赢得了全球小朋友和成年人的喜爱,至今仍广为流传,而且仅《小鬼当家》一部影片就获得了2.8 亿美元的票房。同为好莱坞童趣化电影的《狮子王》累计票房达到 7.5 亿美元,另外 VCD 还有 5800 万美元的销售成绩中国的同类型电影与之相较,文化传播范围小,影响力弱,票房收入微薄,各方面差距巨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应当✿如何应对?
中国儿童电影在创作资源上要扬长避短
中国儿童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相较,创作资源上的差异突出而明显。创作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资金,第二是市场。
儿童电影资金短缺问题明显,《爱-在路上》全部投资才两百万元,没有一分钱去做宣传,资金投入上的差距直接导致儿童电影越来越少,有些电影导演甚至把拍儿童电影比作搞慈善事业。
再谈市场,儿童电影还有没有市场?如果仔细地算一笔账,会有惊人的发现。我国有 23450 万少年儿童,如果每个孩子每个月看一场电影,票房就能达到 30亿元,除去制片方的分成,还有近 10 亿元,分摊到每部影片,就意味着 7000多万元的利润。如此说来,儿童电影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只是还未被完全开掘出来,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生产的儿童电影大都投资少,低成本的直接结果是创作队伍的流失,比如冯小宁、尹力这些以儿童电影起家的导演,成名后的创作中儿童电影却是空白。而在儿童电影中本来就是一片绿叶的成人角色,更是难以找到熟悉的明星加盟。一直为儿童电影奔走呼喊的艺术家于兰在积极呼吁能够像刚建立的校园院线一样,建立儿童电影院线,让儿童电影能够有规模放映的阵地。如果市场能够走出接纳儿童电影的第一步,儿童电影以市场的需要为目标,以市场的接纳为动力,做出孩子和家长都喜欢的电影,真正赢得市场效益,再以市场效益为继续儿童电影坚实的资金基础,再继续好的儿童影片。进入这样一个良性循环,才是儿童电影的一条出路。
中国儿童电影要注重儿童视角的表现手法
现在的中国儿童电影似乎走向两个极端,要不是只有 3 岁小孩看的幼稚幼儿片,要不就是小大人片。好莱坞童趣化电影就很好地把儿童本位意识与成人化趋势统一起来,中国儿童电影要在表现手法上注重儿童视角,努力使儿童自我本位意识和儿童随年龄增长逐渐成人化趋势统一。以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做到儿童世界和成人空间的统一交融才是出路。什么样的儿童电影才是成功的呢?拥有《小鞋子》等一大批蜚声国际的儿童电影作品、善拍儿童电影的伊朗导演给出了最简单的答案:用最朴素最单纯的电影语言表达最深刻人生突出童趣,突出天真,重在表现孩子们的天性,完完全全采用儿童视角。
中国非儿童电影中应适当加入童趣元素
中国的ฐ非儿童电影中缺少童趣元素,使电影看上去冷冰冰,提不起观众的兴趣。拿国产影片《情人结》和经典的《罗马假日》作个比较,赫本清纯简单,自由快乐的人物形象和她孩童般的纯真笑脸永远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间,而前者老套深沉的人物面孔加上重心机讲谋略的看似复杂其实已经模式化的情节,丝毫不见单纯的快乐。国产非儿童影片中也有童趣化元素运用得当,取得成功的,如《孔雀》、《花腰新娘》。在女主角骑着自行车,后面带着硕大的降落伞向前飞驰时,我们看见了她娃娃脸上漾起了灿烂的微笑。在花腰新娘甩了甩头发,纵身跃入湖中的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中国电影童趣化元素的能量。
在中国文艺百花园中,电影中的童趣化元素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在自己的角落里,等待绽开的机会。因为弱小,它常常被人忽视;因为清淡,它常常留不住目光。然而,如果给它更多的关爱,它也会迎来绚丽多彩的春天。
中国电影要摆正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首先得承认差距。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较,在不少方面存在着差距,有投入上的差距,受众存在差别。但是,摆正电影的创作观念和价值取向是我们最迫切需要做的。
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提高中国电影质量上,目前做不到大投入,就不要去追求好莱坞式的电脑特技,而可以在题材上多下功夫,编剧和导演们应该勇于尝试,在创作中适应新时代的精神需求,体现复杂多元的人类社会文明,展示人物追求自由,实现自我,独特的个性,抓住闪光的童趣感动,使作品将更加丰富、个性、有想象力、节奏明快、有青春朝气。
四、结语
好莱坞电影的童趣化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时在商业上和文化传播上取得了成功。中国电影与之相较,在不少方面存在着差距,但是缩小电影文化品格上的差距可能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的献词里写道: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小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住这类事情能够的又有几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