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摘 要: 作者从美育不同于一般美学理论和一般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把握美育的特殊规律和要求,以高等师范教育为美育实践对象,探究美育在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并结合高等师范中文专业教育,探究具体的内容、运用方法等。
关键词: 美育 高等师范ღ教育 中文专业 实施建议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关美学价值的理念大概如此。虽然美育的价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实施却并没有真正到位。
高等院校是人类文化摇篮,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ว大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等问题,原因多为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领导体制缺失、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匮乏等。这首先反映出人们对于高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但是往往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无处不在。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这种大美育观将美育视为整个教育的一种境界,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使教育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大美育观是在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美育观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事情,大美育观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高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应加强美育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高校师范教育,对美育更有着特 ☹殊的要求,因为它是教师的摇篮。
(一)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者的素质。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等功利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给广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有体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
高等师范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将大多从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很多高校教育者有着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了,因为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突出表现在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功利化,如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时尚赶潮流;一部分同学把所有的精力和学习热情都投入到各种考级、考证上,功利思想严重,完全忽略自身精神品位的提升,成了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本应处于风华正茂年代的大学生,却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的一生发展中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极易习久成性,如果教育不当,则会荒废一生。
因此,做好美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会直接影响那些接受高等师范教育的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更多的基础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从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有助于扩大美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范畴,提高更多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美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美育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趋势促进了对美育实践形式的探索,对美育的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国的美育研究较为繁荣,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类高校成为国内美育研究的主阵地,其他各种文学艺术类教育培训也或多或少涉及美育内容。除专门研究美育理论外,其余涉及美育内容的多散见于各种文学艺术类教育学习中。国外的美育多实践于文学艺术类教育学习中,并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究美育,在生活中拓展其实践形式。把握美育与高等师范教育的内在联系,不同于一般美学理论和一般教育学理论,可拓展美育研究、实践的范畴,充实美学理论,提高更多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
三、实施建议和思考(以中文专业为例)
美育价值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但美育的地位和实施仍然很薄弱,我以中文专业为例,谈谈建议和思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很多人以为美育是美学、艺术等专业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只需负责传授专业的知识或技能。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事实上,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如数学学科中的和谐美,历史学科中的遗迹美、悲壮美,建筑学中的建筑美,等等,所有的课程都与美育相关。因此,在高校智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掘各门学科教学中蕴含的美的因素,主动将美育渗入到学校教育的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
以中文专业为例,在中文系的各门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很多。语言类学科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透过每个词语都能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类课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直接呈献给学生的是一篇篇真正的艺术品,是美育的最好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艺术家们对生命意蕴的追问和体悟,结合这些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渗入到教学中,就赋予了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能真正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只注意讲解和翻译,无视其人文价值,完全将技能和审美相分离,这是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二)在技能训练中融入美育。
师范类教育除了要传授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教授教学技能。教学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技能课教学及课外的技能训练中融入美育,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至关重要。
教学既是技能又是艺术,是教学规律和审美的高度结合,要将美学基本知识和美育及教学实践融合起来,在师范教育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树立起美育意识,带着强烈的美育意识走进课堂。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教师就是培育花朵的园丁,他们的美育意识会对将来的基础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学基本原理的传授,在具体的教学技能指导中,要帮助他们注意教学语言、教态、板书设计及课堂组织的审美训练,强化基本技能,提高教学素质ツ。
(三)在管理工作中践行美育。
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指学校通过物质的、组织制度的、校风教风等校园管理文化氛围,以内隐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的非学术影响。
在显性课程的实施环节,课程实施主体是教师,即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美育导向型隐性课程完全是环境学习过程,整个学习过程是通过周围环境以无言的方式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要求将美育渗入校园文化管理中。对于中文师范教育管理而言,除了要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以感情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经典诗歌诵读、征文比赛等。
四、结语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只有加强高等师范教育的美育功能,才能培养出全面高素质教师人才,这是基础教育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呼唤,也是未来教育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漆书青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4]曾繁仁.美育十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5][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6]赵伶俐.审美化教学原理与实践[J].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7]曾繁仁.审美教育现代性新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1).
[8]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