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
论文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有重要启发。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也应该做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继续教育要回归生活,培养富有个性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对教师的培养要教、学、做合一,培养教师有创造性,教师要在学中做、做中学,学用结合,积极创新,构建属于教师幸福的“生活教育”,以此来惠及学生和教育。
论文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师继续教育;启发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方面分别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角度出发阐述生活教育理论,是创造性的、不断发展前进的理论,其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对教师继续教育有重要启发。生活教育能启发教师转变生活观念,将教学、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幸福地生活、学习和从教。它能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1.教师继续教育要与生活结合
陶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强调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义在于改造生活。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教育。这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有三:一是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与教育教学生活结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其内容应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能脱离实际。要根据教师的不同需求施以不同的教育,不ღ能搞大一统。二是继续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既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又要掌握大量的非专业知识,才能满足现代孩子的求知需求。对教师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继续教育。现代信息社会的一切,如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话以及电脑等,都极大地丰富了教师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汲取丰富知识。三是继续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现代教师忙于工作,使他们生活圈子变窄,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变少,因此,社会应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能更多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参观交流、论坛、团体旅游、参加音乐会、参观博物馆、欣赏画展等有益的实践活动都能丰富教师的阅历,扩大眼界,提升教师的内涵。知识来源于实践,只有这样教师的知识才不会枯竭。教师本人也应该意识到社会知识对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将自身的继续教育融入生活,成为知识全面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
2.继续教育内容要趋向丰富和综合
继续教育内容要随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是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最精辟的解释。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的意义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教育要真正扎根于生活,就必须与现实生活场景发生关联。“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时代性,要随生活变化而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必须是鲜活的,是随生活发展而不断更新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都可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
继续教育内容应趋向综合,以重视教师的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为核心,扩展到教师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社交、身体素质等各个层面。新时代的教师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教师,是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乐观向上、心胸宽广、身心健全的全能型教师。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既能做好教育工作又能享受现代化文明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无论对于社会、个人还是教育本身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继续教育的持续性需要不竭的动力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是持续不断的过程,是与教师职业共始终的教育。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往往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职业倦怠、精유力下降,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教师会对继续学习产生倦怠心理。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激励模式单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参训与否和评定职称挂钩,从而使评定职称成为教师参训的唯一动机。此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参训态度和学习行为,更为重要的是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后继学习,一旦职称到手,便再也没有提高自身的动力。要想保持这种持续性,就要将继续教育融入生活,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使教师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快乐生活,二者不可分割。将学习生活相融合,生活的快乐是继续教育不竭的动力。
二、“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社会即学校”既指“以社会为学校”,学校生活要引入社会生活的因素,使学校生活接近社会生活;又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要求对社会进行改造,使社会成为一所大学校,使社会具有学校的功能。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的塑造工程有利于教育发展,从长远看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
1.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个性化的过程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中传统教育意识和行为严重地束缚教师的教育个性,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方法单
一、缺乏灵活性、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教师个性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必须培养教师的教育个性。因为只有教师具备了教育个性,才能让“鹰”高飞,让“鹿”猛跑。个性化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社会的创新都呼唤具有教育个性的教师。新课改理念明确提出,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个性。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学生,最终必须通过教师的教育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过程来实现。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摆脱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消极影响,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教育角色和价值取向,把发展自己的教育个性和教育的创造性作为努力的方向。正如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继续教育培养的是富有个性的、对社会有用的教师,而不是培养出一批模式化的教师。要使教师富有个性,必须尊重教师的需求,满足教师的发展兴趣,给予教师自由选择权,做到继续教育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评价机制合理。 "
2.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社会化的工程
教师是社会的教师,不能独立于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社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新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多角度、高层次的,因此教师除了提高与自身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自我,促进自身个性的自由发展,最终达到教师职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统一。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教师,而不仅仅是为学校。教师担当着国家教育质量的重担,社会责任重大。因此,继续教育培养的教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管理意识、敬业意识。这些意£识是在对教师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继续教育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对教师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要从多角度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师。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的爱国热情和敬业情感,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发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教师继续教育有重要启发。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在不断地创新和完善,但仍存在缺陷。如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注入式为主,教师主要是听众;教师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机会少,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不高。教师继续教育应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使枯燥乏味的继续教育变成“活”的继续教育,充满活力和趣味。
1.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做合一”
“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教育产生力量:“教育是一种行动”。“唯有从行动上得来的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教师继续教育中也应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为了鼓励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应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应纳入经验分享、案例ก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合作探究是教师学习的较好方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向培训者学习,还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有益的经验,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共同学习去寻求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方式上,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接受性、指导性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一些新的方式,如操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菜单式学习等,[3]侧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2.“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生活教育的理念是使教育生活化,这是对学生人性的尊重。“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人性化的具体体现。继续教育也应该考虑教师的特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有很少的自主权,一直处在被动地位,这压抑了教师的人性自由,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教育自由权。近年来,随着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和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开始引起人们反思,教师培训不仅是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从培训中获取的经验不仅能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应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培训应从制造“教书匠”的活动转变为培养“研究者”的活动,有效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使教师在培训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创造者。这种人性化的目标定位有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教师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3.“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唤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做合一”思想能唤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做合一”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主张“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受教的地位转变到自觉主动学习的地位。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打造“生活课堂”。继续教育中不仅要对参训教师的教学实行“教、学、做合一”,而且要将这种思想铭刻到每位教师的头脑中,由教师将“教、学、做合一”贯彻到整个教育中。学校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保障。学校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可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等活动课程,初步建立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以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立体课程结构体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用它来指导教师继续教育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会教师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把这种观念内化到教育教学中,给孩子一种快乐的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