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央苏区的高等教育
"
[论文摘要]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苏区对高级干部的需求日益增长,高等教育由此萌生。在办学过程中,中央苏区创办了一系列高等学校,并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点。高等教育的举办,使中央苏区汇聚了大批教育专家,为中国共产党举办高等教育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为中国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量人才,中央苏区的高等教育成了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论文关键词]中央苏区 高等教育 干部教育
将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一贯方针。高等教育对提高干部素质尤为重要,因此备受中国共产党重视,在大革命时期即办有湖南自修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等学校。土地革命开始后,中央苏区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心区域,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一批能领导革命斗争的高级干部,才能担负起建设中央苏区的重任。高等教育是培养革命根据地高级干部的主要途径,对中央苏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因而举办高等教育就成了中央苏区的当务之急。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举办,开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先河,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一、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实践
中央苏区建立以后,围绕着苏区各项建设需要成千上万的各行业高级干部。以往所办的各种训练班规模过小,师资力量无法集中,教学计划和学习方式不能统一,难以培养数量如此多的高级干部,高等学校的建设为此提上了中央苏区的议事日程。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二)国立沈泽民苏维埃大学
(三)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
红军大学是中央苏区最著名和规模最大的红军军事学校。1933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散扩编,其中上级班和高级班被改编为红军大学以培养军政素质较为全面的高级军事干部。1933年冬,红军大学正式开学,共产国际代表李德兼任顾问,何长工、周昆、张宗逊和彭雪枫先后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为纪念对中国革命有贡献的苏联友人郝西史,红军大学又正式命名为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红军大学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学府,开始时设有高级军事科、上级军事科、上级政治科、参谋科,后来又增设后勤科和防空科,附设有教导队、高射队和测绘队。红军大学的学员来源,主要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政治部以命令的形式从各革命根据地抽调。高级军事科由军以上干部组成,上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参谋科和后勤科则由师团级干部组成,后期也招收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营以上干部。这个学校的办学原则是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除教学以外,着重总结作战经ม验和进行军事训练。红军大学的学习时间一般为八个月,先后举办了三期。1934年10月,已经到校报到但未开学的第四期学员和教职员工被编入中央红军干部团参加长征,办学历程暂告一段落。 "
<>
二、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
中央苏区地处内陆不发达地区,加之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包围,经济和文化极其落后,仿照传统的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办学并不可行。在如此艰巨的环境中发展高等教育无章可循,只能发挥自身智慧创造性地进行办学。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中央苏区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点。
(一)从实际出发安排教学内容
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不同学校根据自身任务和性质开设了不同的课程。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以学习党与政府各项建设的理论、经验及工人运动方法为主,开设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建设和工人运动等课程。苏维埃大学开设有苏维埃工作的理论、实际问题和实习三项课程,红军大学的教育训练内容则包括有政治教育、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文化教育三个方面。除此以外,各校还随着党和苏维埃的各项方针政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建设的变化不断调整充实教学内容,并开设相关讲座或组织学生到其他单位听学术报告。当时各校开设的学术讲座或报告相当丰富,毛泽东讲《苏维埃建设》、朱德讲《游击€战争》、周恩来讲《国际国内形势》、董必武讲《巴黎公社》、唐开元讲《劳动法》、博古讲《目前红军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针对性强、教学内容切合实际,因而受到各方高度好评。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央苏区高等教育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致力于培养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干部人才,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密切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联系,中央苏区高等教育要求所学即所用。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和苏维埃大学经常派人参加中央苏区的各项大型突击任务,红军大学则派人参加在前线的战斗指挥工作。各校经常和工作一线进行交流,可以随时了解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将收集到的经验和材料更好地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的途径和手段,使教学更具活力和现实性。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为中央苏区各项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实践证明,只有实施这样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又不缺乏革命实践素养的高级人才。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为保证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干部具有为革命事业服务的决心,无论是党校类型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抑或普通大学类型的苏维埃大学、还是军校类型的红军大学,都非常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等教育人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各校课程设置的首要位置,以马列主义和时事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课程一直是各校主干课程,相关的政治类学术讲座也常常开设。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渗透于各校课程和学术讲座中,大大提高了广大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以锻炼革命意志,使之成长为无产阶级高级干部,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生产劳动,大大增强了学员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坚定了学员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
三、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影响
与正规的高等教育相比,中央苏区创办的高等学校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 “一切苏维埃工作完全服从于革 ﭢ命战争的需要”使中央苏区各高等学校以大规模培养干部为目标,修业期限和课程设置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从严格的意义上界定,中央苏区创办的这些高等学校离正规的高等学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中央苏区的高等教育乃适应革命形势发展而诞生,对革命根据地乃至新中国的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为革命根据地高等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中央苏区兴办的高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新型高等教育实践的开端ผ。高等教育是中央苏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等级,其发展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即使在生存与发展极端困难的处境之中,中国共产党也没有放弃对新型高等教育的追求。中央苏区高等教育创办与发展了一批新型高等学校,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虽然这些高等学校未能建设成为ป现代化的大学,但它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强调教育为实际工作服务、提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既为革命根据地兴办高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的经验,又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环境中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共产党从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办学,使这些高等学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为革命根据地发展新型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参考对象。
(二)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为革命根据地各行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由于中央苏区领导集体的重视,高等教育在中央苏区得以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更为重要的是,中央苏区高等教育凝聚和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他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学术研究,在工作中历练了自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坚持共产主义理论的高级干部,推动了中央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高级干部的培养,大大缓解了中央苏区高级干部缺乏的困境。在中央苏区各行各业的突击建设当中,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和红军大学都曾大规模派出学员帮助完成工作。中央苏区高等教育事业举办的时间并不长,却为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党、团、苏维埃、工会和军事干部。他们当中的许多学员,在革命根据地斗争中逐步成长各个行业的高级干部或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学员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央苏区高等教育是苏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乃至新中国各行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