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热情空前高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推广汉语文化的桥梁,在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词汇教学,现代汉语词汇浩如烟海,只可能是有选择、有侧重地将那些最具代表性的,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词汇教授给留学生。惯用语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 因其生动性、灵活性、口语色彩浓重等特点,一直都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所在,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也同样是因为惯用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它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留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偏误,给汉语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
一、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偏误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性偏误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附着在本民族的文化之上,✘汉语惯用语也不例外,它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之间的语言文化产生了很大不同,因此导致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时很难去理解那些与其母语无法一一对应的语料。比如一些惯用语,它们取自中国古典小说或者民间传说故事。如白骨精,她是《西游记》中一个阴险狡诈、善于伪装变化的女妖精。常用来比喻阴险毒辣的坏人。又如活雷锋,雷锋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做了好事从不留名的英雄人物,✿活雷锋就是用来形容那些像雷锋同志那样乐于助人的♀楷模。此外,还有鸿门宴,闭门羹,打退堂鼓等等,都是我们人民基于中国的文化事实创造出来的生动词汇。如果留学生们不知道这些词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就难免会发生理解上的偏误。
(二)干扰性偏误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惯用语的同时,母语英语的文化思维定势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使得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受到干扰。他们往往把汉语中的不送气清塞音b、d、g、y 读成浊塞音。欧美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往往受I learn Chinese every day的影响,可能会说我学习汉语每天。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母语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别,而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使得留学生不自觉地套用到所学汉语语言中,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对汉语惯用语的理解,增加了使用惯用语的困难。
(三)发展性偏误
一般来说,干扰性偏误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出现的比较多,而发展性偏误在中高级阶段比较多。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留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已经学过的目的语的规则的影响,将其生搬硬套在惯用语上,或是把只适合某些惯用语的语法规则类推到其他惯用ษ语的使用上,从而混淆了一些使用规则,导致在运用时常常出现偏误。比如唱妈妈的反调和戴我的高帽就是针对动宾式惯用语的离合性特点所产生的偏误。这就是汉语规则的泛化所带来的发展性偏误。另外,偏正式惯用语与动词搭配的偏误也是发展性偏误。留学生对惯用语的整体性特点不了解,看到了威风中的风就想到了在汉语中通常是由动词吹或刮来搭配,那么由动宾搭配的过度泛化而产生的偏误就应运而生了。
(四)训练性偏误
训练性偏误,是指因教科书、词典等编写不当或是教师讲解不清楚而引起的偏误。比如一些教材说明相连的两个数字表示概数,这就会导致留学生产生一些偏误:他的孩子四岁五岁。同时一些汉语教科书常常❣使用英语注释,但是一旦注释不准确的话,也会产生一些偏误:我热爱我的男朋友。其实应该是:我爱我的男朋友。有的留学生会问为什么不能说热爱男朋友而可以说爱男朋友。有些老师解释说。热爱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爱。这种解释显然不能将汉语的规则交代清楚。热爱一般修饰比较抽象的物或是行为,如劳动、祖国等。如果不将这些词语的用法和使用条件解释清楚,就会使留学生产生偏误。
二、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类型分析
(一)语法错误
(1)甲:你怎么去学校? 乙:我去学校走路。
(2)我是中国人,他是美国人,我们都不是美国人。
(3)他跑步得很快。
(4)他的衣服也被湿了。
(5)我问他:你是不是灵魂还是人?
(1)句连动式动宾词组位置颠倒,汉语表示工具、方式的动词词组通常放在前面。(2)句否定词不和范围副词都错序,使否定范围发生变化,与原来的意思不符。(3)句式重动句,应该重复动作语素跑。(4)句是被动句,应该用及物动词如淋做谓语。(5)句是你是不是灵魂?和你是灵魂还是人?的糅杂。
(二)语义错误
现代汉语中的大多数惯用语都具有表层和深层两个意思,而深层意义一般都通过表层意义来体现,但是并不等同于表层意义。留学生如果仅是根据汉语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惯用语的话,就容易产生语义上的偏误。留学生使用惯用语语义上的偏误主要体现为:将字面意义当做实际意义;惯用语比喻义理解错误;不了解惯用语的感情色彩,褒贬义混淆不清等。
比如:
(1)姐姐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对自己的同事总是鸡蛋里挑骨头。
(2)姜珊对人很热情,看到谁都会笑着打招呼,真像是一只笑面虎。
(3)他兴奋地站不住脚。
(4)爸爸是家里的半边天,很多事情都是他做。
(1)句鸡蛋里挑骨头是一个贬义词语,比喻故意找茬儿,没事儿找事儿;(3)句站不住脚的意思是立场观点等经不起推敲与反驳,(4)句半边天是比喻女人的地位,与男人一样可以撑起整个社会。这三条都是没有理解惯用语的深层含义,只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5笑面虎字面意思是面带笑容的老虎,其实内心还是凶猛的野兽本质,是贬义词,这是对语言感情色彩的理解偏差。
(三)语用错误
我们把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因没有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统称为语用错误。这类偏误并非是语法使用错误或是语义理解不明确,而是由于说话的方式不恰当或者并不符合我们日常说话的习惯。留学生在掌握了惯用语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前提下,也可能会因为不清楚语言环境或适用对象而造成偏误。比如:
(1)爸爸今天又迟到了,妈妈很生气,一定会炒他鱿鱼。
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炒鱿鱼一词有它固定的使用对象,一般用于公司里因为某事老板辞退员工,但并不适用于家庭中。
(2)我这次考试考了 100 分,我真有两下子。
有两下子是一种带有方言色彩的惯用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有点本领,是用来称赞别人的,不用来自己表扬自己。
三、针对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偏误的教学对策
(一)偏误列举分析法
要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惯用语的偏误进行全面、准确地纠正,就必须要列举出一系列偏误的类型清单,进行分析讲解。第一步就要进行语料的收集和选择。这里的语料不仅包括自然语料,比如作文等,还包括一些非自然语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接下来就要对所选择的语料进行偏误识别。在这个过程中要准确区分失误和偏误。有些偏误非常明显是违反了句法规则,如他破了杯子,这鞋子一点大。但还有一些句子内部并没有问题,必须要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才能发现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讲授的方法。在一系列偏误例子中找到偏误点是教学的关键,只有准确地找到留学生出现偏误的偏误点,他们才会更加清晰深刻理解惯用语的用法,就会尽量去避免一些类似的偏误情况的发生。
(二)对比教学法
惯用语是每一个国家的语言中都会存在的语言现象,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不同语言中惯用语的语义和文化内涵都相差甚远,大相径庭,留学生很容易对这些貌似相似而实际不同的词语产生误解。如在中级口语课的教学中讲到脸红脖子粗这个词,比利时的学生就会联想到在荷兰语中脖子粗指的是自以为是的人,这显然和汉语所要传达的意思不同。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够结合学生的母语进行一定的对比,分析异同,充分利用留学生母语的正迁移因素,加深他们对惯用语的理解并掌握其用法。认识汉语惯用语与自己母语的差异,会引起她们对语言相似及相异现象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助于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她们学习惯用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这也要求对外汉语教师熟悉学习者母语中相应词语的表达形式。
(三)结构知识教学法
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可以归纳为有八种,分别是动宾式、偏正式、主谓式、连谓式、联合式、补充式、复句形式、的字结构等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向留学生们简单分析惯用语的内部结构形式,这对已经具有了一定语法知识的中高级留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学生在了解惯用语的结构形式后,学习的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帮倒忙时,就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结构形式动宾式,用法类似于帮忙一词,都是做句子的谓语。这些说清楚以后,学生基本上不会再出现偏误。
当前世界各地得汉语学习热潮,使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研。汉语学习者文化背景、学习层次、学习目的甚至学习动机的日趋多元化,都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惯用语词汇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但是惯用语在汉语词汇教学系统中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部分。从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惯用语出现的偏误来看,目前我们对惯用语的分析和研究还不够充分。惯用语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不足以满足留学生学习惯用语的需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惯用语的语言特点,掌握好一些重要词汇,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仍然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