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论文
论文摘要:实行绿色包装,是增强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介绍了绿色包装的内涵,分析了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的策略建议。
论文关键词:绿色包装 出口贸易 影响 策略 绿色包装发源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随即一个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绿色浪潮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在当今国际市场,对环保和“绿色包装”的要求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进口产品的必要前提。
面对国际市场环保包装的挑战,我国为巩固扩大出口市场,努力发展绿色包装应对绿色壁垒成为必然选择。
一、绿色包装的内涵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亦称其为“环境之友包装”(Environmental Friendly Package),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它包括了节省资源、能源、减量、避免废弃物产生,易回收复用,再循环利用,可焚烧或降解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内容。绿色包装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将有待发展完善。
二、绿色包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绿色包装已成为我国产品出口到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遭遇到的一道门槛。盛行于世界市场的各种绿色包装贸易壁垒直接威胁到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外贸出口的负面影响至少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出口商品贸易额和出口市场相对缩小 我国进入WTO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从商品本身向商品包装延伸的趋势。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每年有价值近24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达不到国外发达国家的包装要求而受影响,而新鲜水果、蔬菜、肉类和花卉作为我国出口产品中的大宗产品,由于包装粗糙致使保鲜水平低下、运输成本大大增加,损失率很高。
我国出口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初级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其设置的绿色包装壁垒,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遭受了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场相对萎缩。
(二)出口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削弱国际竞争优势 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包装要求、符合其包装法规,中国必须开发或进口新的包装材料,并对产品包装重新进行定位、设计等;为了满足进口国对包装物进行强制再循环和再利用的要求,中国不得不依靠进口国的销售商或废物处理中心来处理包装废弃物;为了获得国外的绿色包装标志,中国必须支付包装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以及申请费和标志使用的年费;有时为了满足不同进口国家的不同要求,中国的企业甚至要分别开发不同的包装材料。这些费用使中国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因价格低廉产生的相对优势,引起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使出口企业的效益下降,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经营积极性。
当包装要求达不到别国标准,或为达到标准使成本增加到无利可图时,有可能会退出国际市场,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绿色包装壁垒引发贸易摩擦增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对本国商品和进口商品的包装材料提出了越来越越严格的环保要求:如欧盟规定,从2000年起将不能复用或不能再生的包装用品排除在市场之外;法国规定,生产商、进口商必须达到70%的废旧包装回收率。尽管存在国际环保公约、ช国际环保法规标准,但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对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性,造成了国际贸易的摩擦。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我国在环境标准制定实施及资金投入、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绿色包装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阻碍作用不断增强。
三、我国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的建议
(一)政府为主导,推进绿色包装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1.法制化。国外成功的经验证明,对绿色包装法制化,进行法律调控是必不可少且卓有成效的。
我国现有法律对绿色包装的调控还很不完善,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绿色包装法规。我国绿色包装法制化主要目的在于对外应对技术壁垒、保障贸易利益;对内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禁止或限制非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强制包装物的重复使用和回收率。 2.标准化。
在国际标准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利用商品的包装和标签标准、法规给进口商品设置技术壁垒,增加技术难度和成本负担。我国现有各类包装国家标准约500项左右,构成了包装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
但其中大部分与发达国家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标准老化,可操作性差,相关标准不配套,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出口贸易实施绿色包装战略,需环境、经贸、商检、工商、生产企业等部门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地协调和安排,制定出切合我国实际,同国际包装标准相结合的包装标准体系,来指导我国出口商品包装。
3.信息化。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对进口国包装物料、标准及规格等方面的要求了解有限,信息严重欠缺,造成出口包装不适应国际市场。
这客观上要求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搭建沟通于国际法规标准制定和执行机构、进出口企业、包装企业、专家和咨询机构及专业媒体之间的多方的信息平台,及时、准确、详尽的传达各国包装法规、标准,普及绿色包装知识,收集、跟踪国外贸易壁垒的信息,及时通报各个分散的企业,并协调产品企业和包装企业认真研究,以便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突破壁垒,为我国企业出口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二)强化出口企业绿色包装意识,构建绿色包装体系 1.更新绿色包装理念。 ツ体现“4R+1D”原则,即低消耗、可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和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是目前国际包装的主流。
而我国有些出口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导致出口包装策略不当,如过于繁复的礼品包装不仅在进口国海关受限,而且在市场上也得不到爱好环保的消费者的青睐。对此,我国出口企业包装理念和意识都有必要进行更新。
2.加大科研投入和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目前∞因国家对包装环保项目没有明确的投资、信贷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无法吸引大规模社会和民间投资,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包装行业严重缺乏科技人才,技术开发能力薄弱。
且由于包装行业科技开发能力薄弱和力量分散,相互协作的功能就难以发挥,致使大批科技成果未能运用到包装的生产中去。因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研发投入势在必行。
3.包装材料、包装设计方面要符合环保要求。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只有符合进口规定,才能被准许输入进口国。
因此,出口商品的包装应避免使用含有毒性的材料,尽可能使用循 环再生材料,积极开发以植物为包装材料的技术,选用单一包装材料以减少多种材料之间的分离解体带来的麻烦。在包装设计上,设计者必须调查国际市场对环保包装的具体要求;在设计中还应考虑突出环保营销标志,这种标志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上有特定的环境品质,走“绿色营销”之路,取得消费者的好感而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
4.重视环境标志及环境管理认证工作。环境标志是指依据环境标准和规定,由指定的认证机构确认并颁发标志和证书,以表明其产品不仅符合质量标准,且该产品的生产、作用及处置等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性极小。
在绿色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新标准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通过环境管理系列标志ISO14000认证。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应综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能力,争取早日通过国际认证,全力推进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战略。
5.加强国内外企业间合作。企业要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的成熟、先进技术,缩短与国外企业间的技术差距。
同时,要加强国内企业的协调与合作,在依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手段进行管理、协调的同时,包装企业之间要实现协作竞争,以整体的形象参与国际市场。
(三)建立出口贸易包装行业预警和协调机制 就中国目前的形势而言,我国外贸行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的集体和私营企业,且相当一部分是自营进出口,其包装产品的采购也主要是分散的中小型包装企业的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生产和包装环节的各个企业个体还只是各自为营,没有形成整体、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应对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包装壁垒。
也就是说,出口贸易包装行业的发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出口贸易包装行业协会应该尽快建立高效的预警和协调机制,关注国际绿色包装趋势,适应市场变化,积极防范和化解绿色包装壁垒。
(四)充分利用WTO有关协定和争端解决机制,尽量消除绿色包装贸易壁垒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包装技术水平还相差甚远。面对发达国家设置的高于我国包装技术标准的绿色壁垒,我国应充分利用WTO的有关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与设置有关包装绿色壁垒的国家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
应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的非歧视及国民待遇原则、“例外条款”,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及时向WTO和有关发达国家申请技术援助和延长技术性措施实施的适应期或过渡期,以缓冲我国企业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压力,增强对国外技术性措施要求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
(12) 2.商务部.警惕绿色包装贸易壁垒[J].2005 3.张燕文.国际绿色包装法制化对我国包装业的影响☤[J].中国包装工业,2005
(10) 4.李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