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对比

时间:2024-12-26 14:38:2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引言

美国哲学家Henry David Thoreau曾经说过:在人类的交流中,悲剧产生常是因为话语误解而非沉默。显然,他的意思就是说,许多误解是因为非语言交际而产生。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大约有35%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的,而另外的65%则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进行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们只ฬ有3%的情感信息传递是由语言交流来进行,而其他的97%的传递都是依赖于非语言交际来进行。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因此 ت,如果我们能关注隐藏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交流就更加有效了,彼此之间的误解也会随之减少。因此,这篇文章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化和跨文化交流行为,来提升人们跨文化非语言交流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们跨文化非语言交流效果。

一、文化

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交流。他们认为交流就是文化,或者文化就是交流,这都表明交流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与人们有关的物质如建筑、服装、食物、工具等);体制和风俗文化(包括体制、法规和风俗等);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等)。

根据以上概念,下面的六个文化的特点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是习得的、可以传达的、动态的、可以选择的、相互联系的、有民族特点的。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不是凭借语言,而是凭借包含交流场景的所有的非语言刺激物。其中,包含的一些微妙的非语言行为,常常通过人们的潜意识外的行为所体现。不像语言交流那样,非语言交际没有字典或正式的规则来为一种文化的非语言现象提供一个系统含义。

美国学者Bean Barnlund强调了非语言交流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他给出的原因有四个:第一,人们总会有意与无意地,做出一些關于别人的非语言的内在状态的判断或评论;第二,人们会通过别人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第三,非语言交际常常影响着人们的第一印象;第四,许多非语言行为常常不容易被有意识的控制。由于大量的非语言行为体现着普遍的语言信息,因此,只有当我们重视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时,我们才能更好的关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少一些误解。

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和文化差异

在语言学家Samorva看来,文化是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人类的非语言行为的构成和产生的结果常常由特定的某种文化结果所决定。这里,有三个标准来区分不同的文化:权利差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和女性化。如语言学家Hall所描述的,文化差异有三个概念:语境、空间和时间。

1.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包含外观、肢体动作和副语言。

(1)外观:人们从外观获得第一印象,包括体型身高,皮肤和头发颜色,服装和饰品。如中国女性认为白皮肤是漂亮的;西方人认为帅气,高挑和黑皮肤是男性的象征,而女性则应该漂亮,苗条和有黄头发。大男子主义使得西方人认为男性的特征应该是有胡子和胸毛。西方的男女都想要通过体面服装和佩戴珠宝来展示出他们的权力地位和身份,比如IBM公司要求其员工穿白衬衫,黑西装,以显示其公司良好的信用和声誉的形象;在西班牙,常看到地位高的人在大热天里穿西装和扎领带。

(2)研究肢体动作行为是如何沟通的学科称为身势学,研究对象包括走路、耸肩、触摸、握手、站和坐等身体动作行为。在不同的文化里,不同的肢体行为表达不同的意思,有些肢体行为很相似但是意思却不相同。比如在西方,女性走路摆动臀部被认为是有吸引力的和优雅的;在中国人看来,这种姿势是轻浮和放荡的。耸肩,在西方国家和说英语国家很常见。人们耸肩时常会皱眉头和弯手臂,手掌向上,表示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情况,而中国人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常就是摇头或者摇手。中国人常在谈话时候握手和接触对方,不分性别,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在西方,触碰其他人的身体常常是违法的,尤其是对年轻女性,因为这意味着淫秽和骚扰。在中国,有些社会禁忌指的是异性的接触,但是女性之间手拉手和男性之间手挽手走路是可以被接受和认可的。而西方人则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不介意异性之间的触碰,而同性触碰,如男性手挽手在街上行走,他们会被认为是同性恋。在不同文化中,站与坐的文化含义不一样。在西方国家,谈话时候常常站着的人地位与职位都高于那些坐着的人,站着或来回走动看起来似乎表明我地位高,我能掌控整个谈话。然而,在中国,情况刚好相反,我们常常认为坐着的人是主导者。

(3)副语言也称辅助语言,包括语调、面容、音质、音幅、音调、音色等。而副语言可以被分成三类:声音特点(笑声、哭声、喊叫声、呻吟声、打嗝声和呵欠声等);音质(音量、音高、节奏、速度和语调等);声音片段(嗯、哦、呃、啊、)。不同的文化影响着我们对副语言的使用。比如,阿拉伯人说话大声,因为他们认为声音大是强壮有力与真诚的体现,泰国人则认为大声说话是不礼貌的。在日本,提高音量暗示着一个人缺乏自控,温柔的声音则显得有教养。在美国,大声说话意味着生气与沮丧。西方国家与中国对音量有不同看法。比如,西方人在进行公众演讲或参加庆典时候大声地笑,而在授课、聊天与接电话时,声音比中国人小。因此,西方人看到中国人大声聊天与打电话并不习惯。他们难以忍受在火车、飞机、船、餐厅甚至是私人房间里的电视或收音机的高音量,因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交流。

2.空间与距离。研究空间距离和个人空间对人们交流的影响的学科,被称为空间关系学。当我们谈论空间距离时,我们常常指的是个人隐私、座位距离与家具摆放。

(1)个人✈隐私:如英、美、德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强调个人空间的国家文化,一般比那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要求更多的个人空间。在中国,学生不与教师或者员工不与老板并排坐,表明了他們对上司领导的服从与尊敬。美国人的隐私常常指的就是实际空间,他们会用篱笆围住他们的后院,而前院则开放,欢迎客人来游玩拜访。在中国,隐私与私人空间更多体现在人们的思想,也就是精神隐私,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如房子或者其他实物。

(2)座位体现人们的地位。在美国,人们习惯于和坐在对面的人谈话,坐在桌子最前面的人被认为是领导。在西方国家,餐桌常常是长方形的,西方人认为最尊贵的座位就是在主人的旁边,父亲总是坐在桌子的前面,孩子们则坐在桌子两边,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在中国,餐桌常是圆的,最显眼的座位被认为是最尊贵的座位,老一辈的人常坐在主位而其他人没有固定的位置。大部分情况下孩子们常和母亲坐在一起。因此,在宴会上,中西方有着不同的座位安排。

(3)家里的家具摆放也与文化有关。比如,法国人,意大利人和墨西哥人在去拜访美国人时候会惊讶于他们的起居室家具摆放是与电视机相对的。对于他们而言,交谈很重要,座位对着电视不利于交谈。在他们国家,家具摆放是要方便交谈互动的。在西方,家具不会摆放的很拥☒挤,然而,中国人家具摆放却使得房间过于拥挤。

3.时间。所有中国人都熟悉孔子的名句:三思而后行,这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对时间感知的态度。

我们能通过一种文化里的人做事情节奏和对具体事情的反应速度来确定这个文化中的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如何。美国人,生活节奏快,做事情迅速。其他地方的人对待时间有不一样的态度,因此,生活节奏也与美国式的快节奏不同。有研究指出,甚至能从人们走路的速度来看的出人们的时间观念。美国人走路明显要比印度尼西亚的人走路快。

在尊崇过去的文化中,如英国,他们比较强调传统并认为传统是稳定的。中国人保留崇拜祖先的传统并以这种文化能留存数千年为豪。还有一种做法,就是用过去来指引人们当下如何生活。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温故而知新。那些重视过去的文化的人们比重视将来的文化的人们更尊敬和崇拜老一辈的人。菲律宾和拉丁美洲人是强调生活在当下的人群。这种文化中的人群比其他文化的人群更容易受情感驱使和更具有情感自发性。他们更倾向于随意与放松的生活方式。

四、结论

尽管现在一些非语言交际现象对许多人而言都很普遍,但是文化不一样,行为与环境也不一样。对非语言交流的解释比较复杂,因为同一文化的不同人群也会使用不同的非语言行为。为了能成功地理解一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人们需要知道一些如身体接触、空间距离、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等交流的禁忌。只要能成功的理解非语言信息,人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的文化价值观。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