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时间:2025-01-14 08:00: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高等学校近年来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方面的迅速 发展 ,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风险。如何ส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控制、降低和避免风险,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值得思考和 研究 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 ℃风险管理 审计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 内容

高等学校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投资报酬率的变动、不能实现预期收益和效果、不能按期收回投资和偿还银行借款等给高等学校造成的可能损失。它由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构成。一是投资风险。ღ高等学校的投资主要是项目投资,也包括校属投资公司、产业管理单位、产业单位的股票投资和债券投资,这三者都存在风险。二是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高等学校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或其他筹资而产生的丧失担保资产所有权、 社会 信誉下降等可能的损失。

2.规模化发展风险。规模化发展风险是指高等学校根据 教育 主管部门的安排进行学校之间的合并、并入造成的职工、学生管理以及新校区发展而进行的购地、建设等所产生的风险。

3.固定资产管理风险。固定资产管理风险是指高等学校在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情况下,不充分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的风险。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原后勤单位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及时清理,也没有办理固定资产的投资、移交手续,增加了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4.学位点建设和新专业设置风险。在高等学校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位点建设尤其是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师范类高校的非师范类特色专业的设置等,已成为高等学校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因而各学校用于该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也使得该项风险不断增大。学位点建设和新专业设置风险的 影响 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政策、学位点和新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必要的市场调研等。

5.学生教育和管理风险。学生教育和管理风险是指对在校学生进行日常管理 ツ和教育过程中,由于受社会和 经济 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人员素质、教学和实验设备先进程度、安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否按预定的教学计划培养毕业被社会顺利接受而产生的风险。

6.产业单位和二级学院经营风险。这种风险是指由于产业单位、二级学院经营活动导致高等学校可能产生的损失。

7. 政治 风险。政治风险是指由于政府行为而可能对高等学校的办学、产业单位和二级学院经营产生某些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步骤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或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要确定高等学校正在和将要面临哪些风险。

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是指内部审计人员 应用 各种管理 科学 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

3.风险报告。风险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随着风险管理审计业务的开展,及时将重大的审计发现向学校高级管理层报告,并向恰当的管理层通报,以便及时采取行动,纠正或减缓所发现的控制缺陷或薄弱环节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三、风险管理审计结果的处理

风险管理审计结果的处理是指学校高级管理层根据风险管理审计报告的结果采取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高等学校在某一特定风险导致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都相当高的情况下,主动放弃和拒绝实施某些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案。风险回避是处置风险最彻底的一种 方法 ,能够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完全消除某一特定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但这一方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风险避免也就往往伴随着放弃某些方案,而且,避免了某一风险之后, 又可能产生另一种风险。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高等学校有意识地采取行动,针对不同的控制点,采取相应控制措施,设法降低损失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方法。风险控制包括以下四项 内容 :一是预防性控制,也称风险因素控制,是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而采取的控制,它控制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属于事前控制。二是指导性控制,是为了实现有利结果而采取的控制。三是检查性控制,是为了把已经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的控制。四是纠正性控制,是对那些由检查性控制查出来的 问题 的控制以及对某些环节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措施。

4.风险承担。风险承担,也称风险自担,是指高等学校在处置风险的成本高于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或者因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技术而依靠自己的财力弥补已出现的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

四、风险管理审计的保证措施

1.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领导。在学校职工代表大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由校长担任审计委员会主任,及时听取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定期召开会议,布置和协调风险管理审计工作。

2.制定和实施学校大宗物资采购办法,规定大宗物资采购的最低金额,确定建筑材料、教学设备和大宗一般设备的招标、考察、采购程序,严格规定财务部门不得报销未经审计部门审计审签的大宗经费支出。

3.制定基建工程招投标实施办法,确定有校领导参加的工程招投标领导小组,做好对基建工程的开工前审计,保证审计人员参与标底、招标方案的制定和工程施工队伍的考察等工作,加强对甲方供应材料采购的合同审计审签工作。

4.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成立固定资产清理、清查领导小组,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除正确反映大宗物资采购和基本建设完工转入的固定资产外,加强对一般设备、教学设备增加、使用、报废、存放地点变动的审计工作;对存在的不良资产和实际已不存在的账面资产进行彻底清查、清理;建立学校设备处(资产管理处)为第一级,系(院)、机关部门、产业单位为第二级的固定资产 计算 机管理体系,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

5.提升审计部门地位,增加审计部门的权限。充分发挥财务收支审计、工程维修审计、领导干部 经济 责任审计的基础性作用;保证审计部门参与学校大项经济活动的论证和决策;明确审计部门在对二级学院、产业单位投资关系的处理、加强对学校学生经费提取和使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 文献 :

2.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控制和信息技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