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与脱贫战略探析
摘 要:从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现状来看,造成贫困的因素众多,唯有全面分析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因素及机理,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战略,为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基于此,课题组主要针对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实地调研,获得有效数据5千份,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去探析针对性的脱贫战略,为政府精准扶贫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贫困地区 致贫因素 脱贫战略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2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新时期贫困地区扶贫的基本国策方针,为确保其政策实效性,则需要对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及机理全面理清,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脱贫战略措施,制定相对应的政策【1】。然而,贫困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下行,其产生的因素各有不同,要想让所有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共同踏入小康社会,实现温饱与农村社会稳定,则需要从教育、医疗、住房等多方面入手,可见现阶段实现全民脱贫显得任重而道远。
一、我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
课题组深入贫困县走村入户进行调研,获得有效问卷5千户。以样本数5千户为基数,分析得出:该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九大因素,具体数据如下图:
得以实际数据支持,对当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1.因病致贫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因病致贫的比例位居第一,高达36.5%。在中国,经济水平低、家中有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国家扶贫办调查发现四成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而有慢性病人的农村地区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高出普通家庭的。自2009年新医改方案启动以来已经过了7年,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却依然年年重复上演。中国人的看病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个人卫生支出金额反而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而急速攀升【2】。不同医保体系之间的保障差距也让真正需要的弱势人群难以避免因病致贫的状况。
2.因学致贫与缺技术致贫
由于各类因素使然,许多贫困地区的人口在求学道路上受限于教育成本的高昂,教育的预期收益率逐步降低,教育投入似乎成为了“亏本买卖”。部分贫困家庭孩子考取了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在高额教育成本投入下而导致家庭贫困,基于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因学致贫的现象,需要普及全民高中教育,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以较低教育成本的投入去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而许多贫困家庭由于受教育程度降低而导致劳动力文化素质与技术能力的低下,形成再度贫困的恶性循环。可见,贫困地区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的低웃下,不仅是贫困的结果,也是导致贫困的成因,受教育水平在贫困地区的提升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对于家庭的经济发展缺乏技术、计划与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其收入也处于社会底层,对其脱贫致富的信心会造成极大打击。
3.因缺资金项目致贫
贫困地区的农户由于长期依靠传统的农耕作业,导致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所脱节,而部分贫困农户虽不愿满足现状,怀有脱贫决心,但苦于无项目可做,无资金支持,导致其经济状态一直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而资金与项目的缺乏也成为了其创业脱贫道路中迈不过去的槛。对于这类贫困户,只需提供增收项目、资金与信息方面的支持,其脱贫愿望的实现则指日可待。
4.因残致贫与因缺劳力致贫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措施得以推行,通过加大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进一步降低贫困残疾人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把建档立卡中因残致贫家庭作为重点,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适当提高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补贴标准。而政策的推行需要一定时间,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山区,社会保障机制、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贫困残疾人的兜底保障措施尚未完全落实,所以对于许多农户来讲,倘若家中存有年老丧失劳力、体弱多病或是残疾人的成员,则极有可能入不敷出,导致家庭深陷贫困“泥潭”,难以脱贫。
5.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
所谓“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顾名思义原因就在贫困户自身,由于内心不想脱贫或是有心无力,导致家庭经济生活毫无目标与规划,再加上见识短浅而不愿吃苦,只愿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天吃饭也不愿外出谋生,久而久之习惯了贫困,有着严重的“等、要、靠”思想【3】。脱贫致富,这一与贫困户切实相关的事情,却存在其自身安于现状而不愿改变的现象,从中可看出部分人贫困的必然♂性,也让我们意识到扶贫须先“扶志与扶智”。
6.因灾害与因缺土地致贫
贫困地区的家庭本身经济条件较差,一旦在农业生产中遭遇天灾人祸,比如养殖遭遇瘟疫,种植遭遇洪涝干旱,都会导致原本不宽裕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导致愈发贫困或返贫。而因缺土地致贫,泛指生产资料的短缺,交通、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匮乏都会对脱贫致富造成制约,如水源缺失、农作机械化程度偏低、自然环境恶劣等,都导致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着贫穷的生活。
二、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战略分析
1.当前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关注点
通过对贫困地区致贫因素的分析与理清,也让我们意识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关注点应集中于致贫因素与成因,才能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更具针对性,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而加以改进【4】。通过对已出台的精准扶贫政策文件的分析,针对致贫因素所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点:①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其中包括道路、饮水、农田及水利建设、电力保障等;②教育。重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贫困家庭的就学压力,加速发展职业教育与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能力;③医疗健康。重视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发展,强化医疗保障水平;④资金。各大金融机构应参与到对脱贫扶贫工作当中,其中包括扶贫贷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涉农贷款投放,实行惠民贷款措施,如贴息贷款、小额信贷、助学贷款等,以资金支持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⑤项目产业。大力发展养殖、种植、农林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技术推广与创业培训,在条件适宜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实现精准扶贫;⑥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对“三留守”人员与残疾人员的关爱服务体系予以健全。 2.贫困地区推行脱贫战略的改进措施
从当前众多精准扶贫政策分析来看,针对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也提出了诸多解决策略,但从关注点的集中度来看,现行的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制度、市场、政府、农户权利及社会资本等方面显得关注不足。基于此,笔者将具体从这五点进行脱贫战略的改进措施分析。
制度方面。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还应加强对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税负制度等方面的重视。在贫困地区的家庭经济来源中,土地与劳动力是主要的生产要素,所以在制定方面的改革需要更多考虑这两方面。同时,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中,还需重视收入分配政策与精准扶贫政策的融合,加大对劳动要素贡献的分配;而土地制度层面,今后的脱贫战略还需以创新土地制度去助推农村经济的转型,加快对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的产权确立,以土地制度的变革去强化贫困农户的收益,同时也能够避免因土地权益的受损而导致贫困加剧【5】;而在税负制度方面,则应与慈善制度实现联动,提高高收入者税负及鼓励慈善捐赠,向贫困地区投注更多慈善成果,这同样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补充。
市场方面。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去助推脱贫项目产业的发展,进而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壁垒。从我国目前的精准扶贫政策来看,对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关注点主要۵集中在技能培训、引导外出务工、联系工作岗位等措施去实行就业帮扶,而对于贫困户在具体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户籍、地域以及身份等壁垒有所忽略。所以,在今后的脱贫战略改进中,应重点消除劳动力在地域、行业间的壁垒,让贫困户能够摆脱户籍、身份的歧视。同时,在针对农村项目产业的扶贫政策来看,政府也不能面面俱到,常常会存在忽视农户需求而政府直接选择产业项目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脱贫战略改进中,还需让农户结合自身的技术能力、土地实情以及生计安排,去选择与其自身情况相符的扶贫产业项目。
政府方面。当前我国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方式主要采取农户帮扶机制,其中包括干部驻村帮扶、建设基层组织等形式,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然而,这一机制的制定对政府的力量与责任过于强调,在实际落实中则暴露出了政府人员力量薄弱、部分贫困户对政府过于依赖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脱贫战略改进中,需要对政府的帮扶机制予以创新完善,变政府主导为引导,进而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机制,同时在政府支持的扶贫项目中,还应引入社会监督与第三方评估,提升政府扶贫的干预实效。
农户权利方面。贫困农户是脱贫帮扶的针对对象,同时也是脱贫的参与主体,而目前我国现行的精准扶贫政策对扶贫资源的增多、扶贫力量的引入显得过于单方面重视,却对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能动性P注不足,仅仅将其当做扶贫客体,也就导致许多扶贫产业项目的发展效率偏低,进而造成部分贫困户养成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因此,在今后的脱贫战略改进措施中,还应更多的赋予贫困户权利,提升其在国家扶贫政策中的参与性,能动性,使其在扶贫产业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及监督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变被动为主动。
社会资本方面。从目前的扶贫政策来看,关注点仍集中于驻村帮扶、东西协作,主要采取外部干部及经济发达地区资本的引入方式,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然而这类松散型的社会资本虽在短时间内能够体现成效,但倘若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度降低,其扶贫效率则立马大打折扣【6】。因此,在今后的脱贫战略改进中,应当重视内部紧密型社会资本的培育,以当地精英去带动地区内的贫困户,通过激励性质的社会资本去提升扶贫的延续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扶贫脱贫工作并非局限于一两个典型贫困地区,而应举国之力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深陷的泥潭中解救出来,进而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为稳定农村发展提供经验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全面解析贫困农村地区的致贫因素,以此为基础去制定具体的脱贫战略,进而科学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方针,提高脱贫实效性,助推我国全社会向小康时代迈进。
参考文献
[1]杨龙, 李萌.贫困地区农户的致贫原因与机理――兼论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3-40.
[2]《新医改七年看病依然贵,中国穷人最易因病致贫》
[3]黎迎,焦明丽,姜可欣,等.精准扶贫背景下解决贫困地区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的研究[J].2017.
[4]张莉萍,肖莹.贫困地区脱ษ贫路径探析--以贵州省望谟县为例[J].决策与信息, 2016(9):152-157.
[5]李学武.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区脱贫[J].中国金融,2017(23):88-89.
[6]范永忠.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效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3.
作者简介:刘顺霞,(1974.10-),女,研究生,副教授,河南漯河,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