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人
我所教的班有一名学生王某某,他任性、好斗,只要别人妨碍了他的利益,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大打出手,同学们都不敢惹这个小霸王。如果老师头一天批评了他,第二天他十之八九便不来校上课。在。学习上,他也有上进心,但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成绩平平。
其实,这种现象就是由于他有了心理障碍造成的。所说的心理障碍,就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异常行为方式,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的后果对本人和社会都是不适应的。
据报道,在初中阶段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占15%—20%,主要表现在行为上的偏离,情绪上的不稳定,人际交往上的紧张,易出现焦虑、恐惧、强迫、敌对、自卑、抑郁、孤僻等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防治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
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进行无声的德育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师必须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教材中那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如我在讲授《伟大的悲剧》时,让学生讨论斯科特成败观,让学生认识成功与失败真正含义,从而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二 、开展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实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要全面落实这一任务,单靠说教不行,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举办主题班会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我班有一名学生邓某,由于成绩不好,有了心理障碍,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于是我就组织了一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主题班会,通过这次教育使他又回到了学校,趁热打铁,我又组织了一次“知难而进,共同进步”的主题班会,在班会课上,有的学生朗诵《希望的火花》,有的讲《丑小鸭》的故事,有的学生演讲“信心助我成长”,这位同学通过这次班会振奋了精神,树立了信心,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勤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教育
要想发现学生有没有心理障碍问题,就要勤于观察,讲究方法。观察是班主任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要想获得学生的真实信息,必须坚持经常、反复地进行观察,并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进行,要做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首先要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例如,学生突然开始沉默少语,或者某种不良行为短期内突然变好等,这或许就是出现问题的一个信号。其次要运用比较来观察学生的变化。同龄学生应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如果学生与同龄人有较大差别,则表明心理异常。如学生对老师特别冷淡,对身边的榜样有挑不完的毛病,与高低年级一些“特别”的人物交往密切等,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还有通过间♡接观察来了解学生。如学生他不向老师倾诉,他就会向朋友、向家长倾诉,这时,教师可以向其朋友或家长来了解其心理问题。总之,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能够采取响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矫正其心理障碍。我班学生栾某,在本次期中考试中,成绩平平,我大惑不解,因为他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在班上是前几名的学生。于是,我细心观察,发现他和一个初三的学生李某经常在一块,李某是出了名的坏学生。于是我找到栾某的家长,询问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到他有了心理障碍。他父母对他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造成考试时恐惧,成绩不理想,索性破罐子破摔。我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找他谈心,做工作。现在他又扬起了理想的风帆。
四、建立目标,不断改正其不良言行
为了教育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我经常给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制定目标,和他们签定良好行为的协议。制订目标,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目标是一种“设想”,还不是现实,但必须是能够实现的。因此,首先,双方制定一个合理的协议,包括最终达成的目标和分阶段达到的目标,以及每个目标完成后的奖励与惩罚。然后,按照协议执行,分阶段进行小结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法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塑造良好行为的必要性、迫切性。如我班的一位女同学潘某,她情绪不稳定,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次,她竟然放了一个男生的车胎气。我找到她询问缘由,她居然说:“看不惯他,瞅他黑眼。”于是我耐心地教育她❥,她说:“我也不知怎么回事,有时就有这种冲动。”我想这是心理问题,我就和她签订了一份协议,叮嘱她要改正自己不良的言行,一个时期去掉一个毛病,经过半年的努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五、要及时表扬,激发信心
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障碍,那么在学习上就会愈来愈没信心,在行为上就会日益放纵自己,因此,教师要在平时,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其信心。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别人称赞自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仍处于摹仿和探索时期,在他们看来,行为的价值存在于别人的肯定当中,适时的肯定表扬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某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又激励着新的行为和新的期待。特别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其内驱力。否则会让他们常处在失望、孤寂、自责中。在帮助他们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
六、要让学生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之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人是社会性的,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缺乏 ϡ集体意识,个人主义太强,他们往往埋头用功,忽视人际关系的沟通和调整。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基础上,抓住他们的心理,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应该让他们的优异成绩带动全班学生。我班一个女同学王某,成绩优异,但性格孤僻,不大合群,个人主义太强,于是我尽量多让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跳绳比赛,毽球比赛等,培养她的集体荣誉感,又安排他们和中等生在一桌,既使他们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提高中等生的成绩,一举两得。
总之,如果我们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如果教师能够透过学生的行为窥视到他们的某些心理需要,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那必将十分有利减缓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有益与他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