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4-11-10 14:32: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农业保险在中国经历了80多年的曲折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分析研究这几个阶段中中国农业保险所采取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农业保险的商业化模式在中国行不通,而在实行政策性的农业保险以来,中国农业保险走上了快速发展ย的阶段。

关键词:农业保险;发展历程;政策性

我国自上世纪30年代引入农业保险以来,经过80多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农业保险8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分析总结这五个阶段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不但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农业保险所特有的客观规律,从而寻找到更适合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还可以将实践上升为理论,更好的指导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而促进农业保险和农业的健康持续发พ展。

一、农业保险试办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

1934年,为保证实验区发放贷款资金的安全,在金陵大学农学院与上海银行带领下,安徽和县成立了乌江耕牛保险会,举办耕牛保险。这是中国现代保险史上最早的由农民自发建立相互保险组织之一,具有互助合❧作的性质ฎ。1936年,江西省农业院兽医组在临川组织成立了耕牛保险社。1939年,国民政府农本局在重庆农业试验区成立了家畜保险经营处,开办生猪保险。以上三个保险组织都具有互助合作性质,希望利用农民自身的力量유将农业保险实施下去。之后,1944年,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了中国农业特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办过牲畜保险,这是旧中国官僚资本举办的公司。除了互助性质和官办性质的保险外,还在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农业保险试办形式。1945年成立的重庆泰安保险公司就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其中。

这一阶段试办过的农业保险组织和公司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当时的中国极度缺乏保险意识,政府虽参与了保险机构的成立,但对农业保险应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和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参与农业保险试办中,由于农业生产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特性,不愿意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农业保险之中。第三,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虽意识到了农业高风险的特性,对农业保险也有一定的需求,但自发组织成立的保险机构因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不能将农业保险承办下去。

二、起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按照“恢复平衡,略有节余,以备大灾之年”的经营原则,不以盈利为目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这种以盈补亏的经营方式,是以政府强有力的干涉为前提的,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显然是无效率的,不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与当时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是分不开的。农业保险的此种经营模式为之后的持续衰退期需埋下了伏笔。

中国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逐步冲破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开始认识到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市场化经济改革开始徐徐展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转向商业化,农业保险经营进入商业化运行模式。为确保经营利润,人保开始对公司的农险业务进行整顿,对一些亏损严重的业务实行了“战略性收缩”。人保这一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之前“规模很大,利润很小甚至为负”的局面。从经济效率上来讲,这一转变是很成功的,但从农业保险规模上来看,直接的后果就是保险规模连年萎缩,农业保险基本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五、新一轮保险试验阶段(2004年至今)

在农业保险持续萎缩的现实下,中国开始对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进行反思,在总结和参考国外农业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试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农业现状,我国的农业保险由商业化经营模式过渡到了政策性模式。

通过分析中国农业保险80多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农业保险无法持续下去,商业化运作无法运用到农业保险上,只有在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中国农业保险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对农业的支持作用,才能真正的持续下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