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漫步 2013年5期
摘 要:本文以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为蓝本,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开始,历数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经验主义、启蒙运动以及德国古典美学的历程,以期对西方美学发展历中各个时代的理论代表及特征作一精要概括,从而建立起一种对美学的直观启蒙。
关键词:西方美学;纵向;发展脉络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论著《西方美学史》作为比较系统的学术专著,非常够分量和有看头。
其实美学作为一个专门的社会学科,从文艺批评、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是有个过程的,当然这其中也反映了它和以上三者的联系。美学从哲学上讲就是一种认识论,是强调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一个分支。因此《西方美学史》开篇就是关于希腊文化和美学的萌芽。不得不说,“言必称希腊”是有其合理性的,它的逻辑过程即从哲学――关注现实社会――文艺问题――美学理论,是一个很自然的推进。
关于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诗与哲学之争”也许到今天还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希腊人理解的“艺术”和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相对柏拉图对绝对理性的“美”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要唯物些。朱先生把两者看作是对立的路线源头,即浪漫主义――古典和现实主义。
到了中世纪,也只有奥古斯丁、托马斯和但丁值得一说,和传统的说法一致,即中世纪教会(神学)对文艺的压制。事实上已经有人对中世纪政治学的发展贡献作出了不少的分辩,只是对于文艺美学有无新见解尚待考证。此后,作为转入近代的枢纽,文艺复兴爆发,那个时代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各方面的变化,其实就是对中世纪文艺凋落的相对提法,也是“希腊罗马古典文艺的再生”。
直至十七十八世纪,人文主义开始对教会神学逐渐理直气壮起来,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对古典的再研究、阐释与传播。从意大利到法国,从文艺复兴到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笛卡儿必不可少,他将二元论引入了对物质和精神的并存理解中,这对于理性主义所伸张的可知性有很大帮助。新古典主义从理性主义的观点出发,坚信自然中真实和符合理性的东西都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文艺所要表现的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东西……但由于对理性过于推崇,新古典主义仍可能削弱了对形象思维的重视而显得老套和僵化。
到了培根、洛克和休谟这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开始上升为主流。休谟将心理学分析用在了对美的本质及审美趣味的标准探讨中,他认为美只是在人心中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可以使它感受到这ฅ种情感。“同情的想象”这个有意思的词语出现了,它教人设身处地地分享旁人的情感乃至分享旁物的被人假想为有的情感和活动。
很快,美学的主战场转到了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开始相继出现。启蒙原指照亮,是用以宣传理性和ด近代自然科学技术来破除宗教迷信和教会势力的一种新统治。尽管德国的启蒙运动在决定师从英国还是法国中争论不休,但是我们的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得出了结论: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
终于,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的代表人物维柯关于“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人的时代”来临了,他对美学的突出贡献主要是带来了历史发展的观点以及史与论相结合的方法,并提出了形象思维的两条基本规律。正是这些对美学具体问题的持续研究和关注,阐明了形象思维与艺术创作的真正关系。
十八世纪末往后,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这些耳熟能 ッ详的名字出现在了德国古典美学的史册上。康德“三大批判”总的目的就是要在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这三方面达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调和,也即先验的综合。他的《判断力批判》启发性地推动了近代美学的发展。而歌德更多的贡献在于将文艺理论与现实结合。至于席勒的《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和黑格尔的《美学》都是对以上观点更好的延展。
最后是我们比较看重的美学正宗教育范本,它们由俄国革命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美学所介绍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所提供。当然也离不开近代美学家们涉及和关注的“审美移情说”,他们认为在观察事物时,设身处地把无生命的东西看作有生命,同时,人自己也受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而发生同情和共鸣。
在结尾,这本书对美学的关键性问题总结到:美在物体形式――古典主义、美在完善――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即愉快――经验主义、美即生活――俄国现实主义四方面有其本质;其次是形象思维从认识和实践角度看都值得肯定;再次是典型人物性格对艺术表现的重要性;最后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水分流及在创作中的结合。
其实,一切并未结束。从这一步开始,漫步美学,“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如是说。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2]刘杰.体验意韵美――读《西方美学史》有感.科技信息,2011.
[3]彭立勋♫.西方美学史发展脉络探讨.南方论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