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玉一定喜欢阳光

时间:2024-12-25 14:09:4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王晓峰,毕业于旅大师专数学系、辽宁师大中文系。曾为知青、数学教师、机关干部、法官、小说编辑。现为大连市文联副巡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特约评论家、辽宁省文艺评论家联席会理事。已发表文学作品九百多篇,共计五百多万字。出版文学评论集《王晓峰文谈》《看法――王晓峰文学笔记》《大连文化散论》《生活里的文学和艺术》《有话好好说》等十一部,主编和参与主编了文学评论集和文学作品集五十多部,作品多次为文学研究选刊和书籍转载并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文学奖励。曾三次荣获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曾被称号辽宁省文☢联授予“辽宁文艺之星”。

“老味”

――关于玛瑙龙壶

前几天,白云书院♀的海鹏先生送我一瓶上海 “友谊”牌雪花膏。绿色铁盖,瓶口腊封,乳白色的玻璃瓶。外有简单的厚纸壳制成的方盒以“精装”。让我惊喜、惊奇。这是“老味”。小时候我极为熟悉因而极为亲切的味道。回忆里,母亲,似乎全国城乡所有的女性,都有这样的味道。特别是在早晨。在每个人的身上,在大街上,这味道和当时的清晨,和女性,和美好,和青春,相伴而行。当下是一个“超模”年代,以前的“模特”已经过时,而恶狠狠地成为超级名模了,委婉的香水也被称为“毒药”了。但这个原为生活里最受欢迎和喜爱的“老味”,还是“精装”,至此却显得那么朴实,味道那么单纯。

味道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某物体散发出的味道,“物态化”的,实际存在的;另一类,则是这物体,所被接受的所被感知和想象的特有的感觉、知觉,纯粹的精神上、心理上、感情上的。这把玛瑙龙壶,就是很有味道,另一种味道。

这壶的味道在于:一上眼就是一把精于构思创意、精工细作的玉壶。

龙头或壶嘴,龙尾或壶把,龙身为壶身,整个玉壶是以龙为造型的。壶钮则为龙的儿子螭虎回头望月的造型,在红色的螭虎回首的ล瞬间,红色的浪花溅起,托起了一轮黄白色月亮(这是一块小小的皮子,黄白色的)。皮子是黄白色的,螭虎和浪花是红色的,而壶身主体是灰白色的。

这把壶,也是巧作、巧雕的杰作,有一种大气的“俏色”味道。俏色工艺是中国玉器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玉料的色彩、特征巧妙地利用起来,成就了玉器本身的艺术特征。比如有一翠翡原料,内中散布大量的墨点(玉器行业里称之为“脏”)。有人便将此料雕成梅花鹿,而让那些墨点成为鹿身的梅花。这玛瑙龙壶的俏,也是巧用了原料的红白色纹理:将之成为从龙首(壶嘴)通过壶底而至壶把的中轴,增加了壶的构思与造型上的动感与韵律。

造型巧雕,打磨工整,突出了龙的威严和美丽,也突出了龙的儿子螭虎的回天望月(多有诗意啊),使这壶,成为中国玉雕大师杨克全的新作,一款充满艺术气质的玉壶代表作。

更何况,那龙的造型与精神,即味道,大气、刚毅、威严,和螭虎(壶纽上的)的活泼调皮,又一个鲜明的对比。螭虎是龙的未成年的儿子,“龙生九子,未成龙”之一,老意里也是勇猛且祥瑞的意味,能嫉恶如仇,亦充满了人文情怀,“回头望月”即是也。

这样的“老味”,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了。

绝响的玉壶

――关于玛瑙松鼠壶

那个下午,阜新市区还笼罩在不大不小的烟雨之中,街道上人影稀疏,只少许汽车,像有急事要办,转眼就从我的眼前消失了。唯街心广场,一巨型玛瑙原石,默默地守候着什么,样子和普通的山石几无二致,不见玛瑙剔透晶莹的味道,仿佛故意披着皱皱巴巴的工装。阜新是目前玛瑙原石及制成品最大的集散地,它的规模及玛瑙成品层次的高下,应该说将直接影响我国玛瑙工艺水平。“杨记玛瑙”超大的厂区在烟雨里也有些静寂。谢阿妮说:过节了,工人都放假了。厂区里一堆堆石头,大大小小的,山一样的;厂房里一排排很长很长的用于琢磨玉器的操作台,像一座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曾经是石头一样的玛瑙原石,一经这里,便大都成了艺术的绝响。玉器制作,从过去到现在,多为作坊似的生产。能这样现代化地生产、管理及经营玉器,可能是我国玉器行业的一个通途。

谢阿妮还打开了一扇门。感觉这房间和厂区里的产品展示不一样,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克全的玛瑙玉雕作品,许多许多。克全大师有许多我觉得是绝响的艺术精品,比如《化蝶》。我曾在河南建议一玉雕大师:作品别急于出手,慢慢积累起来,做一个集中的展示。谢阿妮也说:这里的,都准备留着收藏。见这些美轮美奂的玉雕精品,我想,这个世界上,也许只有我才有这眼缘,这福分。还有个一对人物玉雕作品,刻画的是二人转的一副架,那形体、动作,甚至神色,喜欢不得了,但凭我工薪阶层的收入,就像奢望买房子一样的。这些密藏起来的玉雕作品未来命运如何,谢阿妮笑着并没说什么。

她有一串长长的精美的菩提子珠子,圆润可人。

以上是几年前的一个记忆。

近日又去阜新。也在谢阿妮的店里,见到这把玉壶:松鼠玛瑙执壶。用精美、晶莹剔透来说它并不过分。只一搭眼,我便喜欢上了。即使在不太明亮的光线里(品玉须有明亮的自然光线),她依然像是在闪闪发光。这壶的原石是一块巴西玛瑙。整个器形为松树的枝干,苍老、遒劲;壶底无足;壶肩平整,有一圈圈年轮;壶钮为一松鼠,大大的眼睛张望着,愈看愈可爱;壶流及壶执均为松树的老枝。这壶的色彩,感觉像纯净的茶晶,还像渐变普洱茶汤。从壶钮开始,先是普洱的后几道汤,鲜亮而淡淡的红;至于壶腰渐次变浓变红,像普洱的头几道汤;至于壶底,则沉稳于浓浓的红。很漂亮的色彩,天然而又自然。

壶执之下,有杨克全大师的常用题款:“克全”。因此这壶也可以说是玛瑙“大师壶”,或者说,叫“克全玛瑙大师壶”。

这壶吉祥。相对于它,心静如水,像静静地喝普洱一样。这心境,或说这境界,是人生的必需。因此说,这壶带来的,真的是欣喜,是福分。在历经了岁月的苍老之后,面对这壶的平静,面对可爱调皮的小松鼠,什么都是其次其余了。《茗壶图录》里说欣赏紫砂:“知理、知趣,是为上乘”,其实也是在说人生。 杨克全与谢阿妮,夫妻也。

苏州的情色

还是要先说一幅小画。苏州画家黄蓁的水彩画,大小接近一本32开的图书。画面是江南秀色,水上的木船,河边的绿树斑斓,恬静清雅,隽永别致,文气充盈。这是我2000年5月在大连第一届艺术博览会上购买的,很是喜欢。自认为这是小画面,大天地。近十几年来,这幅小画,就静静地挂在我的书桌上方,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现在想想,这幅画有着淡淡的苏州味道:静的,小的,委婉和柔幽的,空灵,轻盈,秀雅。

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历练了园林、苏绣、评弹、玉雕、木器、檀香扇等手工艺,成为我国影响深远的手工艺之都。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有了黄蓁的水彩小画,也会产生陆文夫这样的文学名家。陆文夫就是苏州人,走过绵长而深重的苏州小巷,品尝精致而甜美的苏州美食,在享受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熏陶与滋养之中,成就了属于他个人的文学的苏州味道。我珍藏着他的小说集《小巷人物志》(第一集,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3月第1版)。阅读这书里的他的自序“梦中的天地”,能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他天生像是为苏州而生,为文学而活着,能把一本书的序言写成风情万种的散文,也只有陆文夫了。比如这本小说集的开篇《小巷深处》,背景就是“古老的园林”留园。讲一个从良的妓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故事。个中的文学感觉就是现在读起来也很有苏州的味道。这样的故事当时应该说“生不逢时”。特别是影响一时的中篇小说《美食家》,表现了唯苏州才能的味道,唯苏州才存在的情趣、个性和品行,是陆文夫的代表作,也是苏州味道的代表作。能说陆文夫的小说、黄蓁的画,不是“苏作”吗?

2004年11月,我在苏州城里,感受着陆文夫小说所表达出来的特别情调。我流连着这里小巷的蜿蜒,小桥流水,和柔柔的评弹,捕捉着特别的苏州味道。特别是在“观前文化市场”,在众多的玉器铺子里,欣赏到了被称为“苏作”的玉器。也就是在这里,我喜欢了四把的微小玉壶。两白两青,即青玉、白玉,玉质都较为密实,温馨,色彩都较为纯正。但却各有个性,各有千秋。总体上这些小玉壶都规矩工整,合乎法度,抛光认真,球型、圆线精益求精,制作都较为精良。特别是,壶太小了,流、钮、执都必须符合壶的法度,才使壶的要素大小比例在视觉上较为一致;也因壶太小了,这流、钮、执也就得稍稍大一些,又不可突兀太大,免得比例失调。这些小壶,有一种让我心疼的小,更让人心动、怜惜的小。真的狠狠地好看,有大的格局,尤其两把青玉壶。大美。两把白玉壶,珍贵的是玉料,但这白玉壶也真真切切地体现着苏作的情色。据说是苏州专治玉壶一家人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所为,此家曾治玉壶百余把。什么是苏作?这四把小玉壶恰好是例子。精细,精致,甚至以小巧成就美,成就一个大的人生格局、大美的格局。首先这壶是合规则的,但也稍有新创。于是想到,这里面的苏州味道,苏作的味道和苏州的情色。

苏作的特点是工艺上一丝不苟,精雕细刻。这四把壶便是苏作的一个代表。见识什么是苏作,看看这四把小玉壶,可也。苏州的味道,苏作的感觉,背后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的累积,这里的建筑、饮食、玉器、木器、服饰等等,都是在两千五百多年里走到了现在,无不体现着苏州的味道,体现着苏作的精神,体现着苏州的情色。苏作的特点和精神是什么?是精致、细腻,是柔和、小巧和唯美。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符合美的法则和人性的法则。这四把壶便是苏作的一个代表。见识什么是苏作,看看这四把小玉壶,即可也。

如此,就不能从单一的视觉去对待苏州,去想象苏州了。(王增 摄影)

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关于喜鹊登梅糖玉执壶

又读董桥的《故事》,其中一节《雪堂行楷》,说到罗振玉。罗振玉一生,学术也做,官也做。“晚年更有过出仕伪满的不光彩历史,在学术界很难得到公正的评价。”董桥这么说,未必准确。尽管罗振玉不似王国维,“沉江去世后学生合力为他塑造崇高的学术地位和清峻的品德操守”,但罗的学术影响,还是为世人尊崇的。据我所知,光是在大连,就有许多人,静静地守候“罗学”。他的肉体生命殁于大连,但他的精神生命,应该还在大连。罗振玉在《古明器录J序》,记载了他狂掀古玩市场里古明器的先河:从来没有人关注古明器,因为不值钱。罗对古玩商人说,凡见之都ฟ给我,我付高价。于是再没人不注意市场上的古明器,海内外人士皆“争购之”。罗在学术上,可以说是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古玩收藏家、古玩商人等等。一个光会写字的人还远远够不上文学家。董桥在文章里说:“他的字醇厚,稳练,不是书法家奇目的美姿,而是饱学之士雍容的举止。”还说:罗是“真有大学问的大学者,半生饱受舆论的攻击揶揄,接近他的人却无不称赞他厚道,低调,从来尽量不回应外界对他的责难”。

不知道雪堂先生有灵,能否喜欢这把厚重的玉壶。这把具有超大体量(光重量就大约在8斤)的被我命名曰“喜鹊登梅糖玉执壶”,差不多是常见玉壶的十倍大小,算是以玉壶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一个“宏大叙事”。整个器型是一株遒劲的梅花老树,疤节布满壶身。壶盖及壶把是初现梅花的枝干,并有一对喜鹊在深情啼鸣。喜鹊和梅花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梅为高傲、高洁的暗喻。而喜鹊,则和喜上眉梢、喜鹊登枝(梅)以及双喜临门联系在一起,是吉祥、美好的祈福。也许古人把“喜”与心地、人格境界联系在一起,心地圣洁的人生才更能美好,才能有此人生境界、生命气象。用董桥评论罗振玉的行楷时用的“醇厚”“稳练”来形容这玉壶,也绝不过分。这壶原本是岫岩的傅杰所有,她是一个痴玉的女人,一个抱着玉石睡觉的人,卧室、客厅、书房到处是玉器。她一边做着玉的买卖,一边还收玉藏玉。好的玉器,她就自己留了下来,绝不出让。我就是在她家二楼客厅里发现了让我眼睛一亮的这把糖玉大壶。

多少年来,一直希望自己能有一把硕大而醒目的玉壶,置于案几。书读累了,字写累了,便抬起头来,默默与它对视,琢磨它的沉静、厚道、坚忍、稳重,琢磨它的美的造型和吉祥的寓意。这个时刻终于等到了,我怎能不珍惜呢;也突然想到,生命之喜、之乐,可能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大喜临门,而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家常似的走过生命的每一天,这也许就是每天都喜上眉梢! 美丽吉祥的祈愿 美满幸福的隐喻

――西番作莲纹碧玉执壶

这是一把挺复杂的玉壶。主要是,壶盖儿、壶肩、壶身造型构图的复杂,以及隐藏其后的意旨的复杂,还包括雕琢的复杂。这壶的名字“西番作莲纹碧玉执壶”(也叫“西番作缠枝莲碧玉执壶”)是我起的,拗口且复杂,却也一下子说清了这把玉壶的特征。

这壶和花有关:盖纽为花蕾形。壶身两侧各为一株超大的枝蔓茂盛的缠枝莲,中有盛开花心。莲是壶身图案的主体,也是主题、主旋,使整个器物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气度非常。承接盖纽的盖面,是变形的莲花瓣。壶肩亦是,但又在变形莲瓣上略加了如意因子。壶肩与壶身处,是一个凸雕的圆梁,以对壶体进行肩与身的界定。壶腹下部与圈足过渡处,也是莲瓣的变形。另配四小杯子,圈足与杯腹下部过渡处,也是莲瓣的变异。

这莲非水中荷花,而是陆生的铁线莲,有人亦说为西蕃莲。

据说西蕃为印度一个地名。约在乾隆时期,以“西番”命名的大都为实用器皿及制作技术进入中国,多薄胎,纹饰多为植物,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西番莲的命名源出即如是。西番莲这种纹饰,也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莲入玉器,本于佛家“莲生钵”之典,钵为佛家重器,可生养万物,即如生莲。莲为崇高、圣洁之物,“净”是它的关键词,净也是静。

这壶在面前,能不净吗,能不静吗?净了,静了,也真的就美好吉祥、美满幸福了。这皆因这壶有莲,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的文化意象里,莲花是不能不上排行榜的榜首。

这壶耐读。长久地读它的质地,它的澄明、缜密,包括圈足里淡淡的褐色泌斑,还包括壶体里偶见的黑曜斑、云斑、水纹。这 Ü都为玉器提供了可见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有无时间有无心情,能把作品雕琢得如此精美?又有谁,在这精美里头,以端庄周正的立场与精神,以世俗情怀的话语方式,给生存与生命以一种智慧与精神?

在太阳光下醒来

――说青玉扁圆小素壶

读顾城佚诗手稿里的一个句子“我在太阳光下醒来”,便想到他的身前身后。顾城是我十分敬重的诗人,文静而略有些自卑的神态,不似现在的人,还没写出什么好文章来,就大喊大叫起来。人和自然,不能没有阳光,也无须大喊大叫地张扬着自己;许多的,只要有阳光,就能显示出本色和真正。就说这款小小的青玉素壶,在连日的阴天和大雨过后的阳光里,一下子显示了他的温和与可人。

这壶不大,高才约为5厘米,最长处――连壶流、壶执都算上,才约为9.7厘米。玉料的色泽是青里略带点白。玉质极佳,一是料的纯正细腻,杂质鲜少;二是油性大,上手抚之,有“黏”手的感觉。一般的说法是,青玉相对于白玉不怎么上讲究。但如果在阳光下见到这款青玉玉壶你就会惊叹不已。这也是在说,当你说时,说出的是判断,比如扬此抑彼,恰恰是在说出了局限、不足,甚至是错误。有时无言可能是大言。这小小的玉壶就存在在这里,以它的无言显示着自己,给周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美丽,带来了温煦,带来了有言。

从器形上看,这壶是较为典型的玉壶里的圆形素壶的标准器:符合规矩,以圆为要;线条流畅,造型完美;各种构成全部齐全;不用丁点文饰,素面朝天,似自然天成;用壶钮、壶盖、颈身、圈足……显示出至少八条圆线而结构成壶。但在此也有创意,一个是圆球似的壶钮的顶端,悄悄地汇拢成一个几无察觉的半球形突起,俗话说是“鬏”;另一个,壶身似乎像是球体被压缩了,成为一个小“扁”球。两个奇异的圆体的变形,使这圆壶既有圆壶的风度又有自己的个性。而它的小,则有小巧、玲珑之感。因此,也可以命名这壶为“青玉扁圆小素壶”。

人类懵懂的时候,就在冥冥之中以圆为美。为什么?是受天象的启发,受太阳的启发,还是人体自身的启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圆一定被认为是起初和终到,被认定为容纳和包容,被延伸为吉祥和祝福。把无形的想象的圆,外化、物化成玉壶,不为实用,却是理想和希望的凝结。

多少次,在阳光里特别是在早上的阳光里,与这小壶对视,就有着想“说”的冲动,终因无力诉说――怕说了而愧对这素洁、素雅。尽管这壶因手工琢磨,有的圆线并不那么工整,但它依旧是我的最爱。

人和玉壶,都是在阳光下才能醒过来。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