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由多读到少到由少读到多
一、由多读到少的习惯
作者把写作思路铺陈为文字,是由少到多的写作过程;读者把文字浓缩成作者思路,是由多到少的阅读过程。由多到少的思路概括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是获得主要信息的重要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复杂的思维历程,包括记忆、筛选、概括等思维,而且渗透读者经验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记忆筛选概括等思维中,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经验为参照,是深度阅读。
事实上,肤浅阅读即不可能由多读到少,却养成丢失的恶习,边读边丢,读完文本一片茫然。注意肤浅,阅读就失去记忆,读一句丢一句;更不能前后勾连,把句与句连缀成段;更不能筛选出主旨句,最终不能把段落有机连接,概括出主体内容,理清思路。
由多读到少是默读中基本的思维方法。对语句的理解只是阅读的基本元素,没有概括阅读,句不能连成段,段不能接成篇,要唤醒经验,登上审美的高峰就是奢谈。由多读到少是由点到面,由零到整的阅读法则,是阅读升华到审美的基础。受到感染是整体阅读的效果,某一文句可能触痛情感,是因为有上下文形成的语境,孤零零的文句是不可能感动读者的。如果想象是在文字的诱导下飞翔,那么经验是文句之间连成的情境触动。因此,由多读到少是由少读到多的基础。
要由多读到少必须培养深度注意的习惯。阅读是训练优异注意品质的常见方式,注意品质优异的学生大都有阅读的好习惯;而优异注意品质反过来提高阅读质量,二者彼此促进。只有注意达到相当深度,阅读才有记忆功能,方能由多读到少,提炼出文本思路。只有心灵沉浸于宁静,排空现实纷扰,注意才能抵达相当深度而产生整体阅读效果。注意品质的训练历程即是阅读历程,注意品质越优异,阅读素养越深厚。
要由多读到少必须养成前后勾连的习惯。阅读是立体交叉思维,阅读既是记忆又是回忆过程,读后面的内容又是勾连前面的内容,从而连成整体,形成思路。所以要记忆,就为了与后面内容连成感染的整体效果,发现思路的有机整体。
要由多读到少必须养成寻觅主旨句的习惯。在前后勾连的阅读中,必须筛选主旨句,因为主旨句是思路环节的标志。必须养成勾画主旨句的习惯,培养对主旨句的高度敏感性。
就审美而言,由多读到少只是基础,一般在读第一遍时思路即提ร炼出来。思路提炼的终极目标是觉悟主题,思路不明,主题即沉没于黑暗中,可思路清晰并非就能悟出主题。主题是藏得极深的,特别是含蓄的文学作品,主题往往在审美之后方能觉悟。
要养成由多读到少的习惯,必须养成默读的习惯,必须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默读自然营造内心的宁静,在空旷的宁静中,注意才有相当深度,思维才最充分地调动,阅读才能抵达思路的高度。教师如果还有意义,就在于为阅读营造寂静的环境。当课堂沉浸于充实的寂静,阅读才悄然抵达佳境。
二、由少读到多的习惯
文字反映生活有鲜明的特点,决定阅读跟欣赏别的艺术不同的方法,追求“慢”的功夫。由少读到多指把文字里丰富的内涵品读出来,用经验补足文字暗示或没有说出的内容。
文字是抽象的,不论怎样逼真的描写,读者必须通过理解想象方能在头脑中再现描写的情景。不仅如此,文字作为概念,只能概括事物,不论描绘得怎样细腻,也不是摄像,而是蒙太奇的断片式呈现,可是在读者头脑中再现的是完整的形象。由少读到多,指把断片的描写连缀成整体形象,由极少的文字而目睹生动的图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把概念变成对应的实物,概念是白描,阅读使之变成工笔。汉字是文化的剪影,每个词语是幅画,咀嚼文字是欣赏绘画,趣味天成。还有什么比咬文嚼字更有味道的阅读呢?由具体事物提炼出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晶;由概念想象出图景,是形象思维的结晶♒。特别是古诗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概念意味无穷啊!
其次是把语句里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出来。由于语境的影响,每个句子受到前后瞻顾,无不缀上特别的意味。由少读到多的趣味在于,领略语句丰富的含义,捕捉微妙的潜台词,体验机智的惬意。
最后是填补文字间的空白,用经验再创作。文字描绘生活的根本特点在于蒙太奇,随便怎样精细的描摹,其间都有许多空白。不能用经验连缀空隙,艺术美感就大打折扣,无法抵达酣畅的境界。经典总追求言简意丰的效果,为读者创设想象天地,为经验参✡与✫再创作提供自由。读者要从容鉴赏,方能唤醒经验,鼓动想象的翅膀,抵达再创作的高峰。
由少读到多的习惯养成标志学生深厚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和人生智慧,是教师方法指导的终极目的。古诗词鉴赏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材料,是语言追求无法企及的高峰,不论是文字的内蕴还是文字间的空白,都极其丰富,为读者提供自由广阔的想象天地,是唤醒经验,培育新经验得天独厚的土壤。为什么要由教师来完成填补的工作呢?为什么不把功夫下在方法指导和督促学生用正确方法研读?
由少读到多得唤醒经验,凭借想象的力量,用经验填补文字间的空隙,让经验与文本融为一体,在头脑中再现既非文本又非经验的艺术形象。由少读到多的习惯要求对文字形成高度敏感性,经验非常丰富,想象非常发达。一旦进入文字ห背影,经验非常敏感,想象非常活跃,很快进入再创作极幸福的状态。除了多读,读好作品,按正确方法读,不断积累经验,训练想象,还有什么办法呢?
自然,记实性文本不利于经验和想象的培养,可只要读出美感,均可触痛经验,鼓动想象,由少读到多。要是文学文本,教师更要高度自觉地为学生研读创造自由广阔的空间,培养深入挖掘的习惯,非要在看似寻常的文字里发掘出美感,让情感与想象得到极好滋养。教师要苦苦寻找的是方法,用什么方法能让学生打开经验的大门,鼓动想象的翅膀。如果学生研读受挫,即以讲代读,经验如何唤醒?想象如何飞翔?坚守寂静课堂,鼓舞学生反复尝试摸索,由少读到多的境界一定能达到。如果有一天,学生咀嚼语言已成习惯,用笔发掘文本底蕴成习惯,把审美当作生活必需,教师就真正感觉自豪,抵达不需要教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