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条件不起诉办案程序研究

时间:2024-12-26 01:38: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未成年人特殊诉讼程序,在理论研究及实践中遇到各种问题,在办案程序方面也不乏争议。在文章中,笔者以B市检察机关具体制度及实际办案工作为基础,重点研讨该制度具体办案程序,为检察机关今后适用该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办案程序✉

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程序,经对B市检察机关未检部门实践做法的调研发现,各院在法条的基础上均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细化,如增加听证程序、细化救济程序、强化监督程序等。如C院的程序可以表示为:受理案件――案件审查――社会调查――听取公安机关和被害人意见、征得未成年人本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形成《案件审查报告》,连同《☢社会调查报告》层报部门负责人、检察长审批――检委会研究决定――组成考察小组――确定考验期、制定个性化监督考察和帮教方案――宣布附条件不起诉,签订监督考察多方协议书――开展监督考察――考察期满召开考察小组会议,出具考察意见――承办人汇总后形成《监督考察报告》,提出最终处理意见层报主管检察长――由检察长决定做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处理――开展不起诉宣布教育――✞跟踪帮教。各院在程序上的差别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两次决定主体

表一是对B市部分院关于附条件不起诉两次决定主体的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次决定即是否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基本都采取检委会决定的形式;第二次决定则出现了不同的做法。有的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的角度主张监督考察期满后不必再交由检委会决定;有的从考察期满作出的不起诉属于重大案件或重大问题,①从而主张仍应由检委会决定;也有的区分撤销附条件不起诉、提起公诉的决定主体与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主体,分别由检委会或检察长决定。

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虽然是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作出的,但落脚点在于“不诉”,即希望通过附条件不起诉最终作出不起诉决定。因此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时往往就具有较大的最终不起诉的可能。因此,第一次决定基本涵盖了对第二次决定的授权。2012年10月修改下发的《刑事诉讼规则》将相对不起诉的决定主体修改为“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相对不起诉通常较附条件不起诉更轻微,对决定主体的权力要求更高,这样举轻以明重,对权力要求较低的附条件不起诉也可由检察长作出。结合各地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试行实践,笔者认为,为增强灵活性,降低办案人员的畏难情绪,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应根据各院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宜规定为“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

对于考察后的不起诉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规则》已在第499条明确规定“考验期届满,办案人员应当制作附条件不起诉考察意见书,提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请检察长决定。”即第二次直接由检察长决定即可。

二、救济程序

(一)被害人的救济程序

被害人是被犯罪侵害的直接对象,是刑事诉讼中重要的当事人,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谅解本是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态度的一种表现,是定罪、量刑的重要参考。《刑事诉讼法》没有把“取得被害人谅解”作为附条件不起诉的必备要件,但为平衡双方当事人权利,必须保证被害人一方的救济权利。《刑事诉讼法》第271条规定,被害人可以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在7日以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或者向法院提起自诉。但最终作出不起诉决定时是否仍有相应的救济程序?

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时犯罪嫌疑人已经被贴上即将不诉的标签,也做好了不被起诉的准备。被害人也对最终不起诉有一定的预期。实践中,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时被害人没有意见,则最终不起诉时也较少出现申诉、自诉的需求。如果在最终作出不起诉决定时再次赋予被害人申诉、自诉权,则不利于保护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会导致双方权利的不平衡,而且易使前期的监督考察工作失效,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此外,实践中的法律文书样本中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书”已明确“被害人如不服本决定,可以自收到本决定书后7日以内向×××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提起公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并制定下发了被害人不服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检察机关将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时使用的“移送附条件不起诉案件材料通知书”,此做法在实践中符合正常思维逻辑,具有可行性,应予以认可。若被害人向本院提起申诉的,由本院将案卷材料移交上一级检察院进行审查处理。

若被害人若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7日以后提起申诉的,应由受理申诉的检察机关先审查是否受理,若受理,再交由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查。

(二)公安机关的救济程序

实践中公安机关对作出附条件不起诉一般无意见,但我国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应赋予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一定的异议权。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有错误的,可以要求复议、复核。笔者认为,为保障公安机关复议、复核的实效,对此可以予以细化为:如公安机关要求复议的,应指定其它承办人审查,要求复核的,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未检部门经审查后由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

三、监督程序

附条件不起诉应当辅以一定的监督程序,防止起诉裁量权的滥用。实践中不少院采取不同途径加强监管:如丰台院对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要报案管部门备案;北京各基层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后会向上一级及市院未检部门备案。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在受理被害人申诉、审查公安机关复核或经下级检察机关备案后审查中,认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不当的,应当撤销原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下级检察机关应执行,并作出相应的起诉或不起诉决定。

四、办案期限与监督考察期限的冲突解决

时效问题曾被当作附条件不起诉的最大障碍,除了一方面没有法律明确规定附条件期间可以排除在诉讼期限之外,另一方面,新《刑诉规则》未赋予检察机关中止审查的权力。很多地方提出应当以司法解释的方式明确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与审查起诉期限的关系。笔者认为,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限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专门期限,不应当不计入审查起诉期限。一旦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诉讼期间自动中止,如果考察期满提起公诉或作出不 ☻起诉决定,则诉讼期间再次恢复。 为厘清考验期与审查起诉期限之间的关系,以及避免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在考验期满后久拖不决,不作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损害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宜通过以下方式解决此问题:一是规定“考验期不计入案件审查起诉期限”;二是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审查起诉期限内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三是规定“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审查起诉期限自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日起中止计算,自考验期限届满之日起或者人民检察院作出撤销附条件不起诉决定之日起恢复计算”。

五、监督考察的后续程序

(一)训诫教育

(二)跟踪回访

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诉讼程序之后无缝衔接的后续延伸帮教,会起到极大的挽救未成年人、遏制严重犯罪的作用。目前,对未成年人不起诉以及附条件不起诉在后续帮教工作上存在制度空白。相对于对判处刑罚的人员由司法机关社区矫正、后续帮教,检察机关在这一部分的制度上颇为缺失。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由谁来帮教,如何帮教?这一块已经成为一个制度盲点。②因此,为巩固办案效果,防止再犯,应明确规定不起诉之后的跟踪回访制度。但由于现有司法资源的限制,可以将跟踪回访作为不起诉宣告后6个月之内的必要工作,6个月之后办案人员可以视情况开展其它工作。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