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论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摘 要: 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不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山西民间剪纸作品与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又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山西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在当今时代有何价值,我们该如何去发扬和保护民间艺术?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 特色 用处 发展思路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所写的赞美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诗句。
黄河水、黄土山养育的山西人民具有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他们飞剪走纸,将自己的情思、才华和美好的心愿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构成了特有的地域习俗与人文心态,并显示着山西剪纸极高的审美价值。山西民间剪纸的风格,总体来说,具有北方地区粗犷、雄壮、简练、纯朴的特点。但是,因地域环境、生活习俗、审美观念的木同,各地剪纸又有差异。例如: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丧葬、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生活习俗是促进剪纸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又形成了丰富的剪纸内容和不同的剪纸样式。
一、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特色
山西的剪纸艺术因材料单薄,故而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而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增强了剪纸的表现力。具体来说,山西剪纸艺术有如下特色。
1.造型夸张、简练。
在山西的剪纸艺术中,艺术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山西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形象要夸张、简洁、优美,富有节奏感,就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要求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去ฟ次要部分,使主体一目了然。形体要突出,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物象姿态要夸张,动作要大,姿势要优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动作一样,富有节奏感。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线造型的运用丰富,线线相连与线线相断的作品由于是在纸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须采取镂空的办法,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纹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支离破碎,形不成画面,由此就产生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结构,这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造型特点。
2.造型图案化在构图上。
剪纸不同于其他绘画,它较难表现三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重叠,对于物象之间的比例和透视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在山西,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以提高产量。它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较多使用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又可使用图案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作对称、均齐、平衡、组合、连续等处理。它可以把太阳、月亮、星星、飞鸟、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动物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层层垒高”或并用“隔物换景”的形式。
3.色彩单纯、明快。
山西剪纸的色彩要求在简中求繁,少作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对比色中求协调,同时还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个为主的颜色形成主调时,其他颜色在对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减弱。有时碰到各种颜色并置起来稍有生硬的感觉时,则把它们分别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获得协调、明快的感觉。
4.刀法“稳、准、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例如刻一种“罗汉须”的菊花,由于它初开时是直瓣,盛开时就卷曲,形成螺丝圈,因而在剪这种菊花时,要一瓣一瓣从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组成一朵形象殊异、风味别致的菊花。又如刻一种叫“鹭鸶羽”的菊花,由于它开花时一瓣套着一瓣,一瓣勾着一瓣,因而在✪剪这种菊花时,要运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连,瓣瓣相随,花瓣之间的粗细、大小才能参差有致,变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鹭鸶的羽毛一样丰满而美丽。
总体来说,山西剪纸集中了北国的粗犷豪放与南国的纤秀细腻,形成了“南浮山北广灵”浮山剪纸和广灵剪纸两大系列。晋南、晋中、晋东南、晋西北、吕梁山区的剪纸,属于浮山剪纸系列,特点是多为单色剪纸,风格质朴、粗犷。而流行于雁北地区的染色剪纸,采用刀刻后染色而成,风格婉约典雅、富丽堂皇,以“广灵剪纸”为代表。“广灵窗花”以造型写实、刻制精巧,色彩艳丽而着称,它的原料是一种单一的雪白宣纸,工具是几把刀刃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纸成品,再点染着色。民间巧匠非常讲究刀工刻法和着色技艺,他们以简单的工具,采取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办法,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龙飞凤舞地刻制出许多成品。着色时用上好白酒调色,调配较深的颜色可加少量白矾,这样既能使涂上的颜色鲜艳水灵,又能保证剪纸能存放较长时间。
二、剪纸的用处
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山西民间剪纸的体裁格式,根据各地民俗与实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见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据窗格的形状来定。如晋北一带窗户格式有菱形、圆形、多角等样式,窗花也随窗而异,小的寸许,精致灵巧,稚趣横生;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应的“团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带,欢庆春节,或操办婚事都要贴“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莲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妇善于女红,早生贵子,美满幸福。还有墙花也是山西剪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剪纸在山西主要有以下用处。
1.用于岁时节日的剪纸。
在岁时节日剪纸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和元宵时的剪纸。
春节时,在山西,每家每户的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在山西农村尽管院门上贴着门画、对联,挂着门笺,但还要再剪贴一对“桃核”。而“桃符’在庄稼人的心中可不是“春联”的意思,仍旧保留着古老传说中‘桃符”驱疫逐鬼、避邪禳灾的原意。
元宵节时,家家门前悬挂彩灯,灯的造型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彩灯上张贴的剪纸丰富多彩。以影形而转动谓之“走马灯”,刻镂的灯花为适应转动均是侧面侧身,灯花的功能是美化灯,这就要求剪出的花样必须契合透光照明,为此,灯花的线条比较纤细,黑白对比不太明显,块面相间比较均匀。
2.用于家族添丁之喜的剪纸。
孩子诞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长辈为这新生命的降生都得庆贺一番。先用红纸剪个大大的、不做任何装饰的掐腰“葫芦”贴在门上,一为报喜,宣示添丁增口了,也为新生儿纳吉求福,禳灾祛祸;二为报信,也就是一种门标,人们深谙此俗,也就不随便出入了。此外,新生儿为男婴者,在门墩上用煤炭块压一片方形白纸,喻品行方正、洁白无瑕;女婴者则压一块红纸,喻洪福齐天。
孩子长大,父母为儿女的成婚大礼竭尽全力,祝愿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从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亲朋好友馈赠礼品上的剪纸,可以看出这种心情。新婚之典,凡使用之物都要有“礼花”覆盖。“礼花”亦称“喜花”,自然悦目好看、充满喜气,而礼花上的象征之物,诸如花卉草木、器皿吉物、字意图案等,又是托物寄情的艺术手法,往往包容了人们无法言传的理想、愿望、祝福。就拿洞房窗户上剪贴的“扣碗花”来说,其造型两碗相扣严丝合缝,含“合卺”的实意。卺,是瓢,一瓠剖两瓢,两瓢相合谓之“合卺”。
3.用于日常生活的剪纸。
墙花,顾名思义是贴在墙上的花。它篇幅较大,而且带有浓厚的故事情节,如《八仙》、《娶亲》、《老爷送外甥》、《老鼠嫁女》。这类大型的剪纸在山西的山庄窝铺是常见的。早先的墙花很可能是充当年画来美化居室、点缀环境的。现在虽说五彩胶印的年画既经济又美观,可是多少年来在山村形成贴墙花的习俗一直存在。
粮仓、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们着重美化的“天地”。一般都喜欢贴“鱼”,粮仓上贴鱼象征家有余粮;水缸上贴鱼喻如鱼得水,有鱼必有水,源源不竭之意。
三、当今时代山西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思路
在当今时代山西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有何价值?我们该如何去发扬和保护民间艺术?这样的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当今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设计工具、设计手段层出不穷。计算机、互联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各种数码输入、输出设备的应用,使得人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进步,依赖于工具、手段的提高。然而作为民间艺术中最具平面构成元素特点的剪纸艺术有着丰富的平面构成语言,其本身就是极具设计语言的作品,有着区别于其他任何民族、任何艺术形ซ式的特点。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是现在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怎样让你的作品区别于他人,怎样才能被世界所接受?最重要的就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世界所认可,才能成为经典而不朽。传统文化的缺失使民间艺术在当代的社会的形势不容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些边缘的、非主流的民间艺术及民间文化正在消亡,主流的民间艺术也在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主体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也与传统的民间艺术越离越远。民间艺术的发展趋势应该适应当代的群众的审美观念的变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