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时代的“匠人文化”

时间:2024-09-22 04:29:05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工匠”是指手工业时代专门从事某一技术行业的匠人。他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怀着虔诚和敬畏的心态,对所属专业的技术近乎痴迷地追求,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穷尽极致,对职业的尊严奉若神明,所以,他们是手工业时代产品的生产者,也是质量的代言人。“工匠文化”是指与“工匠”相关联的管理制度、生活方式、技术体系、精神信仰的一系列文化形态的总和。它具有强烈的行业属性,同时又兼具广泛的社会属性。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历史概念,但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外展动力和衍生能力,流续得十分久远。

“工匠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日本江户时代产生而来的一种职业文化,它以一种纯粹、强烈的物化形态和精神内涵创造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点和标志性符号。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种文化形态属于全人类,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广为存在。在中国,更是具有最为久远的历史和成熟的体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匠人”的称呼,《墨子・天志上》:“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在历朝各代,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匠管理体系。在国家层面上,“工部”是掌管工匠的行政部门,对工匠的户籍、劳作、居住、传承都有系统的规范。工匠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淀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工匠文化”。“工匠”不仅是历史上精致生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书写者。然而,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工匠”和“工匠文化”一直以来被忽视和冷落,在社会上、事实上的真实作用和地位被严重扭曲。我们有必要还原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对文明的贡献,对人类的贡献,给他们以应有的社会尊严。在工业化不断推进、深化和成熟的今天,“工匠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工匠”创造了手工业时代的精致生活

农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一部分生产者便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之外的诸如建筑、服饰、饮食、工具制造等方面的工作,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两大阵营。由于从事手工业制造具有分类多、分工细的工作特点,因而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工作技巧,掌握了某种技术工种的从业人员被称为“匠人”,如会做木工的成为“木匠”,会做泥瓦工作的成为“瓦匠”,会打铁的称为“铁匠”等等。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有工艺技能的“匠人”统称为“工匠”。“工匠”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即“工”和“匠”,“匠”是指手工业从业者,“工”则要求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人才能被称为“工匠”,而并非概指所有的手工业从业人员。

“工匠”所从事的工作是极其广泛的,几乎包括了除农业之外的所有方面,随着人们生活的不断细化,工匠的分类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工匠们各有其业,各擅其长,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将各自所在的专业技能提高到极致成为一种不二选择,把产品的质量不断的提升,以期达到完美的程度。工匠们努力的结果直接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精致的手工业产品,手工业产品的丰富与精致为消费者的精致生活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反过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化,又会不断地提升对产品的质量需求,更进一步对工匠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层级的要求,在这样一种循环促进下,工匠的技艺水平不断提升,产品越来越精致,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向着精致化迈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工匠”分为“官匠”和“民匠”两大阵营。“官匠”有“轮班匠”和“住坐匠”之分,但不管他们以哪一种方式为官府服务,他们都将受到官府严格的控制,尤其是“住坐匠”以一种“职人”的身份住坐官府,专门为官府制作器物。在封建社会“礼制文化”ϟ的规定下,每种用具在材质、工艺、形制、色彩、纹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严格的规定性,这就以体制与行政的方式规定了“工匠”必须把产品做到具有“质量保证”才能符合“礼制”规范。同时,官府属于“士族”,位居社会各阶层之首,他们的生活品质代表了同一历史时期的最高水平,“工匠”们必须满足“士族”的精致需求,才能保住“住坐匠”的“职人”身份,尽管“匠籍”是固定的,但技艺的偏差仍有可能导致被冷落、被置换的风险。至于“民匠”,相对于“官匠”而言,行为方式比较自由,但也面临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他们生产的产品在投放到消费者手中之后,必然会面临消费者的评判与取舍,这将直接影响匠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所以,工匠们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在为自己提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为社会消费者提供了越来越高质量的产品,为人们的精致生活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

二、“匠人文化”构筑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底色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包括物质存在,也包括意识形态,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S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匠人文化”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由于它的涵盖范围上至庙堂之高,下抵市井平民,衣食住行,习俗传统,无所不包,构筑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底色。

从物质形态来看,建筑、服饰、器物等所造之物,大凡都要经过设计与制造,在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古代政治制度、封建仪轨的规定,但这种仪轨制度本身就凝聚了包含匠人在内的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判断与取舍,习俗与风情,更包含了这些物件的造物者们对造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材料、结构、性能、工艺等多方面的理解与把握。任何人造物不管它们被赋予了多么深邃多么复杂多么崇高的精神内涵,它必然会通过一定的造物方式和手段完成造物活动,实现物化形态。在复杂的造物活动中,方式与技巧是决定物化形态的审美水平的最重要元素,而实现造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就是“工匠”。“工匠”们利用精湛的技艺制造出各种精美的产品,让这些产品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欣赏了制造这些产品所展示出来的高超技术。人们的审美此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本身,而是生产产品的手艺技巧。 文化史的解读与欣赏首先依赖于物质化的载体,历史的流变依然保存下来众多供后人欣赏的造物。雄伟而又瑰丽的故宫卯榫穿凿,斗拱勾连,雕梁画栋,精美绝伦,这无一不是木匠、瓦匠、石匠、漆匠们奉献给世人的奢华,铺陈在皇宫的底色。衣文龙凤,丝帛锦绣,人们走街串巷,流连市井,构成了街市府邸的流动风景,这一切,也是“工匠”们对大自然的点缀。人们坐卧几榻,收纳储柜,这家具杂什,全部是“工匠”的精心杰作。鸣沙山中的莫高窟,抑或是中原芮城的永乐宫,彩绘在洞窟墙壁上的壁画,其场面之盛大,内容之丰富,色彩之瑰丽,技艺之精妙,无不令观众感佩至深!这些同样是“画匠”们的扛鼎之作,挥写在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

由此可见,人们的衣食住行,所用造物,几乎全是工匠所造,人文环境的基本底色几乎全部由工匠铺就。

当然,社会生活的底色,除了视觉层面的物|形态,更有精神层面的文化内涵。

“匠人文化”包括国家层面的管理制度、行会制度、教育与传承方式、匠人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及习俗、匠人的价值观念及信仰等等,其中,我们称之为“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最为重要,它是“匠人文化”或“工匠文化”的灵魂与核心。

在手工业时代,匠人的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工种也极为繁多,所涉及的层面、范围与影响极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工匠”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底色。

国家层面的“工部”直接掌管各类“匠人”,形成国家行政体制的一部分。各个不同的手工业门类的城市手工业者为了排除彼此间的竞争和农村手工业产品的竞争,也为了抵制封建领主的压榨勒索,便逐步联合起来加强自己的力量与地位,按照不同行业组织了行会。行会的指导原则是排除竞争,对内用一切办法来为所有会员提供平等的机会,对外则是为本行业取得垄断地位。行会的规章制度有助于行业的有序运行,成为推动手工业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尤其是“匠师”的技艺在古代都是采用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且采用较为严格的“晋升制”,从“学徒”到“帮工”再到“匠师”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传承过程、方式以及相关仪轨制度构成了古代教育体制与方式一道独特的风景。

“工匠”阶层的各种因素酝酿而成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重专业、淡泊名利的精神内涵。正是这种对产品质量的追求达到几近苛求的极致,对职业虔诚到类似信仰的态度,对个人信誉的维护容不得半点苟且的坚贞,才造就了历史上时人称赞后人称奇的各种产品,同时,也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管理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正常的、积极地、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基本底色。

三、“工匠文化”对后工业化时代不可或缺

随着工业化尤其是工业现代化的兴起,手工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方式慢慢地被机械化所取代,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代替了个性化、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在生产动力系统、管理系统、标准体系出现了革命性的现代化生产之后,生产效率得以极大提高,成本降低、产品丰富,标准统一,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根本需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消费模式不仅向人类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标准化产品,也彻底消灭了市场意义上的歧视性现象,在产品面前人人平等,不再存在制度上的等级差别,从而使新型的现代化生产赋予了社会意义上的伦理价值。同时,生产动力系统的机械化、电力化,不仅提高了依靠生物动力的原始劳作所限制的生产效率,也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自由休息时间。当然,工业现代化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的超限度攫取、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人机关系的冷漠、产品个性的缺失、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等等,不仅带来生存环境的问题,也造成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历史文脉、风俗人情、地理文化、民族习性等国家文化性的存在被逐步湮灭,淡化了精神存在与价值,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失落与迷茫。有鉴于 ☹此,“后工业化”的社会思潮逐步回归了对工业化所产生的一些后果的反思,对历史与文脉的传承重新燃起了热情,对风土习俗重新焕发出兴趣,对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更多的渴望与诉求,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日趋强烈,这就出现了“后现代化”的反思与重构,新的设计理念、文化理念开始形成。在这样一种社会语境下,曾经在人们生活和历史演绎中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手工业文化有了一种复兴的需求和可能,这其中的“工匠文化”更加可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诠释和发扬广大的必要和可能。

“工匠文化”的复兴可以分为两个层级、两个部分:第一个层级或部分,就是针对人类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镌刻着文明的深刻记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部分现实需求的文化遗产、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原生态的保护与恢复,重现历史的文脉、记忆与辉煌。第二个层级是,提取“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涵,诸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专注本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诚信为本、信誉至上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品性,将这些文化精髓与当下的生活、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理念与精神,融汇于思想,应用于日常。

历史不可复制,但文脉当“薪火相传”。“匠人文化”产生于那一段特定的历史,而今星移斗转,日新月异,我们无需再重现那段“作坊满市井,手艺行天下”的历史,但我们可以抽取出那些文明的精华,滋润我们的今天。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