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时间:2025-01-13 08:56: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魅力同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增加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发挥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增强教育效果;构筑弘扬传统文化的多重支撑,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认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道德教育都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又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并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必须把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因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做到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对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有裨益。[2]但是,基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教育理念、方式的差异,部分高校在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还存在不足,无论是在传统文化的弘扬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完善上都需要加强。

1、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衰减

科技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交流更为迅捷,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上海交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过节问题上,68.77%的学生选择喜欢过“洋节”;相较于对西方节日的熟悉,仅有50%左右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的人数仅占29.91%。[3]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社会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多元的社会观念冲击下,民众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认同空间不断压缩。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道德观念等在多元价值观的作用下,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降低。如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弘扬众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精神。在社会个体精神日益彰显的今天,原有的与集体主义精神契合的品质,诸如合作、互助等,在高校学生中影响力逐渐衰减。尤其是在手机作为信息传播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学生的交流、沟通模式中,其封闭性日益凸显,学生沉溺于虚拟的手机网络,并将之作为交友的重要方式,而与周围同学的交往则相对匮乏,缺乏现实社会交往中互动、认知的能力,集体主义传统中的团结、互助精神不足。

2、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不足

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发挥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在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很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相关学科课程中,更谈不上对其教学方案进行研讨和实施。”[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等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以体现其时效性、针对性。在进行调整过程中,部分高等院校,往往重视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考察,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部分高校即使设立了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也往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其课程设置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3、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资源中,缺乏专业的、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根基的教师,从教的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临时转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领域,其传统文化的根基相对薄弱。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上,对于不同门类学科的贯通性上较差,部分教师对于本学科知识相对精通,但是对于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内容所知甚少,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同时,在教学技巧上,侧重于“填鸭式”教学,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不足。

二、拓宽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其路径选择是多重的,应当“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代中,完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优秀传统文化ฃ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5]

1、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

(1)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弘扬积极因素,剔除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针对传统文化中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部分,要形成以时代背景为架构的传统文化体系、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立足点,探究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存、互补的良性互动方式、途径,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构建易为当代大学生识别、理解的传统文化,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及接受度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2)规避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传统文化基于其产生、存续的土壤,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对此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明确并规避。“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无改变地保持着并传递给后代。”[6]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并形成共振,不能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传统文化的承继过程中,应当以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作为传统文化背景及调适的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与社会发展基本理念相悖的观念等剥离,促进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共振,而不是相互背离。

2、增加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

(1)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高等学校的教育不是技能培训,“任何教育如果只是为了传授技能,这种教育就是不自由的、不道德的”。[7]针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重专业技术,忽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转变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加快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步伐,改变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互补性不强的缺陷,修改课程结构体系,重点是将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架构,使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化,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发挥课堂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关于专业历史发展方面的内容,通过专业的发展脉络介绍,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鉴于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富于趣味性,对于思维意识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大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对于该学科及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因素,明确其中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的内容,实现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实现传统文化承继、创新的同时,促使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增强教育效果

目前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内容明确、重点突出,但是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在讲授过程中该模式易造成知识枯燥的刻板印象,在调动学生参与性上存在不足,而该负面信息反馈给教师后,往往形成恶性循环,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因此,在传统文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改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

(1)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填鸭式”教学。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各类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填鸭式”教学由于其固有的弊端,无法满足启发学生思维的要求。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以老师的讲授内容为出发点、落脚点,不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重构,在教学过程中是以被动的形象展现的。在有限的资源框架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通过案例式教学、专题研讨等,在情境设置、问题呈现等方面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对于教学所涉理论、实践问题的全面认识。

(2)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呈现出便捷、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辅助教学的进行。如通过微信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采用多媒体展现教学内容,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图像、视频等具体方式展现,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形成直观、生动的印象,在改变理论知识呈现方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兴趣度,增强其感性认识。

4、构筑弘扬传统文化的多重支撑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通过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营造氛围,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韵味,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8]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高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滋养。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达到拓展学生知识的目的,更要通过独特的校园文化、人文理念等精神传承,使在其间学习的大学生感受到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滋养。要Ⓐ通过校园的环境建设、广播宣传、板报介绍等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在学校的各类设施、日常工作过程中,使学生透过校园的硬件、软件环境,感受其间汇聚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其魅力及价值。

(2)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应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场所。通过校园网络建设,建立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站,开辟关于传统文化内容的栏目,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 ☺要补充方式,成为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3)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链接。高校的教育活动不能封闭在校园内,“高校要依托地方人文底蕴,整合和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认同。”[9]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眼光延伸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在具体的历史、现实投影中,以鲜活的事件、生动的具象,将抽象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以具体的方式展现。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教育场景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拓展范围,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将课堂延伸到历史上真实的情境中,剖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民族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10]

5、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中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为此,讲授传统文化的教师,要具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对于所讲授的传统文化的内容,能深入理解其发展的历史脉络,明晰其作为独特历史文化现象的特征及时代意义。作为主讲传统文化的教师,只有对于所讲授的课程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才会做到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做到令人信服。同时,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要进行优化,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等,在传统文化的讲授主体之间构建沟通、交流的桥梁,防止教师形成固化乃至僵化的认知,从而具备更为广阔的视角,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此外,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可以通过培训等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以及运用多媒体的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

(2)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必须以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基础。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打造一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引进专业院校毕业生,建立起精通传统文化知识、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人员交流,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在高等院校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因为传统文化早已融入日常生活,不可规避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11]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基石,其良好的道德示范效应、深厚的人文关怀,使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产生对于它的关注与热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其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而为其中生活的民众所承继,凝聚着民族的思想精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使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大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主体,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交流、传播内容、体系,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李健,孙鹏飞,卢静,信鑫.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 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赵泽林,曾斌荣.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 陈少平,陈桂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3).

[5] 赵泽林,曾斌荣.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6]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第一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

[7] 约翰q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8] 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

[9] 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

[10] 赵刚.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11] 付晓男,付秀荣.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8).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