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因素浅析
摘要: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的选择不仅关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更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华历史,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中,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封建王朝都城,记录着朝代的兴废,历史的更迭,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因此在考古学文化中,都城考古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对都城的研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都城选址问题。本文结合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及元大都的选址就此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都城选址;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元大都
一、唐长安城的选址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地区。这里川原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多次作为王朝安邦立国的帝王之乡。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否合理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定都于此,绝非偶然。
第一,自然因素。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中心,濒临渭水之南,秦岭之北,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之内,沃野千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都城长安的天然设防和百姓的生活所需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经济因素。关中渭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经过劳动人民长期开发,已是沃野千里。而且,长安地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河流纵横,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称,由于历代重视兴修,关中地区在汉唐时期就已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农田灌溉网,因而关中地区农业发达,物产富饶。
第三,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
第四,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关中古称“形胜之国”,地势险要,在军事上“得形势之胜便”。首先,长安地区阻山滞河,“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防御之阻,则天下之奥区焉。”其次,长安东有函谷关、潼关、临晋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陇关;北有萧关。关隘重设,进可功,退可守,四塞以为固。
第五,历史因素。“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十二个王朝曾在此立都,前后已有千余年之久。长安久为帝都王畿、全国政治中心,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这种悠久的历史因素,是李唐王朝继续立都长安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北宋东京城的选址和建设
东京城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西部边缘,处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的交接地带,这里土质松软,水源丰富,自上古以来就是一个宜于渔猎和农耕的好地方。从春秋战国到ฅ北宋以前,战国时的魏웃、韩、郑、及后的东魏、北周、隋、唐均在古开封建城。南北朝时期,东魏在此置梁州,北周再✡改为汴州,“以城临汴水,因以为名”,汴州之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隋统一南北后,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汴州地区是较早获得统一和安定的地区之一,因此,其发展也较其他地区早一些。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确立了汴州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到唐代,汴州更是成为沟通江淮、联系南北,控制齐鲁的咽喉要道。特殊的地理和交通位置为唐代汴州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五代时,朱温建梁朝,是年即下诏:“宜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都。”此后,后晋、后汉、后周,均在此建都,称为东京开封府。以上四个政权在定都开封后,均以原唐汴州城中的宣武军节度使衙署为皇宫。五代末年后周世宗(公元 954―959)继位后,为清明政治,恢复经济、统一全国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巨大努力,使五代从混战到政治稳定有了新的转机。汴州城作为唐代的一个州城,其规模己不能适应作为都城的需要了。因此,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公元 955 年)四月下诏,在原有州城的外围,又扩筑了外城。
北宋选择定都东京,并继续沿用五代末年后周重新扩建的都城,顺应了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唐末,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关中经济凋敝不堪;但汴州城由于交通、漕运的发达,经济得到了发展,各地商人来汴交易者也日益增多。第二,交通和漕运优势。唐、五代以来汴州形成水陆交通枢纽,汴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因此,汴州城的地位也更加重要。第三,政治、地理上的优势。开封经梁、晋、汉、周建都之后,初步形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将重兵驻于京师,东京城从地理上利于出战,便于宋初为统一全国进行四方征讨。第四,历史和城建优势。开封自魏至后周,所谓王气所在,历史证明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
北宋东京城共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当时的北宋政府为了抵御辽、西夏等游牧部族的入侵,防范农民起义,对三重城垣的营建十分重视,使之成为了一座壁垒森严、层层套叠、规模宏大的军事堡垒。
三、元大都的建设和选址
元大都及在其基础上扩建的明清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末段唯一的政治中心,它的选址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北京城西部和北部是太行、燕山山脉®的延伸,山势西北高峻,向东南则逐渐降低,与北京小平原接壤处,已是低山和丘陵。小平原上河流湖泊密布,水资源十分充沛,具备发展汉族传统农耕业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且其西北有层峦叠嶂抵挡塞外强悍风沙,东南向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敞开,适合人民长期定居。第二,政治军事优势。大都位于北方草原游牧区向中原传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元朝更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向南可统治中原及南方的汉人,向北则更易巩固其少数民族的统治,并且该地依地势易守难攻,更能保证都城的安全,加强统治。第三,便利的交通运输。该区域地势相对平坦,河流湖泊密布,陆路水路交通均十分便利,更利于人员和物资的往来流通。
结论
由以上三座都城的选址来看,地理条件是所有择都条件中的首要因素。因为在诸多原因中,唯有地理条件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受人为影响最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上其他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辅助因素,使之成为当时定都的最佳选择。
当然,选择首都还需要综合考虑并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其中最紧要者,主要是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而其中军事、政治原因又占首要地位。古代中国的首都更多地建在政治需要与军事需要相结合、并且也更有利于实施政治统治、具有便利交通要件的重要战略位置,以有利于战时指挥调度,同时也有利于政治统治渠道的畅通。
最后则是经济因素。城市的生存与发展仰赖于农村的经济给养。这种经济的因素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选择:一是所选定的都城位于富庶的农业区域中心;二是所选择的都城交通相对发达,能够较为便利地从各地运输物资。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唐)魏征.隋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孟元老,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Z].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清)徐松.唐两京城坊考[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7](清)周成.宋东京考[Z].北京:中华书局,1988
[8]贺业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9]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丘刚.开封宋城考古述略[J].史学月刊,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