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太原保卫战
金人终于带着大批的金银和宋朝的肃王和宰相张邦昌北撤,可是西路粘罕的军队还受阻于太原城下,粘罕早已经是急不可耐,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攻下开封城。
粘罕同时也担心斡离不的孤军深入,最后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后来听说斡离不已经和宋人讲和了,而且还捞到了不少的好处。这是一个什么道理,斡离不竟敢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和宋人签订所谓的停战和议,还把不把自己这个国相放在眼里了。况且,要是自己就这么无功而返,让斡离不这样带着大批的金银回去,自己的威信放在哪边。所以对太原城采取只围不攻的策略,留下少部分的金兵围太原城,自己仍然带着大部分的金兵南下攻宋。
可是粘罕的南下队伍还没有深入,就传来斡离不已经北撤的消息,宋廷答应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攻下一些城池之后,粘罕又带着部队来到太原城下。
可是太原城知府张孝纯和守将王禀都主张坚守太原城,根本就不理睬金人,虽然太原以北、以南等很多州县都已经沦陷了,可是二人根本不为所动。张孝纯激励将士和军民道:“太原城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城坚粮足,加之兵强将勇,金人虽然在城下,也不会有什么危害。现在我们之所以守在太原城内,不出去与金人对战,是想等金人粮尽气失,到那个时候等朝廷的援军到来,里应外合,金人自不必为患。”
粘罕知道太原守城将官的决心,加之宋境之内的天气也开始热了起来,若是要攻太原城的话,势必要将战争延续到七八月,那个时候是最热之时,金人一般都选择在这个时候避暑。在此情况下,粘罕选择对太原城实行了“锁城法”。何谓“锁城法”,简单来说就是金兵将整个太原城封闭起来,不让太原城与外界有任何地联系。粘罕留下一名金将,然后在太原城上的宋军弓弩射不到的地方开始筑堡垒,整个将太原城围一圈,分兵把守,白天自然不必说,晚上堡垒之处也是篝火通明,金兵往来巡逻,宋军根本就不可能有出去的机会。
随着金兵的全部北撤,钦宗皇帝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外敌打到都城脚下,而且还签订了这样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一个人都会咽不下这口气,何况钦宗皇帝还是一个想要有点作为的皇帝。
因此金兵刚一撤走,钦宗皇帝就开始变卦了,对于割三镇之地更是反悔,既然反悔,那就想办法挽救三镇,当务之急,就是增援太原城。
钦宗赵桓不失时机的派遣种师道兄弟和姚古等西北军一起去救援太原、河间、中山三镇。按照钦宗皇帝的布署就是种师道和姚古一起救援太原,而种师中带人从东路进攻,救援河间、中山及其周围的一些州县。
这样就以种师道为河北、河东宣抚使驻滑州,姚古为制置使总兵援救太原。
就在种师道和姚古带兵前去增援太原的同时,种师中也被派去增援中山和河间,种师中是种师道的弟弟,在救援三镇的策略之上,钦宗皇帝选择将种师道、种师中两兄弟分开,就是防止武将专权独断局面的出现。种师中觉得自己找到了攻击粘罕军最好的机会,在粘罕北撤军还逗留在泽州的时候,种师中就向皇帝请示,由他带领军队从邢州、相州的捷径,越过太行山出上党,到时候从侧翼进攻粘罕军,定可成功。
但是,钦宗皇帝心中却有忧虑了,上一次因为姚平仲欲与种家争功,偷袭金营,最后大败,现在种师中是派去增援河间和中山二镇的,应该尾随金东路军斡离不军而去。粘罕属于西路军,应该由姚古统领此事,种师中提出这样一个战略意图,很显然有和姚古争功之嫌。姚古乃是姚平仲的父亲,即使在增援三镇的时候,钦宗皇帝依然不让祖宗遗训,让这些大将互相牵制。
倒是姚古在开始时打了一些胜战,靖康元年三月中旬种师中的意见没有被皇帝采纳,到三月下旬的时候,粘罕大军已基本北撤。但是留下来围住太原城的兵马始终都在太原周围的县城之内找粮草供应,姚古趁粘罕北撤之机,开始对金军的剩余部队发动了攻击。
三月二十四日,姚古派属下将领王德冲入隆德府,隆德府在粘罕南下的时候被攻陷,攻陷之后随即建立起隆德府的傀儡政权,现在王德就将隆德府的傀儡知府解送到京城。二十五日姚古就让王德乘胜进攻,收复威胜军。两城收复之后,姚古考虑到不知金兵的虚实,大军留在隆德府进行休整。
但是朝廷之中却对战争产生了另一种看法,认为姚古军之前进展顺利,怎么就突然停下来了呢?而且驻扎在东边真定府的种师中这个时候也是留兵不进,这两个人到底想要搞什么?派你们前去救援三镇的,你们却好,竟然整天让大军休整,呆在军营里浪费纳税人的银子,这样下来,什么时候才能解三镇的围。
朝廷之中的一些大臣也忍耐不住了,之前还被吓得畏畏缩缩,现在金人走了,皇帝也坚决要保卫三镇,这些人自然顺同皇帝的意见,狠话一句接着一句,一时间朝廷之中形成了一股批判前线将领的舆论浪潮。说种师中逗兵不进,玩忽职守。种师中怎么说也带兵带了几十年,又是西北将门世家,哪里受得了朝廷的这般指责,只得带兵出真定,过井陉救援太原。现在✿朝廷的战略意图就是让种师中和姚古联手,一个在隆德,一个在井陉,对太原形成夹攻之势。
其实此时依然留在三镇之外的金兵并没有多少,种师中在救援的过程之中也打了不少胜战,正因为如此,虽然是朝廷的百般催促,种师中本人也有了一点轻敌之心。辎重等物全都留在了真定府,只带轻兵前去和姚古约期而进。
谁知,事情发生了变化,金兵留下来的兵马零零散散虽然不多,但是聚集起来,却也为数不少。何况,宋军大量的北上,早已经引起了金人的注意,开始派遣部队前来增援。因此,种师中的这种贸然前进,最后必然会受挫。
五月九日,种师中的队伍行到离太原城只有二十里的石坑,出井陉这一路,基本上没有遇见金人,种师中心里还想着,傻逼们听到我大宋种将军的名号都吓跑了。
就在这个时候留在太原城外的银术可、活女等金将开始向种师中围了过来,尽管如此,种师中军还是五战三胜,但是这个时候种师中选择迂回榆次,再作打算。要是这个时候种师中选择兵进太原,或许可以和太原城内的兵马里应外合,还可以打金人一个措手不及。但是种师中选择回榆次休整。金人稍作休整之后,尾随种师中而来,种师中前军鏖战一会就相继奔溃。这一场战争一直从早打到晚,种师中曾经许诺,只要大家奋勇杀敌,会有很好的赏赐,但是种师中将部队所有的辎重都留在真定府,根本就不可能赏赐士兵,特别是弓弩手,此形势下,很多弓弩手都跑掉了。战到最后只剩下种师中和自己的亲兵百人,种师中自己最后也被金将完颜活女斩杀。 种师中的失败,整个援救行动陷入到了劫难之中,解决掉了种师中,接下来自然就轮到了姚古,五月十九日姚古也失败了。
在增援太原城这个问题之上,在朝廷之内又搞起了一番争执,主要的问题就是派谁前去增援,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拿当时的西北军来说,就有许多骁将。但是,朝廷之内的宰执们却基本上将斗争目标选定为李纲。
龙头老大――李纲
李纲虽然在东京保卫战之中立下了战功,但是在当时的朝廷之中根本就容不下他这样一个人,因为李纲的观点基本上与当时宰执大臣的观点格格不入,这样的人怎么可能继续留在朝中,况且经过上次的学生闹事,钦宗皇帝对于李纲也不那么友好了,将李纲排挤出去也就成了迟早之事。
现在,钦宗皇帝就和自己的宰执们就找到借口可以将李纲赶走了,派李纲去增援太原城。你李纲不是很喜欢带兵吗?现在就给你这样一个绝好的机会,不是我赵桓绝情,实在是朝廷之中容不下你。
朝廷让李纲前去增援太原,而且只给两千兵马,和几千人的粮饷,摆明了是排挤李纲而已。李纲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带着这两千人的队伍出发前往太原,顺便在途中招兵买马。
李纲就这样被送出了京城,虽然朝廷在实际之上并没有给李纲多少人马,但是李纲的脑袋之上有一个头衔,有了这个头衔,其实一切问题都好解决。
李纲现在头上有一个宣抚使的头衔,之前是种师道的头衔,现在把种师道给拉下马了,李纲就带着这个头衔前去救援太原城。六月二十七日李纲从京师出发,七月初抵达河阳,在河阳又休整十几天,再进军怀州。
名义上划归李纲名下的将领有宣抚副使刘k、制置副使解潜、察防使张灏、勾当公事折彦质、都统制王渊、折可求、张思正、王以宁等。这些人都可谓是当时十分有威望武将,这其中折彦质和折可求二人后来是高宗赵构的重要军事将领,王渊更是在建炎时期高宗十分依赖的将领。
到怀州之后,李纲以龙头老大的身份,召开军事会议,这些人也都参加。在会议上,李纲自然是讲怎样救援太原之事,这些将领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堂口,在之前基本上没有多少联系。李纲现在开会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各堂口加强联系,争取在救援太原之战上打得漂亮一点。
在会上李纲也将地盘分了一分,刘k和王渊两人进军平定军和辽州两路;解潜和折彦质进军威胜军;张灏、折可求、张思正、王以宁进军汾州。李纲是总Boss,所有的人都必须听从他的安排。
但是针对李纲的这种安排,金人也有对策,何况各将领都心怀鬼胎。在这次军事会议之上,李纲要求的是各路军在七月二十七日那天一同进兵,让金人应付不过来。但是事情并不像李纲想得那么简单。再怎么说,李纲也只是一个文人而已,他根本就不懂得武界的一切。最先进兵的是刘k,刘k进兵就遇到了金人的抵抗,刘k兵很快就溃败。而解潜军这个时候在南北关与金人相遇,倒还能坚持住,与金人鏖战四天,杀伤相当。但是援军迟迟都没有来到,倒是金人的援军很快赶来。刘k和解潜两路都已经溃散,现在剩下来的就只有张思正这一路了。
应该说在当时的三路军之中,张思正拥兵是最多的,号称有十七万之众。八月十五日夜,张思正派遣一路兵马趁金人正在饮酒赏月之机,搞了一次偷袭,斩获百人。
这一下子可不得了了,要知道刘k和解潜刚刚溃败,现在张思正军竟然还斩获百余金人。张思正也开始对这次胜利大肆地渲染,一时间,沿路州县都大呼“汾州大捷!”其实所谓之大捷只不过是没有被金人打败而已,与之前的战败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在人们的心中也形成一个落差。所有的人都以为王师胜了,把金人打败了。朝廷这边官员们都开香槟庆祝了,钦宗皇帝对张思正的胜利也表示也欣慰。
但是这种喜悦只不过维持了一个晚上,因为第二天就败了。高兴的眼泪此刻变成了悲伤的泪水,张思正虽有十七万之众,但是根本就没有经过好好地整顿,整个队伍看起来就像是一团糟。金人正是看到了张思正军的这个弱点。所以,只派遣轻骑三千,冲宋军的前军,前军一溃,后军、整支军队都溃散了。十七万人的队伍狂奔,十七万人哭爹喊娘地逃命。
救援太原的行动就这样结束了,以失败而结束,李纲的Boss地位也自此结束了,之后李纲就从宣抚使的地位上被拉下来,贬责出去。
太原苦战
时间到了八月下旬,金人避完了暑,有了精力,再次分两路南下,路线与第一次南下一模一样。粘罕依然为西路军的元帅,带着金军首先向太原城攻来。
对于太原城,粘罕这一次可谓是下了必破的决心,其实从去年围城以来,到粘罕再次南下,太原城已经独自坚持了二百多天,城中的粮草早已尽,太原城内的景象简直就不能想象。街上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其他依然还活着的人就在城内易子而食,城中的百姓不忍心杀害自己的孩子,就和别人互相交换,以此来填饱肚子。再者就是路上有饿死的人,其他人会一起来瓜分尸体,太原城即使现在还没有破,但已经出现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
金人的再次南下,而宋廷的援军一次次地被击败,显然现在靠太原城自己抵挡这些休整之后的金军,根本就不可能,太原城破就在不久的将来。王禀知道这一切,命将士抱来许多干柴堆在自己的家门前,命两个战士守在门前,将自己的一家老小全都安排在家中,一旦城破,就让这两名战士点燃干柴,决不能让自己的家小落入金人的手中。
粘罕攻城的时候,列炮三十座,发炮的时候粘罕还专门命人擂鼓,鼓声与炮声一起轰鸣,首先在气势上就压倒了宋军。王禀针对金人的攻城方法,开始在楼橹之上置布袋,这样,炮打过来的时候就直接击在布袋之上,然后有一个缓冲之力,甚至还可以将打过来的炮弹弹落,不至于所有的楼橹都在金人的大炮之中被摧毁。
天上、地下,粘罕这一次无所不用其极,金军制造一种攻城之车,身体就像一个屋的形状,人藏在里面,然后将这车安上车轮,车的四周都裹上铁皮,这样就不惧怕宋✘军的大炮和箭支,然后在车子的顶上置巨木,只要到得城下,就可以乘着巨木往城上攻。 同时这种攻城之具还有另一种用途,那就是将里面放很多的土和木柴,等车子到近前,就可以将土倒进护城河之中去,在土上再加木柴,以此来慢慢地填平护城河,这样金军就可以顺利地攻到城下面。
王禀这个时候在城墙之上凿一些小孔,然后通过这些小孔,等金人填护城河的木柴增加到一定的程度之上,王禀就命人放火烧掉这些木柴。王禀弄的这些灯火很是奇特,能够燃烧湿着的木柴。
这种方法的确能够阻挡住粘罕的军队一天、两天,但是三天、四天……呢?宋廷根本就没有援军来增援太原城,在太原城的每一天战斗不过是推迟一下太原城破的时间。况且在太原城内早就没有粮食了,城中能够吃的东西都吃了,不能够吃的东西也吃了许多,这样守城,试问又怎么能够守住太原城呢?
虽然这样,粘罕却对王禀积怨甚深,因为命令士兵将王禀的尸首打捞上来,对王禀的尸首进行鞭尸,以泄自己的怨气。他指着王禀的尸体大骂,太原城弄成现在这样都是你丫害的,多抽你几下,下辈子放乖点。
太原府通判王逸义在自己的府邸之中抱着宋太宗的画像自焚而死。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太原知府张孝纯,他和许多官员都被金人抓住,金人自从破城之后,开始对太原城进行了屠杀,兴兵以来,哪曾为了一座城池花费这么多的时间,为了攻太原城,所有的金兵心中也不知道积了多少的怨。因此进城之后,所有的金兵就势必要将太原城夷成平地。张孝纯父子被金人抓住之后,坚决不降,只求一死。
但是这个时候粘罕又想吓一吓张孝纯,粘罕似乎最喜欢吓宋朝的官员了,因为他知道宋朝的官员都经不起吓。粘罕道:“你丫不怕死,那好,先把其他的官员带过来!”
金兵将俘虏的其他几十名大小太原城的官员都带过来,粘罕一一劝降,不投降者,杀!可是杀来杀去,竟然没有一个人投降。
粘罕自己也杀得郁闷了,哪有这样的人,实在是见鬼了,明知道是死还不降,一ღ个两个也就罢了,怎么这些人全都这样?
粘罕实在没有办法,可是又舍不得杀张孝纯,毕竟张孝纯是个人才,而且大金国刚刚兴起,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虽然张孝纯的意志很坚定,坚决不降,但是粘罕还是不肯对他下杀手。
无奈,粘罕只得命人将张孝纯父子带到云中去,并吩咐不能让张孝纯自杀。最后,张孝纯还是投降了金人,伪齐政权建立之后,张孝纯一直担任政府的宰相,
汴京风云
事情发展到如今的这种地步,宋廷上下又开始慌了,对金人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成了钦宗皇帝日夜要关心的头等大事。
有政策自然就有不同的空间,有空间自然就有争论,上朝的时候就像是进菜市场一样,每个官员都变成了泼妇,大家都在争吵。
现在,朝廷上下还是觉得议和才是头等大事,但是现在连太原城都被金人攻了下来,河北防线陷入全面的空虚,宋廷谈判已经没有了什么资本。之前钦宗皇帝还想着不割三镇,以此抵挡金人的进攻,也算是有一定的谈判资本,但现在三镇已基本上全部被金人拿下。现在和金人说谈判,金人都不稀得和你玩。
钦宗皇帝这个时候是真的又开始慌了,能不慌吗?金人马上就要打到黄河边界了,要不是前线守城的还有那么几个敢于拼命的官员,或许现在金人都已经过河了。
金人第一次围开封城的时候,朝廷召了许多的勤王之师,但是当金人北撤之后,钦宗皇帝就将这些勤王之师都遣回了,特别是南方的勤王之师,钦宗皇帝基本上一个不留全都给赶了回去。西北军被派往到前线,也都相继溃散,现在京城算是门户大开。
虽然如此,朝廷也总得该有个对策吧!狗急了还会跳墙呢?何况是皇帝。打!就不信你金人最后能把我怎么样,其实钦宗皇帝在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是相当心虚的,因为留给他的路只有这么一条,不打不行啊!金人要干掉自己和自己的江山。
钦宗皇帝这个时候也学斡离不的手法,搞起了两手准备,一个是打,把全国临时性的设为四个战区,每个战区设一个战区总司令,全权管理战区之内的事务,这四个战区分别是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和邓州,四个战区的人员设置分别是:以知邓州张叔夜为南道都总管,高公纯为老二,统京西南路、湖北之兵;以知应天府胡直孺为东道都总管,朱胜非为副,统京东、淮南之兵;以知河南府王襄为西道都总管,孙昭远副之,统京西北路、河东、陕西兵马;以知大名府赵野为北道都总管,范讷副之,统河北之兵。同时命折彦质为河东宣抚副使,李回为大河守御使,统兵十二万守卫黄河。
一面派康王赵构为使、王云为副使去斡离不军求和,现在只能说是求和。但是,折彦质带着十二万大军守在黄河边上竟然都挡不住金人。
为何?当时折彦质和李回带着十二万兵马在黄河南岸,而粘罕的兵马才刚刚到北岸,应该说这种情况折彦质的兵马根本就不可能溃败。只要扼住黄河,粘罕的兵马就不可能有过黄河之理。
但是,折彦质当时只是简单的将兵马摆在黄河南岸,心里其实早就对金人畏惧甚深,有十二万人保护他一个人,还怕?
粘罕派遣千骑过来探视折彦质的兵马之后,回去向粘罕报告说:“南兵人多,恐怕不可轻渡。”
“不可轻渡?”鬼相信,粘罕手下的一将领道:“南兵人虽多,与他们交战胜负还不好说,但是只要吓一吓他们,或许情况会有多改变。”
怎么吓?人家宋军可都是在南边,而且有十二万之众。能够说出这样的话,那自然是有办法搞定。
金人将军中所有的战鼓都取了出来,整支大军的战鼓加起来那该有多少只啊!不吓死那些无心战斗的宋军才怪呢?
粘罕命人整夜地擂鼓,好家伙,那气势该有多大,听见这震天的鼓声,宋军一下子就没底了。第二天,当金军再来看的时候,整个黄河南岸已经看不到一个宋军了,人呢?自然是跑了,跑到哪里去了,又有谁知道,逃命,谁还管是哪里。 这个时候,钦宗皇帝又想起了种师道,那个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之中带陕西兵前来之人。第一次开封围解后,钦宗皇帝不久就将他给弄下去了,加上种师道的年纪也不小了,七十多岁了,也该休息了,钦宗想。但是,现在不能再让他休息了,现在整个宋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起用种师道或许能够激励一下士心。
种师道带病上阵,但是现在的情况和一年前已经截然不同了,一年前,打,还有很大的资本,至少河北三镇和周边的许多小城都还在宋军的手中,可是这一次就不同了,金兵遇城攻城,一路南下,宋军在黄河北岸剩下来的堡垒已经没有几个了,而且剩下来的都还岌岌可危。
种师道发现了事态的严重性,所以,建议钦宗皇帝迁都,长安啊!南京啊!什么的,都可以,尽量避开金人的锋芒。
但是钦宗皇帝和朝臣这次却长志气了,迁都?那不是叫朕跑吗?枉朕还这么相信你,把你弄回来保卫朕的江山,这么胆小。钦宗皇帝没有接纳种师道的建议,种师道无可奈何,只得调邓州战区的张叔夜前来保卫京师。
第二次京师保卫战
朝中的宰相们,加上钦宗皇帝的老师耿南仲都认为,一切还是可以用议和来解决,金人要的也不外乎那些东西,第一次金人南下的时候大家就都知道了,现在大不了将这些东西给他们就是。这种观点在朝廷上很流行,大家都跟着潮流走,谈判吧!金人!咱们来谈判吧!
谈判啊!好啊!金ฝ人还真答应了,人家玩不死你。反正是你派人过去,谈不谈得成是另一回事,给你们宋廷一点和谈的希望,也好抵消一点你们的斗志,是好事情,来吧!咱们谈。
为了以示我大宋朝的真心,耿南仲决定将聚集在京城的那数万前来保卫京城的军队暂且遣散,什么时候再召回来,等通知。
和谈!你耿南仲不是要和谈吗?钦宗皇帝这回可是要将耿南仲派出去了,一来是相信这位一直教导自己的老师;二来,现在朝廷之中能够担当这大任的实在找不出几个人来。可是耿南仲不干了,出差?虽然是公费,吃、穿、住全都可以拿着发票报销。可是谁愿意,在京城呆得好好的,谁愿意去金营那边担惊受怕的,万一再出个什么事,自己的这条老命还能回得来吗?这项苦差事竟然交给我,不去。耿南仲向钦宗皇帝上书道:“臣老了,恐怕力不从心了,令择贤人吧!”
另外一个大臣聂昌也不愿意去,这一去还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呢?他也向钦宗皇帝道:“臣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开啊。”
钦宗皇帝一听,怒了,平时主张和谈的是你们,现在只不过是让你们付诸实践,你们就不干了,不要以为你们曾经帮过我,就不敢弄你们。钦宗皇帝是真的发怒了,皇帝怒了,臣子那还敢说一个不字。因此,耿南仲被派到斡离不军中去议和,而聂昌则被派到粘罕的军中。
开封城乱了,钦宗开始将开封城戒严了,事情毕竟有些危急了。戒严之后,自然会引来一阵恐慌,没有什么危险,朝廷戒严干嘛?正是趁着这股恐慌,京城的一些地痞无赖趁机闹事了,抢劫财物,杀人放火,此时成了报仇的最好时机。
赵构又出使
若是议和,钦宗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赵构,毕竟赵构有那么一次经验就好说,这世道,有经验就是个好事。这个世界不是信奉经验至上主义吗?找工作的必要条件就是‘经验’。现在,赵构的那次经验又让他突显在了领导的眼中。
金人的锋芒再一次吓倒了钦宗皇帝,又到了议和的时候,钦宗皇帝又派赵构出去了。当然在派赵构出去之前,还得做一些准备工作,将赵构的母亲的职位提升一点,改为贤妃,这可是一个相当大的赏赐,因为赵构的母亲韦氏在徽宗朝可一直都只是一个才人。
现在钦宗皇帝一下子将赵构母亲提升为贤妃,赵构自然也知道皇帝哥哥这是在拉拢自己,去吧!至少还是兄弟。
钦宗皇帝派遣赵构出去,因为他不担心赵构不去认真完成任务,要知道赵构的母亲、妻子和女儿都留在京城,就不相信赵构不顾这些人的死活。钦宗皇帝始终都相信赵构会用尽浑身解数来保卫大宋江山,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十一月十九日,赵构来到了相州,岳飞的家乡,正是因为这一天,或许说这几天,又一次改变了赵构的命运。
相州的老大是黄潜善,也就是日后赵构朝廷的宰相,黄潜善看出了赵构奇货可居,只要先和赵构拉拢关系,说不定日后会有大的惊喜。当官就需要有这么些机遇,正好这么好的机遇被黄潜善给撞着了。
可是有一个问题黄潜善突然间还摆不平,那就是在赵构的身边跟着一个议和使团,虽然赵构是团长,但是什么事情也不能独自去决定,旁边还有一个王云。王云虽然经常只是作为一个议和大臣的身份出现,但是对赵氏江山、对钦宗皇帝却忠心耿耿。钦宗皇帝派王云和赵构一起,自然也有让王云顺便监视赵构的意图。
王云手上可是有谕旨,要去前线议和,黄潜善就是想要多留赵构几天,以便想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来,留住这个奇货可居的王爷,王云都表示反对。黄潜善一时没有别的办法,只得请赵构在相州城内搓上一顿,让赵构继续往前行。
也该王云倒霉,在相州城内王云和他的议和使团还能顺利地通过,可是十一月二十日那天到磁州之后,王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而赵构的好运却来到了。
磁州是宗泽的地盘,而宗泽是一个完完全全地抗战派,对于朝廷之上主和的这些大臣一直心怀不满。现在既然议和使团跑到自己的地盘上来了,也怪不得自己。宗泽和磁州的老百姓早就知道赵构这一天要经过磁州,所以磁州的百姓早就等候在马路旁,一来是迎接赵构,二来是阻止他继续去前行。 ♀
磁州的老百姓其实早就把马路给拦着了,根本就没有办法继续往前走,宗泽在不失时机地向赵构说:“之前肃王前去议和,一去不复返,难道康王你还想重蹈覆辙不成。现在金人南下,议和只不过是一个骗局而已,王爷要是这一去,结果已经可以想象得到,不如就呆在磁州,然后召集军队,前去救援京师,到那个时候不用议和,开封之围便解。”
赵构是个聪明人,也知道这次的情况和上一次有天壤之别,这一趟明摆着就是去冒险。所以宗泽这么一说,他就坐在马上犹豫起来。
王云见势不妙,赶忙说皇上派我们来是去谈判的,勤王之师,朝廷自有安排,哪能由我们擅自做主。况且现在京师危在旦夕,再不前去阻挡住斡离不的大军,恐怕真要出大事了。
王云开始发怒了,催促康王赵构速速前行,举起了马鞭鞭打那些拉着康王马缰之人。宗泽也怒了,要想留住康王就必须解决这个王云,宗泽对王云也没有什么好感,一直充当议和的使臣,而宗泽却是站在李纲这一条线上,主战。所以说宗泽不仅对王云没有好感,反而倒有几分怨恨。
见王云开始鞭打磁州百姓,宗泽也开始激怒老百姓了,说当初议和王云也有分。而对于王云,其实磁州的老百姓并不陌生。因为在金人第一次南下的时候,王云就建议包括磁州在内的一些州县清野,所谓清野就是将城外的老百姓和物质全都搬进城来,不给金人留下任何东西。事实也证明王云的这个清野政策是正确的,金人见磁州等州县都清野,没有什么利益可图,皆绕道而行。可是这些老百姓都对王云怀恨在心了,哪有什么金人,金人南下根本就不走这边,你王云下令清野,这不是明摆着折腾人吗?现在经宗泽这么一煽弄,这些百姓哪里还顾得了后果。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被激怒,现在被激怒了,王云一定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磁州百姓蜂拥而上,将王云分尸。
看着才多会功夫就血溅当场的副团长,使团中的其他人哪还敢说一句屁话,既然老百姓杀了一个人,就不怕再杀第二个。
赵构也心惊了,宗泽也还真敢啊!连朝廷派出来的使臣都敢杀。也罢,反正自己也不想去什么前线谈判。
相州守臣闻说事态有变,立时就带兵前来接康王回相州。前来接应的守臣是汪伯彦,汪伯彦和黄潜善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谁来都一样。
这样赵构就和汪伯彦奔相州去了,命运也就此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