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幻想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摘 要】 从弗洛伊德到科胡特,潜意识幻想的实质发生了从基于本能驱力到基于生活经验的转向,看待病人的角度从消极转向积极,精神分析治疗也逐渐聚焦于病人的真实经验而减少了对潜意识幻想内容的解译。认识潜意识幻想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咨询与治疗效果。
【关键词】 潜意识幻想;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潜意识幻想这个概念在经典弗洛伊德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涉及到冲突的驱力和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是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然而随着临床实践的需要和发展,潜意识幻想的内涵不断发生演变,精神分析治疗过程越来越聚焦于分析关系的实质,越来越关注病人婴儿期和童年期的真实经历,这就导致了在治疗过程中减弱对核心潜意识幻想即俄狄浦斯情结的重构。
一、潜意识幻想的最初内涵与治疗原则
潜意识幻想最初的内涵可以从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幻想的最初阐述中找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驱力的起源、潜意识的性质以及潜意识幻想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看来,实际经验的作用已从本身足以构成全部原因转变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心理病态是早期经验受到童年早期幻想的歪曲作用而被曲解的结果。因此在对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时,如果要达到有意义的致病层,就必须重新建构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潜意识幻想。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师通过揭露影响病人的相关潜意识幻想,就可以解析病人的症状、情绪、性格特质和其他临床表现。据经典理论,精神分析师应该秉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如果分析师与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有所交流的话,就会滋长病人幼儿式的、自我专注的幻想,会加深固着或退行。
二、在弗洛伊德框架内对潜意识幻想的发展性认识
1、对潜意识幻想概念的修正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自我心理学家开始在弗洛伊德框架内对潜意识幻想的概念进行修正。Beres(1962年)认为一个有意识的愿望之所以会变成病态的,是因为它触发了一个无意识的(压抑的,禁止的)幻想,随后就会出现神经症或梦这些妥协形式以表示“压抑的回归”。[1]另一位自我心理学家Arlow偏好将潜意识幻想称为“潜意识幻想活动”,以强调潜意识幻想对意识经验的持续影响,论证了实际经验的致病作用与这些经验激活了基于驱力的潜意识幻想有关,单独的实际经验是不需要为随后的病理后果负责的。[2]
Sandler (1976)通过将客体关系角度引入到自我心理学从而拓展了潜意识幻想的概念,首次显现了潜意识幻想内涵的变革,他认为潜ณ意识幻想是未满足愿望的一种有组织的、伪装的、无意识的修改和表达(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本能”)。[3]在Sandler看来,潜意识幻想背后的动力不必要是本能驱力,但这个力必须同样可以避免痛苦的经验、维持安全与幸福。在这里,潜意识幻想是实现愿望的一种尝试,是一种无意识构建的问题解决策略。Abend(1990)也指出,幻想像所有的临床材料一样会受到实际经验的影响,会被修改、分层并且发生改变,伪装成其他幻想以及提供满足。[4]可以看出,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家不再绝对排斥真实经验,但强调真实经验只有通过激活潜意识幻想才能对心理生活起作用,潜意识幻想的驱力本质也没有发生根本动摇。
2、治疗过程中对潜意识幻想的处理
在弗洛伊德那里,潜意识幻想、俄狄浦斯移情等必须被解译,并迫使病人放弃这些幻想,但在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家看来,潜意识幻想不仅仅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也是病人所做的的适应性弥补努力。认识到这一点后,分析性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以“治疗联盟”为目标的技术发展起来,从而让病人利用分析来尽量填补未曾满足的发展性需求。
在具体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分析师不只是把潜意识幻想看成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性工具,而倾向于把它ย们看成是病人心理中的具体实体,这些实体的存在需要分析师们首先推断,然后检测,最后重建。治疗过程中,分析师应努力发觉症状、性格特质、适应、防御、激情等表面现象的背后意义,以更清楚地看清心理现象的本质。
三、从自体心理学角度看潜意识幻想
1、自体客体移情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潜意识幻想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以科胡特从基于驱力的潜♥意识幻想转向基于情感、生活经验的潜意识幻想最为显著。潜意识幻想在自体心理学中的地位可以通过阐述自体客体移情的实质来体现。科胡特(1971)指出,移情不仅仅是过往模式的重复,也反映了病人在寻找一些可能带来所需改变的经验。在科胡特的移情中,病人感到分析师不是独立的生命而是病人虚弱的自我所需的延伸,病人预期的对分析师/自体客体的控制,在感觉上接近于成年人预期的对自己身心的控制。[5]
2、治疗幻想
自体客体移情不仅包括与早期创伤经历有关的潜意识幻想,还包括修复的希望和期待,这些希望和期待在意识的不同层面组织起来成为一种治疗幻想,即病人存在一种深刻的内在信念,认为治疗师必须向他提供特定的经验以达到自身的修复。治疗师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些治疗幻想的意义取决于他们的理论导向。
3、精神分析治疗过程
如果用传统技术对自体客体移情进行解译,那么病人的自尊就会崩溃,随之产生的是泄气的空虚无用感或报复性的宣泄,因此自体心理学不允许传统解译破环移情,而是允许这些移情蓬勃生长。科胡特发现病人需要较长时间沉浸在这些移情状态中,从而逐渐发展出更加可靠的活力或幸福感。病人沉浸在移情状态中达一段时间后并未发生退行,而是发展出更为协调、坚韧、健康有力的自我感。所以自体客体移情就是病人参与治疗的方式,也是他们成长的自发努力,他们渴望与分析师建立一种关系从而帮助他们诞生更加坚实的自我。
4、分析师的功能
分析师需要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性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病人的低自尊得到提升,创伤得到愈合。[6]科胡特认为在分析情境中,病人试图重启被中断的发展过程。分析师不可忽视或抗拒这些移情,尽管这些移情可能造成反移情焦虑,但要让病人体验到他处于所需要的发展角色中,从而让病人停滞的发展过程再次开始。[7]分析的干预是辨清病人需要分析师在移情中承担怎样的功能,并在病人感到分析师在这个角色上有缺陷时进行共情,最终让病人发现分析师的不完美,并转向去发展稳定的坚固的自我。
四、结论
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分析师越来越聚焦于移情中浮现的病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的重构也逐渐聚焦于病人对自己经验的童年记忆,而非重新建构潜意识幻想。精神分析的研究已从潜意识幻想作为致病因素的最初内涵转向日益重视环境对病态心理形成的影响,潜意识幻想的积极面和治疗作用也将进一步被发掘。
【参考文献】
[1][3][4] Paul H. Ornstein, Anna Ornste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Unconscious Fantasy in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Process[J].Psychoanalytic Inquiry,2008.28(2)106-230.
[2] Abend,Sander M.Unconscious Fantasy and Modern Conflict Theory[J].Psychoanalytic Inquiry,2008.28(2)117C130.
[5][7] 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 亢莉.自恋型人格障碍精神分析学的解释和治疗[J]. 山东精神医学, 2005.18(3❤)204-205.